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
金融是市場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資產管理行業是金融業的重要領域,近年來發展速度迅猛,管理規模已達百萬億元級;同時,它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部位之一,正站在轉型發展的交叉路口。
對于正處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期的資產管理行業,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如何準確抓住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用好新制度辦法實施過渡期的“時間窗口”,更好發揮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積極作用,在提高對實體經濟服務能力的過程中拓寬自身業務發展空間,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第一個是回歸本源。這是資產管理行業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
一是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在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中,有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凡是那些圍繞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就會發展得快,并且能開辟新的業務空間;凡是違背了實體經濟需求的創新發展就難以持續,最后可能還造成重大風險。
二是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過去,銀行把理財業務作為拓寬信貸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理財“存款化”。雖然短期看,銀行可以擴大負債規模,也看似增加了居民收益,但實際上埋下了風險隱患,承擔了很重的“隱性剛兌”壓力,并不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第二個是守住底線。
在完善制度和推動落實過程中,重點是把住三條底線:一是堅決守好風險底線。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服務可持續的基本前提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度出現影子銀行現象,存在多層嵌套、設置資金池等違規操作方式。這些問題近年來經過專項整治,情況已有明顯好轉,卻仍不能放松警惕。
二是嚴格堅守合規底線。依法合規展業是資產管理行業健康發展的最基本要求,完善制度框架對資產管理行業行穩致遠至關重要。資管新規和相關配套制度,是在總結行業經驗教訓、合理借鑒國際有效做法的基礎上,從彌補監管短板、提高監管有效性等方面,為源頭治理定了法度,為行業發展立了規矩。
三是切實恪守服務客戶底線。資產管理的任務是接受委托者委托,拿到投資者的資產,實質上是投資者資產的集合管理。一方面,需要做好投資者教育,在產品銷售、投資標的選擇、風險承擔、收益分配等方面遵循委托代理的基本規律,充分揭示風險,防止因銷售誤導等行為引發糾紛。同時,也要科學統籌金融機構創造價值與讓客戶更好享受金融發展紅利等多目標之間的關系,防止金融機構利用業務談判優勢地位,獲取不正當收益。
第三個是轉型升級。
資產管理人對于受托的資產進行投資管理,主要是利用專業優勢進行資產配置和投資選擇,以及開展投資后的后續管理,是對資產管理行業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預見,未來資產管理市場上,產品形態和運作模式會更加健康,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將體現得更為充分。
轉型創新將是資產管理行業改革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