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霧繚繞的梯田上,在掛滿果實的果林中,在郁郁蔥蔥的大棚里,農民們都能看到熟悉的“楊凌人”的身影。他們穿梭山林、躬耕鄉野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們用科技之燈指引幫扶地區群眾,講述著一個個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生動故事。
陽春三月,陌上花開。3月24日,在陜西省榆林市佳縣朱官鎮杜家茆村的科技示范推廣基地,村民杜支福正在地里整地備播,家里的20畝土地成為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后,他就找到了養家糊口的“新路子”,每天一心一意地“照看”著這些地里的“金豆子”。
杜支福說,2018年10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佳縣102個貧困村群眾舉辦科技扶貧專題培訓班,既有縣域特色產業培育、扶貧政策解讀等理論內容,也有優秀扶貧工作點現場取經、分組討論等實踐。“做了一輩子農民,還能走進教室聽課、學技術,真是做夢都想不到,那咱就得在學上下真功。”杜支福高興地說。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陜西省商南縣沁園春白茶種植基地負責人王超正在細心侍弄著自己培育的茶葉新品種。王超說,與商南縣之前發展的茶葉品種相比較,陜茶1號、安吉白茶等這些新品種抗旱抗寒抗病蟲害的能力強,發芽大小整齊,發芽早,內質豐富,氨基酸等含量高。
王超介紹,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商南縣沁園春白茶種植基地成立了茶葉技術推廣站以來,通過科技指導,實現了基地與群眾抱團發展。目前共帶動全縣780多戶、3500余人年均增收2800余元,有效提升了農民的增收脫貧能力。
依托區內科研專家平臺優勢,楊凌根據全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深入推進科技幫扶,構建機制、創新模式、細化舉措,用科技之燈指引幫扶地區群眾踏上脫貧致富路。
作為陜西省蘋果產業技術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趙政陽教授,帶領全省20多名省級科技特派員在渭南、銅川、延安、榆林、咸陽、寶雞等市的蘋果產區和貧困縣(區),圍繞蘋果這一陜西區域特色主導產業,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白水縣蘋果產值由5億多元增加到30多億元,一大批果農借助科技走上了致富路,科技服務團隊還培訓貧困戶和果農萬余人次。
“自從有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的幫扶,櫻桃樹成了我們的‘搖錢樹’!我去年僅靠種植櫻桃,收入就超過了5萬元!”合陽縣金峪鎮方寨村村民雷虎激動地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蔡宇良教授帶領一批專業技術人員為方寨村設計了“統一購苗、統一栽植、統一管理、統一防治、統一培訓、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發展模式。把“課”講到田間地頭,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如今,方寨村的櫻桃種植規模達6300畝,產值超過4000萬元。“方寨紅”已成為當地一個響當當的櫻桃品牌。
核桃和中藥材一直是銅川市宜君縣的傳統特色產業,楊凌科技力量讓宜君綠色產業告別“散養”,傳統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楊凌以實施“3+X”工程為抓手,持續強化主體帶貧,形成了“小板塊、大聚集”“小產業、廣覆蓋”的新格局。
陜西脫貧了。高素質農民馬新世說:“脫貧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我更關注產業的發展。”
用自家的地作試驗田,楊凌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園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1000多名高素質農民。本著“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做”“幫著農民賺”的原則,農民朋友在這里通過承包溫室、勞務打工、現場培訓、觀摩學習,解決了種植難題,學到了新技術。
漢中市留壩縣,山里的寶貝“西洋參”走出大山,成為“綠色黃金”,留侯鎮月九村村民周安喜,年收入20多萬元,不但脫貧,還致富當了模范。
他們用行動闡釋了“楊凌印記”,培養了一大批種植能手。放眼楊凌扶貧戰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了華麗蛻變,一張張笑臉洋溢在脫貧戶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