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媛 黃雪梅 鄒欣婷 韋海濤 張海燕
(1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西 南寧 530021;2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
2型糖尿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發病率較高,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糖尿病位于第二位,僅次于印度〔1,2〕。在以往關于老年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中,中心環節為胰島素抵抗、胰腺β細胞功能下降、遺傳等,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也屬于一種免疫相關性炎癥疾病,在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異常的機體免疫調節發揮著重要作用〔3,4〕。大量臨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與免疫調節紊亂緊密關聯,且多認為2型糖尿病與B細胞增殖分化、功能異常等有關,而B細胞免疫應答與T細胞密不可分,其中B細胞抗體主要由CD4+T細胞產生〔5,6〕。ICOS/ICOSL、OX40/OX40是T細胞、B細胞活化的主要協同刺激信號,在機體免疫應答反應中有重要的調節作用〔7〕。以往關于老年2型糖尿病免疫炎癥的研究多集中于OX40/OX40的研究,關于ICOS/ICOS的研究涉及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正性其刺激分子ICOS/ICOSL、OX40/OX40對老年2型糖尿病免疫炎癥的調節作用及臨床意義。
1.1病例資料 南寧市第一醫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隨機選取40例,設為研究組,納入與排除標準如下:①納入經美國糖尿病協會制定的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病者;②納入無嚴重并發癥者;③排除合并其機體器官疾病者;④排除合并其他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精神疾病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61~78歲,平均(71.52±6.87)歲;病程1~10年,平均(5.51±3.42)年。另隨機選取同期于本院接受體檢的健康人員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62~76歲,平均(69.51±6.8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醫院醫學倫理會已批準此研究。
1.2儀器與試劑 流式細胞分析儀、離心機均購自Beckman Coulter,流式抗體、乙二胺四乙酸、紅細胞裂解液、磷酸緩沖鹽溶液均購自BD公司。
1.3檢測方法 兩組受檢者處于空腹狀態下時,采集的外周血液標本2.0 ml,通過乙二胺四乙酸展開抗凝處理,將抗凝處理后的血液標本于兩支EP管中加入,各0.05 ml,按1∶100的比例將相關流式抗體加入:第一管中分別將CD4-FITC、抗人ICOE-PE、抗人OX40-PERCP、抗人CD40L-APC抗體加入,第二管中分別將抗人CD19-FITC、抗人ICOSL-PE、抗人OX40L-PERCP、抗人CD40-APC、抗人OX40-FITC抗體加入,避光,進行0.5 h的孵育,展開離心處理,5 000 r/min,共2 min,將上清去除,加入1.0 ml磷酸鹽緩沖液進行洗滌,將紅細胞裂解液加入,避光進行10 min的孵育,再次行離心處理,5 000 r/min×2 min,去除上清,通過磷酸鹽緩沖液進行洗滌,再次加入磷酸鹽緩沖液展開重懸處理,通過流式細胞分析儀進行檢測。
1.4觀察指標 ①兩組B細胞上ICOS/ICOSL、OX40/OX40L表達情況。②兩組CD4+T細胞上ICOS/ICOSL、OX40/OX40L表達情況。③研究組存在大血管病變與無大血管病變患者ICOS/ICOSL、OX40/OX40L表達情況。④研究組ICOS/ICOSL與dsDNA抗體、IgG抗體的相關性,研究組OX40/OX40與抗核抗體水平的相關性。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B、CD4+T細胞上ICOS/ICOSL、OX40/OX40L表達 研究組B、CD4+T細胞上ICOS/ICOSL、OX40/OX40L表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B、CD4+T細胞上ICOS/ICOSL、OX40/OX40L表達對比
2.2研究組合并大血管病變與未合并者ICOS/ICOSL、OX40/OX40L表達對比 合并大血管病變的患者B細胞、CD4+T細胞上ICOS/ICOSL、OX40/OX40L表達均顯著高于未合并大血管病變者(P<0.05),見表2。


病情nB細胞ICOS/ICOSLOX40/OX40LCD4+T細胞ICOS/ICOSLOX40/OX40L未合并大血病變231.96±0.3210.82±2.110.97±0.140.86±0.12合并大血管病變172.69±0.2716.78±1.011.65±0.331.31±0.20t/P值7.609/0.04010.746/0.0318.889/0.03818.718/0.029
2.3研究組ICOS/ICOSL、OX40/XO40L表達與抗體相關性 研究組ICOS/ICOSL與dsDNA抗體(r=0.817,P<0.05)、IgG抗體呈正相關(r=0.863,P<0.05);研究組OX40/OX40L與抗核抗體水平呈正相關(r=0.971,P<0.05),見圖1。

圖1 ICOS/ICOSL、OX40/OX40L表達與抗體相關性
2型糖尿病是其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占90.0%~95.0%〔8〕。2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生主要受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炎癥、免疫遺傳異常有關〔9,10〕。相關臨床研究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時,可見其促炎細胞因子、急性時相蛋白等水平上升,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受炎癥因子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有T細胞、巨噬細胞活化存在,會致使胰島炎癥放大,而T淋巴細胞屬于機體主要免疫細胞群〔11〕。相關臨床研究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CD3+、CD4+細胞水平均下降,且CD4+/CD8+失衡,進一步證實了2型糖尿病與細胞免疫功能的聯系〔12〕。另有研究者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Th1/Th2失衡,Treg水平下降,表明2型糖尿病T細胞亞群存在異常,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細胞數量、功能均有異常〔13〕。同時,2型糖尿病患者也存在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由B細胞進行分泌的IL-8(促炎細胞因子)水平上升,IL-10(抗炎細胞因子)水平下降,表明在2型糖尿病中B細胞功能失調也有參與。
人ICSO基因處于染色體2g33上,CD28-CT-LA-ICOS與多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如2型糖尿病、紅斑狼瘡等〔14〕。ICOS可對活化的T細胞凋亡產生抑制作用。此外,對T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并將ICOS加入后,可見炎癥因子水平上升,且上升量為CD28共刺激時的30.0%~90.0%〔15,16〕。本研究結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ICOS/ICOSL正向協同刺激通路存在明顯的活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ICOS/ICOSL升高可能會使CD4+T細胞與T細胞的相互作用增強,導致自身抗體、免疫應答過度產生,進而對組織造成損傷。
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OX40/OX40L信號通路均有參與,抗OX40L單克隆抗體可對自身反應性T細胞產生選擇性地剔除作用,使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病情得以緩解〔17〕。OX40L主要于活化的B細胞、巨噬細胞等中表達,抗原提呈表面的OX40L會與T淋巴細胞表面OX40進行結合,提供T細胞活化的信號通路,進而使T淋巴細胞活化,并遷移至炎癥病灶處。此外,OX40/OX40L信號通路可對樹突細胞的分化成熟產生促進作用,而樹突細胞活化后可對T細胞進行激活,使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并促使炎性細胞因子產生,加劇免疫炎癥反應〔18〕。本研究結果提示在2型糖尿病的致病過程中,OX40/OX40L有所參與。此外,本研究結果提示在自身抗體中OX40/OX40L有重要作用。OX40L會與B細胞、樹突細胞等表明的CD40產生配基化反應,使三聚體形成,并結合相關受體因子,達成信號轉導,使免疫效應細胞活化,進而促進大量共刺激分子表達,對機體特異性免疫應答反應進行誘導與調節。B細胞屬于不成熟狀態的抗原提呈細胞,靜止時對共刺激分子的表達極低,OX40與OX40L產生相互作用時,可促進B細胞活動,促進B淋巴細胞分泌促炎因子。
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程發展過程中,機體處于高血糖環境下,細胞炎性反應會增加,進而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如大血管病變〔19〕。ICOS在2型糖尿病患者B細胞、CD4+細胞上的表達與疾病活動程度有關,ICOS水平隨病程的延長而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大血管病變后,病情加重,免疫功能異常程度提升、炎癥反應增強,ICOS/ICOSL表達水平隨之上升,而ICOS/ICOSL表達水平上升又會進一步加重機體病理性損傷〔20〕。因此,臨床上對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診治時,可將ICOS/ICOSL表達水平作為一個指標,以對疾病活動度、大血管病變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而采用生物學方法對ICOS/ICOSL的共刺激通路進行阻斷有望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個治療靶點。OX40/OX40L可為T細胞提供活化的共刺激信號,使T細胞大量增殖,并產生相關細胞因子。同時OX40/OX40L可對Th2這一T輔助細胞因子、IL-17的表達進行調節,對B細胞分化產生作用,進而參與至自身免疫調節中〔21〕。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在高血糖狀態影響下,會有大量的OX40L產生,并參與血管內皮的炎性反應。膜型OX40L可與T細胞表達的OX40受體直接結合,促進T細胞活化。不僅如此,OX40L還能夠存在可溶性形式,sOX40L與T細胞表面的OX受體結合后,可從血液循環中通過,并與遠端的T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對淋巴細胞產生誘導作用,使其功能活化,使炎性反應加快,并放大已有炎性反應,進而使患者出現大血管病變。可見,在2型糖尿病出現大血管病變的過程中,OX40/OX40L共刺激信號有重要作用,而大血管病變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且嚴重的一種并發癥,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將OX40L當作靶點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干預,可為其大血管病變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