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偉 譚濤 肖海君


摘? 要:為了解胞內勞森氏菌在海南省各豬場中的流行情況,應用普通PCR技術檢測了來自該省不同地區14家豬場的348份豬糞便樣品中的胞內勞森氏菌。結果表明,送檢的豬場全部存在胞內勞森氏菌流行情況,場陽性率達到100%;348份豬糞便樣品中有133份檢測為陽性,陽性率達38.22%,其中母豬糞便的陽性率為40.74%,4~9周齡豬的糞便陽性率為35.42%,11~20周齡豬的糞便陽性率為37.5%,20周齡之后的豬糞便陽性率為52%。可見海南省部分地區豬場都存在胞內勞森氏菌的感染情況。
關鍵詞:胞內勞森氏菌;PCR;流行情況
豬增生性腸炎又稱豬回腸炎,是由胞內勞森氏菌引起的以回腸和結腸隱窩內未成熟的腸上皮細胞發生瘤樣增生為特征的豬接觸性腸道疾病。自1931年首次報道該病以來,全世界主要養豬國家如澳大利亞、比利時、美國、日本、丹麥、泰國以及中國都有其感染和流行的報道[1-2],給養豬業造成了嚴重損失。有研究表明:由于回腸炎的影響,每頭豬的成本增加2英鎊(歐洲),感染豬與未感染豬日增重有100 g左右的差異,料肉比增加0.2~0.4,出欄期延長7 d~10 d,死亡率為1%~6%,臨床上可持續6~8周,淘汰率達15%。
根據臨床癥狀,豬回腸炎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急性型、慢性型和亞臨床型;其中急性回腸炎也稱出血性腸炎,主要發生于3~12月齡的育肥豬或后備豬,表現為血痢,初期糞便為暗褐色,隨即變成紅色,引起豬突然死亡;慢性回腸炎也叫腺瘤樣增生性腸炎,一般發生于6~20周齡的豬,臨床癥狀主要有腹瀉、生長緩慢、料肉比升高和豬群整齊度差,病情嚴重時殘次豬的比例大幅升高。亞臨床型回腸炎多發生于6~20周齡的豬,一般在母源抗體消失后的保育階段開始暴發,一直到育肥期的晚期。臨床上并不表現出腹瀉癥狀,采食量及糞便正常,但豬的生長緩慢,影響料肉比及日增重[3]。為了解豬增生性腸炎在海南地區豬場中的流行狀況,為其綜合防制提供科學依據,本試驗采集海南省部分地區14家豬場不同日齡豬的糞便,利用PCR方法調查胞內勞森氏菌的感染狀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樣品來源
本試驗樣品來自海南省部分地區的2家自繁自養母豬場和12家育肥豬場共計14家豬場不同年齡段豬的糞便,共計348份。
1.1.2 試劑
糞便中胞內勞森氏菌的DNA提取試劑盒(Stool DNA Kit)為OMEGA公司生產,PCR檢測試劑盒由北京擎科新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1.2 方法
1.2.1 糞便DNA提取
按照試劑盒相關操作說明提取糞便中胞內勞森氏菌的DNA,提取的DNA可小量分裝于-80 ℃低溫下保存備用。
1.2.2 胞內勞森氏菌特異性序列的擴增
采用普通的PCR方法,參考T. La等[4]推薦的方法合成1對特異性引物。胞內勞森氏菌預期擴增產物長度為655 bp,上游引物P1:5-GATAATCTACCTTCGAGACGG-3;下游引物P2:5-TGACCTCAGTGTCAGTTATCGT-3。
反應體系為25 μL:Mix 10.5 μ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各1 μL,DNA模板1 μL,用RNase-free Water補至25 μL。
擴增程序:95 ℃變性5 min;進入PCR循環,95 ℃變性30 s,58 ℃退火90 s,72 ℃延伸120 s,35個循環;72 ℃延伸10 min,4 ℃保存。
2? 結果
2.1 PCR擴增結果
提取胞內勞森氏菌總DNA,PCR擴增,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陽性對照獲得大小為655 bp左右的片段,與設計長度一致。1~6號為部分檢測樣品,在655 bp左右有帶(圖1),判為胞內勞森氏菌陽性。
2.2 各豬場不同日齡豬的回腸炎感染情況
利用普通PCR對來自14家豬場的348份糞便樣品進行了檢測,133份樣品為胞內勞森氏菌陽性,陽性率為38.22%。14家豬場的糞便樣品都檢出了胞內勞森氏菌,參檢豬場的陽性率達到了100%。詳細檢測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豬場在豬群胞內勞森氏菌感染率上存在較大的差異,陽性率最大的為9號豬場,達到了73.33%,最低的是4號豬場,為10%。在5號豬場,未能從4~9周齡豬的糞便中檢測到胞內勞森氏菌,隨后逐漸檢測到胞內勞森氏菌,說明存在感染情況,但整體陽性率不高,僅20%。不同豬場在生長育肥豬的陽性率高峰期上也有所不同,4~9周齡豬的陽性率為35.42%,11~20周齡豬的陽性率為37.5%,20周齡之后豬的陽性率為52%。1號豬場為一點式自繁自養豬場,生長豬群在4~9周齡時陽性率達到了50%,而母豬的陽性率為41.67%;2號豬場的母豬陽性率也達到了40%。這可能與不同豬場的管理水平和豬場藥物干預的水平有關。
3? 討論
豬增生性腸炎對生長育肥階段的豬影響明顯,嚴重損害豬場的經濟效益,且該病的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由于該病的死亡率不高,很多時候又不容易被人發現,因此未能引起廣大養豬生產者的重視。本研究利用PCR技術檢測了豬糞便中的胞內勞森氏菌,該方法特異性高,結果準確,可以反映出豬群胞內勞森氏菌實際感染情況,能夠讓各位豬場主客觀認識和了解本場豬群的豬增生性腸炎的發病狀況,及時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對豬增生性腸炎的重視程度。
本研究檢測了14家豬場的348份豬糞便樣品,陽性率達到了38.22%,其中參檢豬場的陽性率為100%。可見,海南省部分地區的豬場普遍存在胞內勞森氏菌流行情況。國內也有學者對胞內勞森氏菌的流行情況進行了調查,如黃忠等[5]通過血清學方法對華南地區五省的豬場胞內勞森氏菌流行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福建省和湖北省的豬場胞內勞森氏菌陽性率達90%。楊小燕等[6]應用PCR技術對胞內勞森氏菌在閩西地區豬場中的流行情況進行了調查,被檢測的8家豬場的豬群均存在胞內勞森氏菌,其中6~8周齡豬的陽性率為46.7%,9~13周齡生長豬的陽性率為47.8%,14~20周齡豬的陽性率為42.9%。龍星等[3]對2009-2014年間的724豬糞便份樣品進行了檢測,共檢測出陽性樣品403份,陽性率55.66%,高于本研究的陽性率。不同年齡段的豬感染比例不一樣,保育期前期的豬感染率為22.93%,而保育期后期的豬成活率能達到45.06%,生長期豬和育肥期豬的感染率分別達到69.15%和70.58%。
豬增生性回腸炎多發生于生長育肥階段的豬,且各家豬場的疾病控制方案都不相同,導致了豬增生性回腸炎的發病率和發病時間都有差異,這為養豬生產中增生性回腸炎的防控制增加了難度。目前,我國科技人員對胞內勞森氏菌的流行情況調查主要采用血清學的方法,本研究利用PCR技術檢測豬糞便樣品,了解了海南省不同地區的豬的流行情況,為實際生產和豬增生性回腸炎的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斯特勞·B. E., 阿萊爾·S. D., 蒙加林·W. L.,等. 豬病學(第8 版)[M]. 趙德明, 張中秋, 沈建忠, 譯.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3, 537-547.
[2]林紹榮, 黃毓茂, 蘇丹萍.豬增生性腸炎[J]. 中國獸醫雜志, 2001, 37(12): 40-41.
[3]龍星. 廣東部分豬場回腸炎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防治效果的觀察[D]. 廣州:華南農業大學, 2016.
[4] T. La,A. M. Collins,et al.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x-PCR for rapid detection of the enteric pathogens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 and Brachyspira pilosicoli in porcine faeces [J].The Society for Applied Microbiology,2006,42:284-288.
[5]黃 忠, 宋長緒, 王浩文, 等.華南五省區豬增生性腸炎的血清學調查[J].中國獸醫科學, 2006, 36(9):748-751.
[6]楊小燕, 鄭新添, 陳杰, 等. 閩西地區豬增生性腸炎調查[J].動物醫學進展, 2010, 31(10):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