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永瓊 李貴能
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蘇保區”)是以保護“巴蜀三寶”之一的珍稀瀕危植物攀枝花蘇鐵為主的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地處有長江上游第一城之稱的攀枝花市,總面積1358.3公頃,區內有天然生長的攀枝花蘇鐵38.5萬余株,被國內外專家公認為“世界絕無、中國僅有的攀枝花蘇鐵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的天然基地”。同時,蘇保區還位于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地區之一的橫斷山系的核心區,有維管束植物111科361屬521種,是一個天然的物種基因庫,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及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多年來,在四川省林草局、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和市林業局的領導下,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簡稱“蘇保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蘇保區金沙江干熱河谷小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獨特性,堅持以科研促保護、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以生態宣教增活力,多形式務實“三防”建設,積極探索保護管理新途徑,形成一整套獨特的科學建設管理模式,保護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蘇保區內主要保護物種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攀枝花蘇鐵數量從23.4萬株增加到38.5萬株,維管束植物種類從1995年的88科182屬248種增長到2010年的111科361屬521種維管植物。蘇保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沿陣地作用充分發揮,保護工作得到社會、各級部門認可,獲得“全國關注森林活動20周年突出貢獻單位”“全國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全國首批林業信息化示范基地”“中國智慧林業最佳實踐50強”“全國自然學校試點單位”“四川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先進集體”“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普宣傳先進集體”“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務項目”“四川省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基地”“四川省優秀科普基地”“四川省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基地”“四川省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等榮譽20余項。
蘇保區系高度城市化和工業化背景下小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雖小,管理卻相對困難。蘇保局充分發揮面積小的優勢,科學定位,積極探索保護管理新途徑,自2014年開始,大力推行“互聯網+生態保護”模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終端相結合,用大數據、互聯網全面打造“智慧保護區”,分期建成“一套檔案、三個平臺、五個系統”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體系,逐步實現區內科研、科普、監測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對區內重點區域近8萬株攀枝花蘇鐵及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云南梧桐建立唯一電子編碼“身份證”,實現“一樹一證”信息監測精準管理。

連片盛開的攀枝花蘇鐵雄球花

攀枝花蘇鐵人工干預火燒實驗
樹立“保護立區、科研興區”理念,積極推進由單純的保護向以科學研究為支撐的現代保護管理型保護區轉變。聯合科研院所開展本底資源調查,摸清本底,發現并命名1個豆科新種——大花葛,出版《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彩色植物圖志》等報告。發揮自身優勢,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國際、國內科研院所、保護地、NGO等進行多層次交流、合作,在蘇保區內累計設立固定樣地98個及標準大樣地1個,獨立或聯合開展攀枝花蘇鐵人工干預火燒、云南梧桐遺傳多樣性等科學研究近20項,發表論文及著作20余篇(本),獲省、市科技進步獎2項,在國際科技核心期刊上發表科技論文3篇,被SCI收錄2篇。研究及成果為摸清致危原因,理清拯救策略提供科學決策。
自然保護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蘇保區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堅持保護自然保障民生,統籌區內保護與周邊社區、企業發展,多形式務實“三防”體系建設,嚴守生態紅線,切實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積極探索解決林權權屬問題,爭取資金90余萬元,成功贖買集體林地6029.8畝;按照“一次性贖買,長期性扶持”原則,對林權贖買村民技能和產業扶持,有效推進和諧社區共建;全面高質量完成涉及蘇保區14項生態環境問題整治,肅清區內諸多歷史遺留及違法違規問題,及時補充完善了標準界樁242根,為生態保護筑起了一道堅固屏障;推進生態修復和保護,主動探索修復治理礦山跡地500余畝,回填種植土10萬余立方米,栽植鳳凰木、羊蹄甲、滇欖仁等鄉土、半鄉土化喬、灌樹種30余種30余萬株,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夯實生態保護基礎。
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而多樣的自然、人文資源,生態底蘊文化豐富,是弘揚生態文明的重要場所。蘇保區充分發揮區內資源優勢,挖掘攀枝花蘇鐵文化教育內涵,拓展教育的廣度與深度,讓蘇保區成為弘揚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引領者及重要場所和可視窗口。在科普區制作安裝植物知識二維碼解說牌1000余塊,積極開發電子科普讀本、網絡科普教育課程、VR體驗課程軟件,制作具有蘇鐵元素和保護區特色的徽章、明信片、觀鳥手冊、科普圖冊等一系列科普宣傳創意品和科普讀物10萬余份。招募不同專業、領域30余人作為志愿者,壯大宣教隊伍力量,每年組織開展科普宣傳主題活動受眾達10000余人次。2016年創新開辦“攀枝花蘇鐵樂園”區域自然學堂,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精心編制課程并組織開展蘇鐵小衛士、社區共建、自然筆記、入侵物種的秘密、美麗鄉村等主題多樣的自然科普與體驗活動113期,累計參與人數5000余人次,兼具科普性、趣味性、參與性,實現科普宣教個性化、精致化教育,受到市民廣泛贊譽和各級部門的認可。

“攀枝花蘇鐵樂園”自然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