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明
(福州市臺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大隊, 福建 福州 350004)
近年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環保意識逐年增強,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不高,人與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傳統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環境監管需求,采用網格化生態環境監管,轉變以前傳統單一監管模式,是對環境監管體制的大膽創新,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1)過去的環境監管模式缺乏暢通的傳遞渠道和實時動態的信息來源,存在信息滯后、管理被動等現象;采用生態環境分級網格化管理是當前環境監管的一大創新,改變了傳統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推動環境監管關口前移,觸角向下延伸,實時掌握網格區域內環境污染數據,做到無死角、全方位、全覆蓋巡查,是提升環境監管能力的有效舉措,達到區域環境安全的目的。據統計,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一個月期間,臺江區接受群眾訴求件65件;通過這幾年網格化監管,對轄區內環境污染源應查盡查,第一時間控制了污染環境行為發生。2019年中央環保督查 ,全區環保督辦件縮減為19件,同比2017年下降了242%。
(2)傳統生態環境監管存在多頭管理、職能交叉等情況。當前網格化環境監管進一步細化明確了監管責任,按照“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設立四級網格,形成以區政府為領導主體,具有環境監管職能的相關部門為一級網格監管責任主體,負責網格總體運行,督促各生態環境監管部門共同落實環境監管職責;各生態環境監管部門為二級網格,負責督促各街道網格運行,查處本級網格發現環境違法問題和下級網格上報的問題,并及時受理、轉辦;街道設立為三級網格,督促各社區網格運行,負責各個街道內的環境問題日常巡查、上報;社區為四級網格,主要職責為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對環境污染行為現場及時制止,協助上級網格調查處理環境問題。如巡查發現工地揚塵污染,傳統監管模式是發函給建設部門,執法滯后;通過網格化環境監管,網格員可第一時間現場取證,建設部門第一時間前往執法,維護環境安全。科學有序的規劃各級網格,層層落實各級環境監管職能,劃分不同級別的網格,解決責任不明確、職責不清楚問題,從源頭減少環境隱患,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3)傳統單一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無法做到全方位無死角督查。臺江區經濟發展是以第三產業為主,餐飲業有10000家之多,日常的餐飲業油煙污染成為主要污染源。而環境監管執法人員只有9人,傳統單一執法模式無法做到對污染源全方位監管,且對整改后情況進行一一回頭看督查。借助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網格化管理,三四級網格員對轄區內污染源摸底排查,不留死角,發現環境污染源,第一時間取證;對整改后的環境污染行為進行“回頭看”,確保整改到位。例如在2017年中央開展環保督察專項行動中,環境監管執法人員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處置信訪件65件,無一延遲反饋。當時在人力精力有限情況下,三、四級網格員快速反應,配合巡查,發現環境違法事件及時上報,對瞬時性的環境污染行為及時制止,并日常進行整改情況“回頭看”巡查,這有效緩解了應急狀態下環保監管力量調配不足的實際問題。
(4)傳統單一的生態環境監管,因人員少,工作量大,無法做到對轄區內污染源進行全面普查,這就存在偷排、漏排現象;網格化生態環境監管降低了基層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壓力,緩解了環境執法人員不足、工作量大的困難。通過生態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平臺,建立環境高風險臺賬,可以對“家底”了如指掌,環境監管執法人員可以定期、有針對性地對集中存在環境風險隱患區域進行專項執法行動,執法工作從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被動管理變主動管理、消極管理跨到積極管理、粗放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轉變,實現快速反應的網格化管理機制,有效解決臺江區環境問題。
臺江區位于福州市城區中部,閩江下游北岸。全區陸域面積18km2,水域面積1.91 km2,戶籍人口32萬人,交通擁堵。轄區分10個街道、56個社區。區域產業特色是以第三產業為主,聚集多個商圈,餐飲店高達10000家,餐飲業油煙污染成為主要污染源,日常執法工作量大,調查統計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偏低。這說明臺江的生態環境并沒有被群眾認可,這給生態環境監管帶來巨大壓力。
為了改變現有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2016年6月底,臺江區政府斥資50余萬元建設了區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平臺,依托在綜治網格化平臺上。2018年,福州市環保系統同時啟用環保系統條形管理的生態環境網格化平臺。通過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網格化管理,各級網格員認真履行環境監管職責,對轄區內的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環境信訪投訴等環境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及時發現并組織力量依法查處、妥善處理,有效緩解了環境問題引起社會矛盾和糾紛。表1為2016~2019年環保局統計的環境監管執法情況統計表。

表1 臺江區2016~2019年度環境監管執法統計
從圖1可以看出,群眾投訴的環境信訪件逐年遞增速度在降低,而網格員主動巡查發現環境違法事件在大量增加,公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也相應的在上升,這說明在環境監管執法人員稀少的情況下,能主動排查環境問題,有效快速解決,保護了群眾環境權益,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漸漸升高。

圖1 臺江區2016~2019年度環境監管執法情況
2016年試運行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網格化管理以來,有效地降低了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生,切實保護了臺江區環境質量,但在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開展網格化生態環境監管人員的力量是關鍵。目前臺江區生態環境監管四級網格員均為社區衛生主任兼任,普遍存在網格員自身工作負擔過重、文化程度偏低、責任意識不強的問題,使得生態環境監管網格平臺無法得到高效應用。
前臺江區成立四級的生態環境網格化系統,實現了層層環境監管,在縱向上,福州市環保系統也有一套網格系統,各系統獨立運行,臺江區網格化系統使用的是內網,福州市使用的是外網,信息無法共享,但部分模塊和功能都是重復的內容。例如同一環境違法事件,執法人員需在兩套系統里進行反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調查處置工作的效率,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考核機制不健全。網格員權限受限制,三四級網格員發現環境污染問題無現場執法權,影響了工作實效。
統一聘用高素質專職網格員,充實到基層四級網格隊伍中,彌補了目前社區兼職網格員整體素質不高、工作任務重的問題。可建立生態環境志愿者隊伍,在社會上招錄一批具有環保知識的群眾加入,如可以從環保系統退休干部中返聘一些專技人才,發揮環保人余熱的同時,提高四級網格員的專業技能。
分期分批合理安排各級網格員參與培訓,請專家授課、舉辦技術比武、召開交流座談等形式,到崗前進行行政和專業培訓,提升網格員自身綜合素質和履職盡責能力,引導其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對發現環境污染事件及時上報,做到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即可發現上報快速處理的高效。
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根據區域特色進行優化,可供不同區域根據各自所需進行選擇,使得系統達到最優化利用,且市區使用一套完整的網格化管理系統,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職責,才能更好落實網格化管理;
進一步明確各級網格員的職責,適當放寬網格員現場執法權限,出資出臺環境監管網格員管理考核、獎懲辦法,定期量化考評,成立督導組每季度開展督辦和考核,對失職瀆職、履職不到位的人員嚴肅問責,推進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工作。
繪制網格分布圖,統一網格編碼制度,設計醒目標識標記,實現地理信息數字化。依托或整合“數字臺江”、“智慧臺江”、電子政務網等網絡資源建立綜合信息系統,將污染源分布、網格化環保監管信息納入統合信息系統依托逐步建立“數字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加快建立網格化環境監管信息系統,形成要素齊全、數據完備、信息共享的大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信息數據庫。
設立環境網格化管理宣傳牌,加強《新環保法》的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環境違法形式多樣、隱蔽、瞬間等,加快提升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網格化水平是當前環境管理的重點工作,網格化管理能夠讓環境監管工作更加具體、規范、精細,特別是在基層環保執法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效果,提升了環境監管執法的效率和質量,改善了現有環境問題,提升了群眾的環境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