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紅,李圓圓
(天津商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天津 300134)
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設也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浪潮的鋪開而普遍展開。在智慧社區的建設實踐過程中,學界對其研究也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第一種從智慧社區建設的主體角度,分析了各主體之間的作用關系,政府在調動居民參與中起到的作用,因政府過強而致企業和居民參與乏力等[1],但相關研究還尚未對各主體如何在智慧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均衡的發揮作用進行系統分析;第二種從智慧社區建設所發揮功用[2]的角度,分析了智慧社區營造下的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社區治理系統的構建更加的現代化和精細化,通過更好的資源整合,呈現社區發展的新面貌[3]。第三種從智慧社區建設尚存問題的角度,分析了其還面臨著的協同不完全[4]、信息資源整合不暢、基礎設施建設后勁不足、運營模式不成熟以及專業化的管理、運營、維護人才的短缺等亟待解決的問題[5]。最后,還有學者從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角度,指出而后在智慧社區平臺建設、智慧社區基層政府治理等方面必須做出的努力[6]。
從以上學者對建設主體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智慧社區建設在發揮功用的同時,還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智慧社區建設從來不是某一方面,一蹴而就的事,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借用“共生理論”這一嶄新的分析視角,著重分析了智慧社區建設中參與主體的的協同問題。
智慧社區的建設為當下社區治理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路徑選擇,無論是政府、企業亦或社區居民,看到各地智慧社區建設實踐中取得的成效,都對智慧社區的發展給予了更多的期待。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智慧社區作為一種嶄新的社區治理模式,如若在大范圍內整體推進,還不得不克服以下諸多問題。
智慧社區建設主體的協調困難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服務供給協調困難,就服務供給主體而言,服務信息缺乏溝通、服務內容缺乏整合、服務方式自成一家,以上種種都增加了治理主體服務供給的協調難度,如若不做好以上各部分的協調,智慧社區原來能發揮多大的效力,實際就能浪費多大的資源。不僅影響智慧社區運作體系的順暢,還影響著其整體建設效用的發揮。二是各建設主體的利益訴求協調困難[7]。于政府相關部門而言,他們寄希望于通過智慧社區的構建,大展拳腳,豐富其拿得出手的政績資本;于相關企業而言,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是他們的終極訴求,他們愿意積極的參與到智慧社區的建設中去,挖掘商機,增加其市場占有的份額;至于社區居民,他們希望享受智慧社區建設的成果,而不積極地參與到智慧社區的共建中去。于政府、于企業、于居民,在智慧社區的構建中他們各自的利益訴求是難以協調的。
智慧社區的建設需要形成“政府引導+企業運營+居民參與”的模式。但當下的實際情況卻是,首先,之于社區居民,就技術層面而言,智慧社區應用程序的操作難度還比較大,對居民知識水平、文化素質的要求還比較高,影響之下的居民較低的參與度,致使智慧社區具體項目建設的實際效用不高,居民未能從中得到實惠。其次,智慧社區建設的“投入高、收利慢”,這也影響著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對于能夠參與到其中的企業來說,他們會處于不同角度的考慮,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進行社區建設,比如騰訊集團主打的云服務端、360集團側重的安全智能家居等,企業之間缺乏統籌,企業與政府以及社區居民缺乏溝通。
智慧社區理念實踐至今,首先,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囿于專業技術,顯得政策宏觀有余而實際指導乏力。其次,智慧社區的建設需要來自專業規劃、設計人才以及日常維護和服務人才的加持,受國內建設水平的限制,專業規劃設計人才的儲備還支撐不起現實建設的需求,日常維護服務人員也只能暫由社區委員會負責,專業的運營服務團隊還沒有組建起來。再則,資金方面,無論是智慧社區的先期建設還是后期的建成維護,都需要大量的經費保障,資金鏈條不暢,智慧社區建設終會淪落為“爛尾”工程。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文章基于共生理論,對以上問題進行回應。“共生”概念最早應用于生物學領域,由德國真菌領域科學家德巴里提出,他將共生視為不同生物密切聯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自然現象。而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界給予共生一詞更廣的、不局限于生物學領域的概念,更廣的領域也開始基于共生的視角來進行問題研究。共生系統的核心構成要素有三:共生單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環境[8]。基于共生理論的智慧社區各要素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社區共生系統關系
共生單元是共生系統內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各個基本單位,就智慧社區建設而言,其主要的共生單元包括了政府、社區居民以及企業三類,政府作為項目的激勵和引導者,公司作為智慧社區項目運營者,而居民作為智慧社區項目的實際需求者。政府、社區居民以及企業三個主共生單元各自扮演者自己的角色,但是在智慧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又彼此聯系,進行著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三個主共生單元協調作用的發揮影響著智慧社區建設的成效。
共生模式是共生單元間發生作用和聯系而呈現出的一種狀態。處于寄生模式、偏利模式、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下的智慧社區建設,只存在單方面的受益者,一方僅從另一方吸收能量,而不去釋放能量,只享受而不做貢獻,這3種模式下的智慧社區建設是難以永續和諧發展的。共生理論語境下,政府、社區居民以及運營企業三者之間是均衡的進行著信息和能量的交換的,理想狀態下三者之間形成的應該是對稱互惠共生模式,這種模式實現的是3個主共生單元的共同發展。因而,至于智慧社區的建設,各共生單元間應該基于一定的協作機制[9],在利益均衡的基礎上,實現彼此的共生發展。
共生環境就是影響共生單元之間形成某種共生關系的所有內外部因素的總和。影響智慧社區建設發展的共生環境包括了政策、資金以及人才等一系列因素,單就政策環境而言,到2013年我國智慧社區建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之后,已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10]。
相關政策的頒布最早是基于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要求,到2014年才明確提出智慧社區建設指南,政策層面針對智慧社區建設的指導也只是停留在宏觀的精神層面,受專業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政策顯得宏觀有余而實際運營指導不足。
基于共生理論的智慧社區建設框架,對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回應,需要來自多元共生單元的協同參與,需要對稱互惠共生模式的構建,更需要和諧共生環境的營造。
智慧社區的建設發展應該在各共生單元在明晰自身角色定位的同時,強調多元共生單元的協同參與,政府或企業或社區居民任何一方或者兩方的推動,也只能作為推動智慧社區發展的外在力,智慧社區的穩步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各共生單元在充分發揮其智慧和靈感之下,協同參與形成的合力。于政府而言,其作為大局的把控者,重點是做好智慧社區建設大方向的引導,做好頂層設計;企業方應專攻智慧社區建設中涉及到的技術問題,在充分了解社區居民實際生活需求的同時,有針對性的為居民提供高質量、更便捷的服務;最后,于社區居民而言,他們更應該知道作為社區主人翁的他們,更應該在智慧社區的建設中建言獻策,讓智慧社區規劃引導者的政府和實際運作者的企業,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其的需求痛點,以期建設更具人性化、更具服務性的智慧社區。
對稱互惠共生模式實現的是政府、企業以及社區居民三個主共生單元的“多贏”,是智慧社區項目運營中最穩定和最具效率的一種模式。各共生單元參與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互惠共生模式的達成需要來自于政府的引導、企業的運營和居民的實踐,具體運作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智慧社區的互惠共生運作
首先,政府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對企業逐利性行為的規制、對居民參與積極性的激發以及對智慧社區建設原則的規范上,以此保障智慧社區項目的健康運營;其次,完善智慧社區建設運營模式,引入市場主體的參與,以企業特有的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更具人性化服務的運營模式,來彌補政府主導運營下存在的不足;再者,讓社區居民真正地認識到社區建設是直接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以積極地融入到智慧社區建設中去,直觀感受智慧社區建設所帶來的便利和其中還尚存的問題,主動將自身的實際需求表達給宏觀把控者的政府和實際運營者的企業,在各方的共享溝通中,達成彼此的互惠共生。
和諧共生環境的營造,首先,需要政府方面完善現有的制度頂層設計,制定智慧社區建設中更具技術性和實操性的指導意見,就當下智慧社區建設發展的實際情況,有所著重的完善相應支持性和規制性政策,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良序發展;其次,智慧社區既定建設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各類各型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精英、日常運維人員的加持,如他們,都是智慧社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要通過人才保障機制的建立,營造良好的人才培育和發展環境;再者,資金供給是智慧社區得以穩定運營的基本保障,政府在增設智慧社區專項資金的同時,還要通過相關政策的保障和優惠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在緩解政府財政壓力的同時,激發民間社會資本所應發揮的效用,以此為智慧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
智慧社區的建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一己能為之的事情,在直面其建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的同時,基于共生理論這一語境,強調了政府、企業以及社區居民的互惠共生。三個主共生單元的協同參與,在擴大智慧社區建設整體效能的同時,又反過來推動著各共生單元的良序發展,之于政府,是社會公信力的提升和社會效益的滿足;之于企業,是運營模式的優化和經濟效益的增加;之于社區居民,是對更加便捷化、人性化的社區公共服務的享受,互惠、和諧的共生運作,為智慧社區的更高質量、更持續健康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