【導語】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但如果在科技創造中缺失了人文情懷,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將不堪設想。科技求真,人文求美,只有真與美相結合,科學才會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對于“科技與人文”的話題而言,聚焦當下科技發展,認識科技與生活的關系,反思科技與人文的關聯,將是今后高考命題考查的著眼點和側重點。
材料一:
一個國家的公民素質水平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地區科學家的創新能力也代表了這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而科學素質是人類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基礎,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已被反復證明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科技創新與科學知識普及或人的科學素質是有直接關系的。科學知識的普及和人們科學素質的提高,對助力個人的發展,助力社會的公平和進步,助力地區和國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的科學素質是緊密相關的。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公眾科學素質水平,構成了這一國家和地區文化的根基和底蘊,決定著它的發展狀況,并且影響著未來。我們應有效地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并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發展的持續議題,為建設科技強國而努力。
(摘編自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于2018年9月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廳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
9月17至19日,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將在北京舉行。大會以“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設置“科學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等分議題。大會得到聯合國有關機構和國際重要科技組織的積極響應。
有人說,科學是推動社會文明進程的“核動能”。那么,科學素質則是事關人類命運的“引擎力”。小到微信朋友圈的食藥謠言,大到引力波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科學素質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標配”。歷史上,17世紀晚期科學革命和19世紀初工業革命,對應著歐洲知識流動和技術擴散的現實。有數據稱,我國數字經濟總量現已達到27萬億,大約占GDP總量的30%左右,占GDP增量60%多。科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科學素質成為美好生活的軟實力。
(摘編自光明網《科學素質是開啟未來的“高能鑰匙”》2018年9月6日)
材料三:
第10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具備科學素質的中國公民比例已達8.47%。近年來,針對重點人群的公民科學素質工作成效顯現,城鄉、人群、地區間的差距縮小,向著良性發展,已具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達到創新型國家”這一目標的民眾基礎。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進一步解釋道:“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至少要達到10%。對于更有效地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社會公眾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獲取而言,10%是一個節點。這一節點不僅能說明這個社會的基本情況,更是轉型發展中或科學素質提高中的第一個重要拐點。”
(摘編自中國網《中國科協: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達8.47%》2018年9月6日)
材料四:
雖然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在上升,但發展依然不平衡,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這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之一。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方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科學普及是建造創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寬廣、牢固,創新的“通天塔”才能更高、更壯美。祖國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中大力加強科學教育,讓孩子們熱愛科學、崇尚科學,長大后投身科學,實現科技創新的接力和傳承,是科學普及的重中之重。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特別是各類媒體的共同努力,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尊重科學的社會風尚。
(摘編自人民日報《讓科普與創新比翼齊飛》2017年12月16日)
一讀一練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只有大力倡導科技創新,做好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素質,才能助力人的發展,助力社會的公平和發展,助力地區和國家的發展。
B.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總體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其發展依然不平衡,具體表現在城鄉、人群、地區間的發展有差距。
C.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將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國在有效地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發展的持續議題上所做的努力。
D.科學普及的重點應放在中小學生身上,其科學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因而公眾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10%,青少年是主力。
2.結合材料內容,談談當下應如何培養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
答:新一代人工智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