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
堅定發展信心,凝聚奮進力量,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5月21日和22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先后在北京開幕。
議程標定了起跑線,報告打響了發令槍。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參加本次兩會的代表委員們本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蕩發揚民主、增進團結的主旋律,匯聚決戰疫情防控、決勝脫貧攻堅的磅礴偉力,錨定使命任務,在精準建言資政、助力決戰決勝上下功夫,在堅定信心決心、廣泛凝聚共識上做工作,用心為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現實,要求曲藝工作者加強學習、跟上腳步,讓新時代洗練新作品,用新作品展現新時代。對于曲藝界全國政協委員而言,關注現實更是了解實際情況、打磨完善提案、認真履職盡責的重要途徑。他們秉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看必清、問必細、想必真、做必實的勁頭,拿出了一份份兼具深度與廣度、平衡理想與現實的提案,在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更充分體現出曲藝人采風要采實、做事要做穩的精神。本刊特別摘選籍薇、盛小云、吳文科、鞏漢林4位曲藝界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精華,以期展現他們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履職狀態,和中國曲藝人緊跟時代、關注現實的優良傳統。
“創演作品抗‘疫”“實體經營危機”“開辟網絡陣地”應該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曲藝界的三個關鍵詞組,它們錨定并構筑出了一個三角形,但這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角度是嚴重不對等的。
曲藝界用作品抗“疫”贏得的贊譽,也在疫情中暴露出經營實體“身弱力小無保障”、從業者轉戰網絡“水土不服難適應”這兩大問題。頂角大而兩底角小,曲藝“三角形”在面對重大事件時的扁平化趨勢在增強,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思考。
或許是受曲藝藝術“短、平、快”特質影響,曲藝劇場總體呈現“小、巧、靈”的特質,尋常時周轉不難,但在面對疫情等重大事件時就會暴露出本錢小、抗風險能力差、持續作戰能力不足等弊病,進而出現經營不善甚至關門停業等狀況,最終導致工作人員失去收入來源,生活陷入窘境。《新冠肺炎疫情對當下曲藝演出經營實體影響調查分析》報告中就指出,受疫情影響,“因與員工的契約關系較為簡單,大部分民營團體無法支付工資,這也將直接導致從業人員生活收入的減少”“一些本就傳承艱難的民間非遺曲種,隨著從業人員的流失,失傳的腳步在進一步加速”。
轉戰線上是曲藝工作者減少疫情影響的重要手段。但很顯然,曲藝在網絡中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一些曲藝工作者讓線下節目原樣“上網”,卻在轉眼間被娛樂信息的大潮“淹沒”;一些則向網絡傳播的“主流”靠攏,做起了直播、帶貨等營生,也效果不佳,有人甚至吐槽:“明明曲藝人應該是最擅長打破‘第四堵墻與觀眾交流的,可在網上好像就不是這么回事!”
這些關于曲藝經營發展的問題實際上早已存在,只不過在本次疫情中集中暴發了出來。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曲藝“三角”的穩定性會被進一步破壞,并可能在將來某一時間內失去自我詮釋的能力而變成一個扁平的公益性概念。
秉持對曲藝事業健康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盛小云充分發揚曲藝工作者實地采風、踏實創作的精神,在廣泛調研疫情期間社會保險制度執行情況后,對如何保障包括曲藝演出實體經營者在內的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提出了建議。
盛小云委員認為,應為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建立“失業保險個人賬戶制度”,以失業保險制度逐步替代經濟補償金制度,將失業保險基金提高到省級統籌,并建立統一的失業保險經辦網絡平臺,以有效提升靈活就業人員抵御危機風險的能力。
談及曲藝工作者如何適應網絡水土的問題時,盛小云委員在詳細闡釋“建議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網絡娛樂管理平臺”提案后,著重強調了曲藝在對沖網絡喧囂信息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她認為,在以制度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同時,曲藝工作者應該在不斷完善的網絡管理制度框架下主動出擊,認真學習網絡傳播規律,積極用藝術養分改良網絡土壤,用心培育能引起未成年人興趣的網絡曲藝作品,在“勸人方”的潤物細無聲中找到網絡曲藝發展的抓手和動力。
確保曲藝藝術在新時期健康有序發展是曲藝界最廣泛的共識。但如何將共識轉化為顯著的成效,依然是廣大曲藝工作者鉆研的重要課題之一。盡快確認曲藝的藝術主體與保護主體,有助于厘清曲藝發展脈絡,拓寬和延展新時期曲藝發展路徑。
千百年來,曲藝的傳承方式都是師徒相繼、口傳心授。這種傳承方式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一來包括曲藝在內的許多藝術門類在過去多數時候都被視為末流,煌煌上庠或是平常書塾中,自也不大會有教授曲藝的夫子、記載曲藝的典籍;二來曲藝藝人,特別是基層藝人為了生計奔波,足跡會遍布鄉土周邊乃至大江南北,不可能在較長的時間段內有較為穩定的駐所,隨身也不過三五弟子。兩者共同影響,實際上使得曲藝界耆老碩宿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了藝術歷史的“見證人”或“回憶錄”,藝術傳承的“活字典”和“教科書”。
這種聚集化現象一方面能保證曲藝藝術的活性,一方面也會使藝術興旺系于人之存續,給曲藝發展留下不穩定的因子。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籍薇認為,盡快確立曲藝耆宿的藝術主體地位,不但能抓住曲藝搶救性整理的源頭,更能大力推動曲藝的活態發展。
籍薇委員建議,應從曲藝發展的全局出發,在充分發揮曲藝藝術主體的頭部優勢和德藝雙馨吸引力的同時,持續推動藝術資源的深流廣布,深耕少兒曲藝土壤,用心培養曲藝后起之秀,著力培養青年曲藝專業隊伍,顯著提升藝術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持續增加曲藝藝術在創作、表演、宣傳、經營等各個環節的力量,進而推動曲藝事業的良性鏈式反應,最終全面增強曲藝的文化張力和在公眾中的影響力。
在始終確保曲藝事業發展全國一盤棋的基礎上,盡快夯實地方曲藝院團的保護主體責任并確保其有能力落實保護主體責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地方院團扎根當地,熟知地方曲種的發展歷史、藝術特點、群眾基礎和當前面臨的困境,由其履行保護主體責任,更能對癥下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受當前曲藝發展大環境影響,地方院團在履行保護主體責任時對當地政策與財政支持的依賴度也相對較大。籍薇委員以天津曲藝團為例,介紹了地方院團在厚培地方文化土壤、用心說好地方故事、樹立地方文化形象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并進一步呼吁各地方政府給予地方院團政策、制度、項目、資金等扶持,從根本上強化它們履行保護主體責任的能力。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論斷,道出了住房偏離遮風擋雨、御寒保暖的本質屬性而裹滿“真金白銀”的現象,這一現象背后必然有資本的推動。而縱觀社會百業,偏離本質屬性并不只有住房一例,文藝行業受資本銹蝕也較為嚴重。
不可否認,文藝具備經濟文化二重性。一方面是經濟屬性,要遵循市場經濟法則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追求,實現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具有文化屬性,要遵循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生存法則,以打造精品力作為根本目標。因此文藝發展也存在著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重引導。在物質世界中,文藝資源最終變為文藝資本而形成經濟價值導向功能;而在相對應的精神世界中,文藝產品的消費因其精神影響而形成文化價值引導功能。但令人不安的是,在當前的文藝界,似乎有“西風壓制東風”一股向金錢低頭、唯技術適從的風氣在蔓延開來。
反映生活、針砭時弊、歌頌美好、啟人深思等應該是文藝作品必備的態度。但事實上,重數量而輕質量、重流量而輕含量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當前文藝行業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求一時漂亮的票房數據而漠視之后的“洪水滔天”似乎已逐漸成為文藝行業一個新的“共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吳文科對此深感憂慮,他建議今后特別是在針對影視行業的政策性文件中,突出強調“事業”屬性,促將票房收益及收視率與影視作品的價值評估脫鉤,突出影視作品的“藝術品”屬性,避免原本是精神生產的影視劇制作活動被異化為簡單逐利的“文化工業”行為。
吳文科委員的提案核心對當前探索市場化運營的曲藝行業同樣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曲藝這種傳統藝術在面對文化市場時是存在一定的結構性隱患的。不審慎地探索適合曲藝健康發展的道路而是一股腦地投入文化市場的大潮中,必然會加大曲藝的結構性裂痕,甚至導致流量、拜金、浮華等不良思想對曲藝的“倒灌”,最終稀釋甚至消解曲藝藝術的本質特征,對此我們不能沒有足夠的警惕心。
新時代曲藝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是持續扎根基層,從根本上強壯曲藝的根須和主干,顯著增強曲藝的文化水土保持能力、文化營養汲取能力和藝術精華釋放能力,以樸實的、有真正生活氣息的作品標定曲藝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為此,增強基層文化館自我造血能力就要被擺上日程。
吳文科委員建議,有關方面要在摸排掌握當前全國各級文化館的基礎上,按照所在區域的服務需求配備補足或調整擴充相應的專業人員及崗位編制數量,并依法科學增加相應的事業經費,以保障文化館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它們“園丁”工作積極性。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預言,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和“文明的沖突”。而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更妄言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將會“終結歷史”,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完美的制度。交叉理解兩者,我們不難從中得出一個結論:即使是在冷戰結束后至今的時間里,在不動用槍炮的情況下,西方國家仍然沒有放棄用文化交流這一“文明競爭”的形式來實現“歷史的終結”。而當前國內的文化發展態勢也佐證了西方文化浸入的力度和成果,尤其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網絡的迅猛發展將人類推向了一個信息無處不在的“數字化”“虛擬化”時代,世界的文化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也為西方文化滲透帶來了新的可乘之機。信息時代下西方國家的文化傳播更加便利、形式更加多樣、本質更加隱秘,潛移默化造成的影響愈發危險。
我國擁有5000年燦爛輝煌的文明。隨著文化領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向世界傳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但也成為了西方借以利用的對象和主題。特別是經過信息技術的改造后,反而成為向國內宣傳西方價值觀的重要利器,借用我們熟悉的形象、故事,改變甚至顛覆了眾多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例如:美國在數字化技術領域里創造的《花木蘭》,它得到了很高的票房,但《花木蘭》的影響力也在改變中國人對花木蘭的傳統認知;日本將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注冊開發成漫畫、游戲產品,如《真三國無雙》等,在國內風靡,甚至成為部分青少年了解三國文化的依據。中國的小孩子要通過外國制作的動畫片、網絡游戲來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這是何等的悲哀?
所以如何確保國家文化安全,打造文藝界“快速反應部隊”,這應該是當前文藝界人士必須考慮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建議,在國家技術部門全面提升網絡的安全監測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基礎上,助力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同時,文藝界同仁也應迅速行動起來,對內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藝術優長,配合主流輿論做好政策解釋、信息篩選、優秀事跡宣傳、謳歌偉大成就、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等工作,編織起風清氣正的文藝防護網,協助營造正能量的輿論宣傳環境;對外要講好中國故事,下好先手棋,采取主動權,提高傳播力增強話語權,要不斷強化我們自身的“軟實力”,以進為守保障我們輿論宣傳環境安全。
曲藝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是最接地氣、最能闡發中國精神的藝術形式。所以曲藝應該充分發揮“短、平、快”的特質,成為中華文化“快速反應部隊”中的“生力軍”。中國曲協應該團結帶領廣大曲藝界同仁,對內為牢固樹立文化自信作出貢獻,對外要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捍衛中國形象、詮釋中國精神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