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那一天,那個女孩沒有推開眼科科室的門,史文彬會走上公益之路嗎?他想了想,這可真說不準。
大學畢業后,史文彬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的準分子激光中心工作。和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一樣,史文彬對未來還沒有清晰的規劃。一個周末,他在醫院值班,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女孩來咨詢準分子激光治療的相關事宜。為女孩做了檢查后,史文彬發現她是單眼弱視。
弱視是一種多發于幼兒期、會嚴重危害兒童視功能的眼科疾病,必須盡早治療。一旦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就很難根治。女孩一開始并不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以為所有的眼科疾病都能被治愈。史文彬耐心地和她解釋了什么是弱視后,女孩嚎啕大哭。
他不知所措地看著哭泣的女孩,聽著她斷斷續續的講述。女孩來自大別山區,連什么是弱視都不懂,一直以為自己只是普通的近視,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她,病要越早治療越好。最近,她剛剛通過了某個單位的入職考試,懷揣著做完治療就能通過入職體檢的想法來求醫,卻被告知可能終身無法康復。
這件事對剛剛上班的史文彬觸動很大。他發現,有很多他以為人人都了解的眼科知識,并沒有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孩子不僅不了解基本的眼科知識,甚至不懂如何正確用眼。此后,他總是在做檢查時,為病人科普護眼知識。
但這樣的努力杯水車薪,事后治療的效果遠比不上事前預防。兒童時期是視力發育、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導致疾病的危險因子出現時,如果能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很多孩子就能擺脫眼科疾病的煩惱。
“來,和我一起去給小朋友科普怎么保護眼睛吧!反正周末你們也沒事干!”當時和史文彬同為眼科醫生的朋友們,幾乎都聽他說過這句話。自2009年起,他們開始嘗試走出醫院,走進少年宮,為孩子做科普講座。他想,如果他們的活動每周能覆蓋40個孩子,那么一年年積累下來,這個數字就很可觀了。
從2009年到2018年,近十年的時間,史文彬從未間斷過這項公益活動。
“你知道嗎?其實醫生最大的愿望,就是醫院里沒有病人!”史文彬笑著說。
2
據2016年的一項統計,我國共有三萬多名眼科醫生,迄今為止,眼科醫療資源十分緊張。即使每位醫生每天都開白內障手術,中國的白內障病人也無法全部得到治療,更遑論其他的眼科病人。
注重預防,是節約醫療資源、促進社會眼健康良性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工作之余,史文彬輾轉多地學習。在溫州醫科大學學習時,他了解到一種通過信息化平臺構建的近視防控系統。孩子在進行驗光和眼病篩查后,各種數據如果能被錄入平臺,建立個人的眼科檔案,在下次診斷時,醫生就可以通過檔案了解他的既往情況,進行眼病發展的追蹤。
打一個比方,兩個同樣近視三百度的孩子,一個近視了三年,一個近視了一年,近視三年的孩子度數緩慢增長,近視一年的孩子度數卻在飆升。那么,針對這兩個孩子的視力矯正方案,一定會有所不同。
史文彬想,如果有這樣一個平臺留存數據的話,自己就可以在少年宮做講座時,給孩子們做一遍視力篩查,并將數據上傳。這樣,當孩子下一次檢查眼睛時,其他醫生就有連續的數據對這個孩子的眼睛狀況進行專業化、標準化的評估。
從溫州市回來后,史文彬有了很強的動力。他多方嘗試,在得到醫院領導的支持后,與多家醫院的眼科專家合作,成立了研究所。這中間經歷了很多波折,也曾讓史文彬陷入自我懷疑:自己還太年輕,也不是眼科方面的資深專家,真的可以成功嗎?好在,研究所的成立給了他很大的信心。他設想,通過研究所建立信息化平臺,同時輻射到基層,給醫生做相關的眼視光學技術培訓。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建立信息化平臺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6年,史文彬來到六安市金寨縣,為鄉鎮、村落的孩子免費做視力篩查,建立眼科檔案。由于沒有信息化平臺,也沒有數字化設備,他們只能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史文彬的團隊一共三個人,他們打印制作了三萬多份調查問卷和資料要發放給接受視力篩查的孩子,回去后再整理數據,輸入電腦。
大別山區山高路遙,他們包了一輛車,一個鎮一個鎮地跑,一個一個為孩子做檢查。一天,他們為某個鎮上中心校的孩子做完檢查之后,天色已暗。中心校下面還有一個教學點,但是車開不過去,需要走二十來分鐘才能到達。這個學校只有幾個孩子,同行的驗光師問他,還去嗎?史文彬問,如果這次他們不查的話,大概要等多久才能再安排到那個教學點?
在得到“明年”這個答案之后,他果斷決定,查!事后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幾個孩子中,有一個孩子被查出有較嚴重的視力問題。
因為項目是公益的,只有付出,沒有收入,史文彬承擔了很大的經濟壓力。他笑言,那幾年自己一直靠賣房子的錢貼補維持。但是史文彬有滿滿的收獲,他幫助了很多孩子,不讓他們留下和單眼弱視女孩相似的遺憾。
3
一點一滴的付出,一絲一毫的積累,史文彬終于贏得了更多的認可和支持。2018年,他為之奮斗的項目有了新的進展,研究所升級為視力保護基地,免費向少年兒童提供關于斜視、弱視等視力篩查服務。最初,他和團隊計劃在200多平方米的場所每天接待100多人,但實際的使用率遠遠超過預期。最夸張的時候,基地一天來了700多人。
在建立了信息化平臺之后,這種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現在,如果你想獲得一次視力篩查,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預約,再按照預約的時間上門。如果檢查數據顯示,你的眼睛狀態健康,那么這些數據會被留存,你只需在三個月之后復查即可。如果你的眼睛狀態不佳,需要繼續檢查,之前你在平臺中留有的數據就會被調出進行比對、評估。同時基地有專家坐診,你也可以在這里接受治療。目前,他們已經進行了上百萬次的視力篩查,幫助了60多萬個孩子。
除了信息化平臺,史文彬還想將各種科技手段應用到近視防控中去。
在視力的發育時期,戶外的自然光非常重要,其中一個波段的光能強化眼球壁,孩子若能保證每天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對近視防控非常有效。可怎么知道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是否達標了呢?
他們了解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有一項技術,可以監測不同的光線。因為日常光線中,雖然一些波段的光對眼睛有益,但還有一些是有害的。這項技術能幫助他們收集孩子每天接收的紫外光和藍光的數據,對孩子的眼睛健康進行評估。
在技術之外,這項產品的設計也是一波三折。最初他們想將芯片做成小方塊,安裝在眼鏡上佩戴。但是專家給出建議,這項產品不應僅僅用于治療,還應該從預防的角度出發,既面向近視的孩子,也能惠及那些眼睛健康的孩子。
在產品形態上,他們進行了多次磨合,最終確定做成貓頭鷹勛章的模樣。這枚小小的勛章內藏乾坤,貓頭鷹的兩只眼睛內安裝了兩個芯片,一個測定藍光數據,一個測定紫外光數據。它連接信息化平臺和APP客戶端,家長可以通過APP了解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得到孩子的行為模式分析和護眼建議。史文彬期待,隨著連續的眼健康數據的收集管理,下一步能借助人工智能,對孩子眼球發育的趨勢和近視發生發展的時間進行預判。最終,智能穿戴產品、大數據平臺以及人工智能相互協作,形成一個標準化、系統化、科技化的近視防控體系。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對于視力保護,史文彬給出的最好建議,還是盡量保證每天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強化眼球壁。同時,在近視發生發展中,最應被重視的是近視加深的速度。家長最好能將孩子每次視力篩查的數據留存,這樣下次進行視力篩查時,這些關聯性的資料,可以給醫生的診斷提供依據。
愿你的眼中始終有光,愿疾病的陰影永遠遠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