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萬達, 種培芳,蔡萬旭,李文濤,杜小發,繆偉平
(1.甘肅農業大學 林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甘肅 蘭州 730300)
野生動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1]。設立自然保護區是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立法保護的一種方式,對珍貴、稀有的動物資源保護有著重要意義。自然保護區可以保留自然本底、貯備物種,是研究各類生態系統的自然過程、各種生物的生態和生物學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實驗的場所,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以保護天然青杄(PiceawisoniiMast.)林及其森林生態系統、天然祁連圓柏(Sabinachinensis)林及其森林生態系統,鳥類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設定了55個固定樣地,每5年開展一次森林資源清查,以掌握宏觀森林資源現狀與動態,與甘肅農業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做了大量的關于植物的調查、保護研究及景觀分析等。如王玲等對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植物組成及種子植物區系進行了分析[2],王德國對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群落進行了保護研究[3],劉文蘭對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觀資源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4]。但對于動物的保護與研究相對比較少,保護力度也相對薄弱。
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參考2018年連城自然保護區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進行的綜合科學考察成果,對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資源現狀進行整理,結合保護區2016年至今的樣線巡護監測情況,從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4個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野生動物保護對策。
連城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已記述的高等植物種類有109科444屬1397種,常見的有云杉(PiceaasperataMast.)、青杄青扦、祁連圓柏、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等。記錄的獸類有34種,隸屬于5目17科25屬,屬于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的有梅花鹿(Cervusnippon),屬于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馬麝(Moschuschrysogaster)、馬鹿(Cervuselaphus)等;鳥類有157種,隸屬于15目36科106屬,屬于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的有斑尾榛雞(Bonasasewerzowi)、金雕(Aquilachrysaetos),屬于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藍馬(Crossoptilonauritum)、血雉(Ithaginiscruentus)等;還有數種兩棲爬行類和魚類。
通過查閱野生動物保護、連城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等相關文獻,采用SWOT分析方法,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從優勢、劣勢、機會、威脅4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5~8],提出了連城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措施。
連城自然保護區的動物區系比較簡單,這可能與周邊環境和人類的影響有關。記錄的獸類有34種,隸屬于5目17科25屬,占甘肅省獸類的19.2﹪,在其地理分布型中,古北界種17種,廣布型種11種,東洋界種6種[9](圖1、圖2)。

圖1 獸類占比

圖2 地理分布型
鳥類有157種,隸屬于15目36科106屬,占甘肅省鳥類的88.7﹪。按地理分布型,屬古北界的有107種,廣布型的35種,東洋界種有15種。 連城自然保護區內鳥類以古北型為主,同時表明連城自然保護區鳥類明顯的過渡地帶性和交匯滲透性[9](圖3、圖4)。

圖3 鳥類占比

圖4 地理分布型
保護區兩棲、爬行動物較少。兩棲綱有1目2科2種:無尾目蟾蜍科的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蛙科的中國林蛙(Ranachensinensis);爬行綱有2目2科4種:蜥蜴目蜥蜴科密點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蛇目游蛇科棕黑錦蛇(Elapheschrenckii)、花條蛇(Psammophislineolatus)、蝮蛇(Agkistrodonhalys)[10]。
大通河水系現存鯉形目和鯰形目魚類15種,均屬于黃河水系特有魚類,主要有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骨唇黃河魚(Chuanchialabiosa) 、鯽魚(Carassiusauratus)、黃河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pylzoviKessler(Kess-ler))、花斑裸鯉(GymnocypriseckloniHerzensten)、黃河高原鰍(Triplophysapappenheimi)等15種[10]。
保護區野生動物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中有26種,其中屬于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的有4種:梅花鹿、斑尾榛雞、金雕、黑鸛(Ciconianigra);屬于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22種:馬麝、馬鹿、巖羊(Pseudoisnayaur)、藍馬雞、血雉、紅隼(Falcotinnunculus)等[10]。
5.1.1 區位優勢
保護區地質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丘壑縱橫,水源充沛,植物群落結構復雜,能為各類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和充足的食物來源。
5.1.2 管護經驗優勢
在資源管護方面,保護區形成了管理局、保護站、管護點三級管護體系,根據保護區內森林的分布及地理環境特點,把資源管護任務落實到了山頭地塊、落實到了具體個人,對保護區的資源進行了有效的管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力量大大加強。
5.1.3 人才優勢
保護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單位體制的改革,開始逐步面向全社會招聘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近年來共招錄甘肅農業大學、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大學本科學歷以上人才30余名,充實到保護區的各個部門,加強了保護區的技術力量。同時,保護區管理局積極與高校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場所,并通過實習提高了保護區技術人員和一線職工的業務水平,從而涌現出了一批專業技術型人才。
5.2.1 基礎設施劣勢
保護區山大溝深、水電不便,部分管護站點道路艱難。管護點結構多為土木結構,使用年限較長,但未進行翻建,許多管護點年久失修。職工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宿舍和辦公室連為一體,缺少計算機等辦公工具。
5.2.2 技術劣勢
現保護區的科研主要依靠高校,大部分調查也是委托高校或有資質的單位完成。本單位建立的林調隊,技術力量尚不成熟。雖然建立其科研辦公室,但缺少項目支撐,野生動物資源監測與保護是一項漫長且艱巨的任務,管理局很難獨立完成。最近幾年新招錄的高校畢業生還未完全成長,沒有將各個專業的技術人才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很多方面技術欠缺較大。
5.2.3 設備劣勢
管理局自有監測設備較為落后,在野生動物資源監測設備上主要采用望遠鏡、觀鳥鏡、照相機等傳統監測設備,在監測方法上主要采用樣線巡護等傳統方法,因此在操作室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對于監測夜行物種、隱蔽型物種方面欠缺設備支撐。
5.2.4 科研劣勢
連城實驗林場時期,主要任務為林木采伐,對野生動物資源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文字記載,均為林場老職工口述描繪動物的形態特征,糞便形狀、足跡、爪痕、羽毛、叫聲,及當地居民對其的稱呼等。通過收集到的這些信息考證推測出具體動物種類,沒有實體的具體記錄。完成從實驗林場到保護區轉型以后,成立了管理局,完善理順了內設機構和下設機構。雖然在經費和人員力量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保護區大部分職工為從林場轉移過來的工人,對動物資源保護意識薄弱,科研水品較低。最近幾年雖然開始從社會招聘高校畢業生,但還沒有形成完成成熟的科研體系。
5.3.1 政策扶持
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各個國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都非常重視。我國在1959年做出了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的規定,1962年又明確規定要保護83種珍惜野生動物,1988年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迄今為止,我國先后頒布了接近30部法律法規,為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提供相應的依據。
5.3.2 人類對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意識提高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相繼滅絕,物種平衡的破壞,使人類生存環境惡化,人類本身將遭到巨大災難,已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的資源保護意識已經覺醒,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有效結合,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而建立保護區,保護野生動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5.4.1 居民干擾
保護區內原住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牧業生產為輔,也存在純牧戶。當地居民侵占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使森林生態環境面臨較大威脅。正確處理林農、林牧矛盾突出,緩解社區居民緊張關系,大力宣傳封山禁牧政策以及生態建設思想,營造保護區關愛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促進社區經濟發展與保護區生態協調發展,是保護區面臨的一個挑戰。
5.4.2 旅游業發展帶來的人為干擾
保護區內吐魯溝森林公園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旅游客旅游、森林探險人員,部分旅游者喜歡到保護區內禁止進入的緩沖區、核心區進行游玩。一方面,由于進入保護區內的溝岔較多,護林人員力量有限,仍有許多人員闖入保護區,給保護區資源管護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游客追求“野味”,當地商戶和居民能從其中獲得利益,驅使他們頂風作案,偷獵野生動物,牟取利益,增加了野生動物保護難度。
通過展板、宣傳單、播放視頻、豎立野生動物宣傳牌等方法,在保護區周邊的社區、企業、學校等人員密集區域,經常開展野生動物保護與普法宣傳活動,提升保護區野生動物知名度,吸引當地居民與游人、動物保護愛好者參與到保護區動物保護中來,努力營造愛護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在保護區關鍵路口,安裝語音提示器、視頻監控系統,提示進入保護區的人員現已進入保護區范圍,需遵守保護區條例,并告知偷獵野生動物的嚴重后果。
保護區周邊居民大多為幾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對這一片青山綠水有著濃厚的感情。保護區社區居民作為保護區的一部分,對保護區動物分布、生活習性都有著很深的了解。因此,保護區應當加強與居民的溝通聯系,建立新型社區共管機制,以招聘的方式吸納一部分當地居民作為保護區生態護林員,與保護區護林員一起參與巡護。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保護區的巡護力量,從而取得一種雙向共贏的局面。
資金和設備投入的不足是制約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因素。保護區資金來源全部為財政撥款,資金主要用于天然林保護、公益林建設和保護區的建設,缺少野生動物保護專項資金。保護區應加強科研團隊的建設,在現有林調隊的基礎上組建一支有科研力量的技術隊伍,正確選擇科研課題,爭取社會基金,用于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調查,進一步擴大珍稀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建立資源檔案,掌握資源消長動態。裝配紅外相機、動物智能化穿戴設備、新型AI野生動物識別系統、偵察無人機等新型設備,在監測方面進行設備的改進。
科研和技術力量目前是連城自然保護區的短板,在實驗、研究、分析方法等方面還有欠缺?,F在技術人員基本已經配置完善,需要進一步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項目,由技術和科研力量較強的團隊帶領,保護區技術人員配合學習,掌握基本的實驗和分析方法后,爭取獨立完成一個分項的研究與分析。逐步提升保護區技術人員的科研實力,從而達到能獨立完成一個科研項目的目的。
保護區現有73條巡護樣線,保護站、管護點護林員需要在樣線巡護的基礎上,拓寬巡護范圍,完整詳細記錄巡護情況。對重點保護動物要進行跟蹤監測,記錄活動規律與習性,增加夜間巡護,防止偷獵者偷獵珍惜野生動物。在巡護過程中如發現非正常情況及時向保護站、管理局和林區派出所報告情況,增強對“疫源疫病”的監測。林區派出所對發現的違法獵捕野生動物的犯罪分子進行嚴懲,形成典型案例后,在保護區周邊進行普法教育,震懾其他偷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