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路
一提到3·15,大家首先會想到“打假”,疫情發生以來,口罩變成必需品,藥店、商店不是限購就是脫銷。然而讓人氣憤的是,不少人花了很多心力結果發現自己買到的口罩是假的!“打假”是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然而有一些 “奇葩”案件,“假的”連編劇都不敢這么編。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幾起“奇葩案件”。

法院在審理王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過程中,發現王某在一審為證明其還款數額,提供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間的微信轉賬記錄32頁中,有多筆轉賬記錄的“摘要”或“轉賬說明”處被人工處理成馬賽克狀態。
經審理認為:王某企圖通過變造證據來混淆案件事實,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干擾了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擾亂了司法程序的正常進行。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百一十一條等規定,決定,對王某處以罰款2000元人民幣。
法條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被告人趙某與賈某因性格不合向法院起訴離婚。經法院判決“不準原告趙某與被告賈某離婚”。趙某為達到與他人再婚的目的,竟將判決主文“不準原告趙某與被告賈某離婚”中“不準”二字涂改為“準予”。后趙某利用涂改過的判決書復印件辦理了戶口遷移手續及與張某的結婚登記手續。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趙某的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款、第二百五十八條,同時構成變造國家機關公文罪與重婚罪,因系牽連犯罪,應當擇一重罪論處。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趙某犯變造國家機關公文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
法官點評:任何偽造、變造國家機關的公文的行為,都會破壞社會管理秩序。法院判決書屬于國家機關公文,非法修改將觸犯偽造、變造國家機關公文罪。法官在此提醒廣大群眾,切勿存在僥幸心理,蔑視法律權威,否則必將受到法律嚴懲。
被告人杜某、杜某海、連某,一行三人攜帶中國環保新聞網、黨報頭條等網絡媒體工作證件,以中央環保督察組名義,先后對陳某、孫某峰、賈某、高某經營的企業進行環保檢查。到場后,先由杜某操縱攜帶的無人機進行航拍,待被查檢單位的人員出現后,由連某向來人介紹杜某海的職務,再檢查相關文件資料、資質文書等,利用企業負責人害怕因經營不規范或環保不達標等問題而被曝光的心理,騙取受害人共計2000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杜某海、連某、杜某以非法斂財為目的,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騙取他人錢財,共計2000元,其行為已構成招搖撞騙罪,且屬共同犯罪。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杜某海犯招搖撞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被告人連某、杜某犯招搖撞騙罪,免予刑事處罰。
法官點評:這種冒充機關人員的敲詐對象一般是煤礦、非法經營的私營企業、發生不當行為的政府和執法部門、各種事故的當事人和單位的法人。以媒體曝光、行政處罰為要挾。為此,法官告誡大家,要提高警惕,在奉公守法的同時加強防騙意識,識破騙子招搖撞騙的伎倆,這樣才能打壓不法分子為非作歹的空間。
看完幾起 “奇葩案件”,參謀君還是要提醒大家,假的不會變成真,真的不會變成假,謊言不可取,終究有被揭穿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