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文(上海)
我國第一所女子專門校始于什么時候?
民國時,女子專門學校最多達到了多少所?
一起來看看吧。
刻銅文房的制作,發源于晚清,流行鼎盛于民國。民國晚期,隨著硬筆書寫方式的推廣,刻銅文房的實用性慢慢變弱,直至退出歷史舞臺(其中具體的細節,《銅匣古韻》《鐵壁銅墨》等書籍上有專門介紹)。
有意思的是,刻銅文房的發展脈絡竟大體與晚清民國女校的發展基本吻合,刻銅文房無意間也成了晚清民國女校這段歷史的見證,斷續地落在了或光潔或斑駁的銅面上。
萌芽:“無心插柳”的教會女學
邁出建女校第一步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傳教士們。1844年,女傳教士愛爾德賽夫人,在浙江寧波創辦了寧波女學。清末民初,中國經歷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民國前后,政局動蕩,新思想新做法層出不窮。延續千年的中國女教,也在此時有了新變化。
隨著教會女學的課程設置逐漸全面,從最初圍繞《圣經》展開,到將基督教教義與中國經典相結合,并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優秀的師資與先進的課程培養了許多知名女性,如張愛玲、俞慶堂、李德全、謝冰心等。而教會女學,也實現了從貧民專屬到貴族學校的轉變。順應熱潮,全國涌現出大批女子學堂,據1909年學部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女學堂306所,女學生14054人。
刻銅藏友汪老師收藏的一方丁未年(1907)墨盒誕生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這方墨盒曾出現在盛世刻銅劉版主的專場拍賣中,經過激烈競爭,最后花落汪老師家。此墨盒為“蘭邑模范女學堂贈品”,當中刻“古今明德多由姆教,陶淑國民此為初肇”,字體優美,端莊賢淑。
過渡:初步平權中的“男女有別”
民國政府建立后,中國自辦女子學堂發展極為迅速,女學生人數呈數十倍增長,至1915年,全國有女子學校3766所,女學生180949人。究其原因,孫中山和蔡元培對女學的態度起主導作用。1912年5月,孫中山在廣東女子師范第二校成立慶典上發表演講:“中國女子雖有二萬萬,惟于教育一道,想來多不注意,固有學問者甚少。處于今日,自應以提倡女子教育為最要之。”蔡元培對女校的支持來得更早,1902年,他在上海發表演講:“欲造此完全之中國,非獨當責之凡為男人之人,尤當責之女子。”

蘭邑模范女學堂贈品 (藏友藏品)
筆者收藏了一方博文女學獎品墨盒,大致成于這個時段。“博文女校”1914年創辦于上海,在富有愛國精神的校長黃紹蘭的影響下,學校師生積極參與進步的革命行動。(1921年暑假期間,博文女校成為中共一大外地與會代表們的住宿地。)墨盒盒面雙溝字體,篆書的“誠敬勤樸”四個大字校訓,也體現著當時的辦學精神。
高潮:開女禁與男女平等

上海博文女校獎品墨盒(筆者藏)
蘭州小學老師鄧春蘭。曾就讀于蘭州省立師范學校,但不能進入大學深造。因為據癸丑學制,女子可進入女子師范學校和實業學校學習,但沒有專門的女子大學供她們就讀(華南女子大學和金陵女子大學等教會大學除外)。女權主義的男女平等觀點的興盛讓鄧春蘭看到希望。1919年5月19日,一封《春蘭上蔡校長書》寄到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辦公室。鄧春蘭在信中慷慨陳詞:“春蘭早歲讀書,即慕男女平等主義,蓋職業、政權,一切平等,不唯提高吾女界人格,合乎人道主義,且國家社會多一半得力分子,豈非自強之道?”
很快,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的女學生,紛紛上書大學校長,要求“開女禁”。蔡元培對此表示支持,他復信:“即如北京大學明年招生時,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盡可報考,如程度及格,亦可錄取也。”1920年2月,鄧春蘭、王蘭、韓恂華等九名女生被北京大學錄取,她們是中國歷史上男女合校后的第一批女大學生。
說起民國女子大學,刻銅愛好者很容易會想起,姚華校長給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生親筆書刻的那幾十個畫稿級墨盒。它們不僅是民國刻銅藝術品上乘之作,而且也見證了民國女子大學的那段歷史。這批墨盒有拓片存世,藏友悅銘軒有幸得寶一枚,如下圖:


北京女子師范學校鎮尺
同時沖鋒藏友還藏有該校鎮尺一枚。
總結該校的幾大特點:1、姚華姚芒父先生曾在此學校擔任過校長。2、魯迅先生曾在此任教并在此與其夫人許廣平相識。3、“三一八”慘案中的劉和珍、楊德群烈士即是該校學生,魯迅曾寫過一篇著名的《紀念劉和珍君》的文章。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女校發展的黃金時期。1949年,僅北京就有女子中學15所。然而,“文革”期間,由于實行“就近入學”的政策,女子學校全部改為男女合校。至此,中國大地上,從萌芽起,發展100余年的中國女校銷聲匿跡。

天津私立浙江學校獎給女學生的獎品鎮尺(筆者藏品)

這對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的鎮尺,筆者得自于一位天津玩家。據他介紹:當時從筒子(走街串巷收舊貨的)手里,一槍打了(收藏行話,有打包購買之意)一批東西,來自天津衛豪門舊宅子。除了這對原光未用過的鎮尺,還有印章、結婚文書、老照片等等物件。通過相互比對,可知,鎮尺的主人當時是位女學生——王松鶴,結婚照上,著西式婚紗,現代氣息已然濃厚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感受到女性的自由和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