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
鄉鎮是中國商業的終點。因為現在中國的農村里,大多是消費能力較弱的老人和小孩,年輕人搬到鎮上或進城務工。
農村難以留住年輕人,與原有的農業生產模式經濟收益較低有關。
農村人去城里打短工,辛苦一點一天就能掙兩三百元。而如果種植水稻,假設1畝土地產500公斤,需要持續勞作3~4個月,扣除肥料、種子等成本,不算人工,毛利大概也是兩三百元。所以如果種植面積有限,其收益遠不如進城務工。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農村適齡勞動力人口數量為3.13億人,占農村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6.8%,低于城鎮79.5%的水平。勞動力從農業逃離,涌入服務業,由此預計未來中國真正的農業人口最多占比10%。
勞動力逃離,使農村土地撂荒現象嚴重。根據《中國山區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間分布》,從1990年到2017年,中國自然村減少了132.4萬個,占總數量的35%。江西和重慶的撂荒率最高,已分別達到34.03%、32.49%。

但同時,農業是國家穩定發展的根基。今年2月底,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被再次強調。國家必須保證糧食安全,保證即使發生重大意外,糧食的供應也足夠充分。
另外,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中產階級群體越來越大,大家對優質、安全、性價比高的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所以,一方面是國家對供給的要求、消費者日益變高的農產品需求:另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和土地的閑置,使得農業供需矛盾倒逼農業必須向規模化發展。
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在于土地產權的集體流轉。2016年,國家出臺政策落實“三權分置”,農戶和集體可以把承包權打包,賣給經營大戶。
那時預測,隨著土地產權問題的進一步解決和各設施布局的加深,農業將會在2020年后迎來最佳創業時期。現在,農業領域創業的時機到來了。
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明確,社會資本向農村進行投資也是大勢所趨。3月初,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通知,指出要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更多資本將會圍繞農業,發掘農產品上下游關聯的投資機會。
前幾年已有創業者和資本開始在農業領域試水。相關創業里最火熱的賽道是下游渠道。因為下游的生意更符合多數互聯網創業者的基因,農產品B2B模式、生鮮電商平臺等層出不窮。
4年前,我和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見面時就此展開過討論。我認為99%的生鮮電商會死,因為上游農產品供應難以規模化,利潤不高。而他認為供應可以通過小規模點對點完成,小眾農戶即使只有三五畝地也可以參與供應。
如今看來,我們都沒有錯,規模化還未實現的情況下,99%的生鮮電商確實舉步維艱,拼多多只是活下來的1%。
但重復拼多多已無意義,農業創業者應該多將目光投向產業的上游,控制上游是農業創業的核心。
消費互聯網的聚集效應,使消費者需求可規模化,創業公司有了控制上游生產的契機。當創業公司掌控上游生產,實現規模化種植和養殖,是否自建渠道只是選擇問題。單純的渠道公司及物流等相關服務公司,價值都有限。
中國上游的農產品大都是農戶分散模式生產,每家種幾十畝。可以看出農產品更多是地域品牌,比如煙臺蘋果,贛南臍橙等等,難以產生大型產品品牌。
農業要做成大品牌,第一個難點是要有好的產品,并且將其標準化。如果你的產品有的一個1斤,有的一個2兩,肯定難以做品牌。必須保證產品的標準在一個小范圍內波動。
第二個難點也是最關鍵的,是必須保證供給規模化。工業容易做品牌,因為開動工業生產線,直接找到原料,就可以做工業品牌。而農業品牌,比如褚橙,如果最多只有3000畝地的產量,產能跟不上,品牌則難以快速發展。
供給穩定才會有大品牌。一個品牌的打造,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如果產能不足,一切就白費了。
對農產品品牌商來說,未來會采用“自營+加盟”的形式,即建自營基地,建立標準化,再讓農戶加盟,保證供給充足。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實現,為農產品品牌誕生創造條件。
網易農業總裁蕢鶯春透露,網易已經這樣做了。其實新奇士也是這樣,供應者分屬不同地域不同農場,品牌公司向生產者定制,對水果的直徑大小、酸甜度等進行標準化嚴格控制,通過篩選的產品都叫新奇士。
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農業產業鏈整體升級的過程。
農產品加工是品牌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根據新思界農業數據,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整體呈現設備落后、管理水平低、技術含量低的狀況,規模以下企業數量占比達到80%以上。隨著農產品品牌的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也將升級。
粗加工只能掙一點加工費,如果進行精深加工就要切入品牌。中國在湯圓、水餃、面條等品類,有加工程序簡單,附加價值有限的品牌,而優質的精深加工品牌幾乎還沒有出現。但是農產品不僅是食物原料,也是大量保健品、日用品等原料,其發展空間無可限量。
隨著農業規模化的實現,一定會出現更多精深加工企業,為品牌提供海量、優質、標準化的供給。
農產品品牌化發展,也會加速訂單式農業的普及,從而解決農產品供銷難以匹配的問題。
曾經我在湖北公安縣調研時了解到,因為有一年葡萄很貴很好賣,當地一個縣立馬種了6萬畝葡萄,結果次年等葡萄上市,價格暴跌。
這就說明,農產品銷售最大的問題還是供需無法精準匹配。因為生產者都是小眾、分散式的種植養殖戶,無法準確統計及預測供需。
盡管有供銷大數據采集公司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中國地域太大,想要精準地掌握土地生產和市場需求的信息,還是有一定難度。
2011年,北京周邊的C2M公司,包地種植無公害蔬菜,但這類型蔬菜價格貴,產量有限。那幾年,不管是某電商平臺CEO在內的創業者,還是農業生產地,比如生產獼猴桃的蒲江,都嘗試過訂單農業的方式。
但當時訂單農業沒有成功,因為規模化難以實現,利潤太低。
而現在,訂單農業的發展迎來了契機。包括農產品品牌商在內的創業公司,可以連接海量用戶需求,并根據客戶對需求量的評估,提前跟種植大戶或者生產企業確定生產量。
生產方根據訂單進行有計劃的規模生產,這不僅能夠提供保質保量的供給,或許還能比大數據預測更直接地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不難看出,做成一個成功的品牌,需要同時兼備生產能力、標準化管理能力、品牌打造能力,這對于農產品而言尤其困難。但相信隨著農業的規模化,人們對農產品需求品質的提升,將倒逼農產品出現大品牌。
顯然,爆發的時機還未到,因為農產品生產需要周期,產業鏈升級也需要時間。三五年之內可能仍然只會有一些小眾的品牌出現,但是真正大品牌入局的時機已經來到。
農業作為基礎產業,除去種植、養殖本身,還有許多相關行業,這些細分市場本身,擁有不小的行業規模。在規模化、環保化等趨勢的影響下,許多領域都迎來創業好時機。在此簡單羅列其中一些機會:
農業數據化
農業數據化在未來是一個機會,但是單純的數據公司因為用戶付費意愿不強,商業價值有限,規模難以做大。將來定會有綜合性的農業大企業,掌握種植的數據、電商的數據、用戶的數據等。
農產品銷售最大的問題還是供需無法精準匹配。因為生產者都是小眾、分散式的種植養殖戶,無法準確統計及預測供需。

做農業物聯網的公司,監控土壤、肥料,農藥、蟲害、溫度、濕度等等數據,不僅做數據,還對農作物種植或牲畜養殖提供技術服務。這些農業技術類公司會有機會,使農業降本增效。
農機智能化
中國可能跳過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而直接進入農機智能化時代。比如收割機不僅收割,還要探測數據,分析農田的種植數據、收割數據等等。
相比城市里對To C的應用,或許中國面積廣大、人煙稀少的農村,反而是無人駕駛裝備更好的場景。智能拖拉機,智能收割機,智能運輸機等,會在中國農田上“馳騁”。
農機智能化可能還需要5到10年時間,才能真正地落地,但該領域現在已經可以涉入。
設施農業升級
中國從2009年開始成為世界設施農業生產大國,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前期發展注重量變,許多設施太粗糙,只是建個大棚就行了。生產管理者大都是50歲上下的農民,尚未具備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作為農業數據化智慧化的一個體現,中國的設施農業,也將持續升級。越來越多的大棚里,會持續進行溫度、濕度、土壤監控,設備會自動給予反饋,進行自動灌溉、自動施肥的操作。
有機農業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和環境保護的重視,有機農業也存在不少機會。
比如,我國農藥化肥使用量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疊加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污染,導致我國土地污染嚴重。據國土資源部數據,2014年我國耕地污染率達19.4%。
長期使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這種情況下種植,農作物產量少、品質低,不能滿足客戶對綠色無公害的需求。
而污染小、能改善土壤結構、改善水果農產品口味及品質的有機肥料則是一個機會。
休閑農業
服務特定人群、圍繞農業的休閑游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種植基地可以和養老旅居相結合,用戶作為會員,不僅可以享受優質農產品,還可以去生產地的農場、果園、茶莊等住一段時間,享受健康的田園生活。
農業雖然創業空間大,但需要深扎農村,甚至扎在農田里,與農民打交道,這與許多的創業領域不太一樣。希望創業者們入局前注意這幾點:
首先,農業創業是一個長期的慢活兒,需要打持久戰,所以心態不能浮躁,要腳踏實地。盡管創業苦,但不得不說入局農業領域更苦,要做好長期寂寞的心理準備,有耐心,能忍耐,有韌勁。
第二,選準切入方向。農業是個大的領域,有很多細分賽道,選擇適合的切口進入。
第三,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因為這是一件長期的事業,所以創業的伙伴需要堅信農業的未來發展,熱愛這個領域,同時還喜歡跟農民打交道才行。
目前為止,中國農業本身并沒有壟斷性的大公司出現。農業市場極大,許多領域還比較落后和傳統,存在大量升級改造的機會,等待創業者們擇機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