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港口景氣指數繼續對2020年第一季度的長三角地區港口(包括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嘉興港、臺州港、溫州港、湖州港、蘇州港、南京港、南通港、連云港港、鎮江港、常州港、揚州港、泰州港、江陰港、馬鞍山港、蕪湖港、銅陵港、合肥港等19個港口)經營情況進行了統計性的描述工作,并對長三角地區港口的景氣情況進行分析。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港口景氣指數主要包含長三角港口經營數據和港口財務數據兩部分內容。長三角港口經營數據來自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的《長三角地區主要港口吞吐量統計表》,港口財務數據來自長三角地區所有已上市港口公司的公開信息。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影響較大,主要經濟指標同比明顯下滑,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勢頭,降幅明顯收窄。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06 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同比下降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 186億元,同比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 638億元,同比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2 680億元,同比下降5.2%。3月份工業、服務業、投資、零售和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降幅均大幅度收窄,呈現改善趨勢,比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1%,比1―2月份大幅收窄了12.4個百分點,工業產出水平基本恢復到了上年同期水平,說明工業生產恢復的效果比較明顯。其他相關指標也有同樣類似的特點。
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今年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的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貿易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我國外貿進出口額下降明顯。據海關統計,第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6.57萬億元,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額為3.33萬億元,同比下降11.4%;進口額為3.24萬億元,同比下降0.7%;貿易順差983.3億元,減少80.6%。本期港口景氣指數為83.6,處于非景氣區域。
1 港口經營情況分析
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港口1月、2月、3月完成的貨物吞吐量分別為3.85億t、2.84億t和3.93億t,同比分別下降4.12%、8.50%和3.94%;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797萬TEU、502.6萬TEU和743.3萬TEU,同比分別下降3.75%、20.69%和6.23%;外貿貨物吞吐量分別為1.24億t、0.98億t和1.15億t,同比分別下降2.93%、3.73%和5.88%。近年長三角地區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率走勢見圖1。
2020年第一季度,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下降5.27%,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下降4.19%,集裝箱吞吐量同比下降9.38%,三類吞吐量均大幅下降,且集裝箱吞吐量下降相對明顯。盡管疫情沖擊嚴重,但是基礎工業保持正常增長,大宗商品供應保障有力。近年長三角地區港口各經營指標季度增長率與GDP季度增長率的比較見圖2。
與其間GDP季度增長率的比較
2 港口經營財務分析
本期,長三角地區港口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30.5%和16.67%。從各項經營指標來看,港口企業的營運狀況及營業利潤雙雙大幅下降,均遠遠超過了貨物吞吐量的降幅,說明疫情不但對貨物吞吐量有影響,更增加了港口企業的運營成本。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低硫油使航運成本激增的影響,對外經貿業務量大幅回落,港口貨物吞吐量下跌,對港口經營產生長期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樞紐港進一步提升碼頭服務能級、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口岸綜合成本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港口供應鏈也呈現出向“線上”發展的趨勢,互聯網以及物聯網不僅為協同發展提供了便利,也對港口物流供應鏈自身響應速度提出了較高要求。
長三角地區港口的營業收入指數和凈利潤指數走勢見圖3。
3 指數走勢及情況分析
2007年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等4個港口經營指數走勢見圖4。
由圖4可知:本期長三角地區港口的經營指標(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及財務指標(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大幅下降,且港口財務指標下降更甚。全球疫情加速蔓延,短期內難以有效控制,很多國家已采取限制出入境、收緊人員往來、暫停非必要的企業活動等封國或封城措施阻斷人流、物流,沉重打擊了生產端和消費端,沖擊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長三角區域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區域,疫情對長三角港口的經營和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2020年第一季度上海國際航運景氣指數為83.6,位于非景氣區域(見圖5)。從港口行業本身的發展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外疫情疊加及我國春節長假因素對我國部分地區生產、消費活動帶來影響,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短期沖擊。同時,國內需求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貿進口需求。上述變化對我國港口生產,特別是集裝箱運輸帶來明顯影響,第一季度長三角區域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下降5.27%和9.38%。
從中期來看,因疫情防控需要,各國日常經濟活動能力大幅下降,直接導致全球貨物貿易需求大幅萎縮,加之疫情全球蔓延迫使各國口岸采取諸多貿易管控和檢疫措施,進一步加劇對全球貿易的影響。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韓國等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聯系緊密的國家因疫情防控帶來的停工停產,使我國中間品和資本品進口將面臨斷供風險,這給我國恢復生產和貿易造成壓力,對港口生產帶來直接影響。同時,疫情對國際鐵礦石、原油、煤炭等大宗能源原材料物資開采、運輸和市場供給帶來沖擊,進而對我國港口相關物資進口帶來影響。
當前,國內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發電量、原油加工量、生鐵產量增速明顯放緩,我國對國際鐵礦石、原油、煤炭的進口需求增速明顯減弱。同時,國際疫情對生產端帶來沖擊,部分產品面臨供給量下降的可能,部分制造業可能面臨回流現象。新冠疫情對我國港口生產的影響程度比金融危機的影響更為明顯,對集裝箱吞吐量沖擊更大。長三角港口企業需要充分做好長期疫情防控準備,在繼續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做好國際疫情防控藥品、器材、裝備等運輸,提升外貿船舶檢驗效率,助力國際疫情防控;密切跟蹤全球供應鏈的局部調整,適時對航線、航班等資源配置作出優化。
(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周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