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
早在今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做出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的重要判斷,并首次在“六穩”之外提出了“六保”目標。會議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
在“兩會”之前,市場更是熱議“財政赤字貨幣化”,激辯中國是否應該央行印錢給財政花,如特別國債直接向央行零利率發行。隨著5月22日政府工作報告(下文簡稱《報告》)發布,一切塵埃落地。
《報告》開宗明義地指出,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疫情尚未結束,發展任務異常艱巨。要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這就定調了今年政府的經濟工作主要是對沖疫情的經濟損失,而非強行刺激。
鑒于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這次甚至都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的具體目標。在此背景下,《報告》亮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的底牌。
一是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沖而非刺激經濟的基本立場。
二是前述1萬億元新增赤字、1萬億元特別國債,合計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同時,強調要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
三是繼續強調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報告》在“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工作部署中提出,要強化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放水養魚,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今年繼續執行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制度。前期出臺六月前到期的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期限全部延長到今年年底。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一律延緩到明年。
為對沖海外疫情蔓延、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但《報告》強調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關于推動消費回升,《報告》指出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養老、托幼服務;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
關于擴大有效投資,《報告》提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優選項目,不留后遺癥,讓投資持續發揮效益。
關于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報告》強調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
總之,與上次危機應對時相比,這次擴大內需的政策更注重普惠性、市場化,財政刺激的重要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