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波

朱家林新貌。
上世紀90年代初,作家李存葆在《沂蒙九章》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沂南縣某偏遠村,歷來交通不便,出行非常困難??h工作隊發動村民開鑿出了該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后,村里一老漢攜幼孫到岸堤鎮趕集??吹桨兜獭胺比A”的景象,小孫子眼界大開,驚呼道:“爺爺,這回咱總算到了您常說的北京吧?!”老漢自恃見多識廣,瞪孫一眼:“傻孩子,界湖(沂南縣城駐地)才是北京!”
這個段子在沂南縣廣為流傳。段子中所提到的岸堤,便是朱家林的所在鎮。只不過,對外地游客而言,如今朱家林的知名度,已經超過了“繁華”的岸堤鎮。
作為山東首個,目前也是唯一一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朱家林呈現出的不單單是“繁華”,一種融合了鄉愁與現代美學的產業生態正在萌發著強勁的動力,推動著這座小山村不斷演變、升級。
時間回到5年前,彼時的朱家林是個典型的貧困山村?!斑@個村距縣城30多公里,距離岸堤鎮也有5公里,基礎設施很差,全村當時只有一臺30千瓦的變壓器,每到夏天用電高峰時,連風扇都轉不起來。”朱家林村黨支部書記田立軍告訴記者。
“一到旱季,吃水都困難,得到幾公里外的高湖水庫挑水吃,到雨季時,村里的土路又變成了泥塘,出去一趟,腳上都要沾著幾斤泥?!被叵肫饚啄昵暗臓顩r,67歲的焦玉順記憶猶新。
“村里山多田少,水利設施基本沒有,全是靠天吃飯。一家幾畝地,遇上壞年景,地里刨食一年也剩不了幾個錢?!碧锪④娬f,為了維持生計,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不知何時,朱家林漸漸空了,村里一半以上的房屋無人居住,屋頂坍塌,墻面剝落,破敗不堪,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改變是從2015年開始的。那一年,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與此同時,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項目也開始策劃。2016年7月,田園綜合體動工建設,搬遷工作也隨之展開。
對在這個村子生活了一輩子的村民而言,田園綜合體是個新事物。如何說服村民加入這種新型的生產關系,這是個難題。
村民的老房子需要流轉出來,作為綜合體的旅游資源進行重新設計裝修。但對村民而言,一時間又難以理解這個工程的意義和機遇,流轉工作陷入困難。
這時候,田立軍站了出來,他帶頭把自己住了20多年的房子流轉出來。在他的帶動下,當天便有8戶村民完成了搬遷。
村支部書記帶頭示范,縣里又成立了專門的平臺公司和產業發展公司,完善公共配套設施,51套房屋順利流轉。老石頭房屋融合現代建筑的美學理念,設計師團隊建設了風格獨特的民宿、展館和田園客廳,破舊小山村變成了不收門票的熱門景區。
景區建設如火如荼,搬遷社區建設也同步進行。在統籌考慮水土資源條件、城鎮化進程及搬遷對象意愿的基礎上,朱家林請規劃、國土、住建等部門進行統一選址,統籌規劃,加快工程建設進度。
新修道路改變了原本的泥濘不堪,2600多米的管道從高湖水庫引來水源,解決了“常年挑水吃”的困境。文化大院、社區服務中心、村民活動廣場、鄉村生活美學館、餐廳、咖啡廳,一個融合了社區、景區、產業園區的田園綜合體從無到有,雕琢而出。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你能所想到的關于鄉村的桃源意象,在這里,從紙上變成了現實。
2017年7月,朱家林入選山東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變成了“在世桃源”,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各方游客到此體驗田園生活。
人流來了,商機也就來了?!斑@里離城區遠,只要來這兒玩的,十有八九要在這里吃飯?!笨吹竭@個商機后,田立軍帶頭經營起了村集體的農家樂,干了一年多,生意火爆。之后,他又將農家樂讓給其他村民經營。據他估算,這種吃住一體的農家樂,“去年時候,純利潤能達到15萬?!?/p>
做的都是當地特色農家菜,“炒雞是必須有的,還有大煎餅,野菜。這么一桌下來,怎么也得二三百元,住宿的話,客人會和店主對接,連吃帶住會享受到一定的折扣優惠?!?/p>
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大批年輕人也紛紛返鄉創業。陳林慶經營的農家樂叫靠山房大食堂,看到生意這么紅火,兒子陳方偉便放棄了外地工作,回村幫著父親經營。“不說別的,單人工費就給家里省了四五萬。”陳方偉是村里的大學生,他更加關注整個田園綜合體的規劃、發展,在他看來,“這里面蘊含著數不清的商機?!?/p>
95后小伙公仆也是朱家林大學生“返鄉潮”的一員?!拔椰F在在鄉伴文旅集團上班,最開始我是抱著學習民宿管理理念來的,想讓自家的民宿管理更加專業。隨著接觸一步步深入,我發現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惫蜕谶@、長在這,對村莊充滿了深深的感情?!跋M迩f建設得越來越好,也希望我能帶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惫驼f出自己的期望。
人才回來了,村組織也開始吸納新鮮血液。陳方偉和公仆都是村里的入黨積極分子,積極參與村里的各項事務。在田立軍看來,他們代表了朱家林的未來,是朱家林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村莊和田園綜合體項目融為一體,共生共榮。田立軍的老房子流轉后,被改建為一家青年旅社,每年會向村集體支付3000元的租金。他的幾畝耕地流轉給負責朱家林開發的山東朱家林鄉建發展有限公司,每年每畝地可獲600斤小麥價格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個土地流轉,一開始,村民們還有些顧慮,田立軍給他們算了一筆賬?!叭绻N玉米的話,畝產一千斤玉米,一年也就是800來塊錢,再算上買種子、化肥,還有人力成本,基本還要再貼上800塊錢。交給鄉建公司開發,不用自己操心,每年都會有收入。”
賬目一算清,流轉工作便輕松了很多。朱家林鄉建公司將這些土地集中起來,連片開發,引進了許多生態農業項目,土地的經濟效能便被充分挖掘了出來。據介紹,目前朱家林已經發展了14個子項目,輻射帶動了周邊柿子嶺等5個省定貧困村。
除此之外,田園綜合體在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化項目、旅游服務、餐飲服務等都需要大量勞動力。村民干起了民宿管家和保潔員,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了收入。村民祖因美告訴記者,“一天20元也行了,我們這些有年紀的人了,沉活干不了。”
現金的收入也很可觀。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內經營農家樂,出售土特產、手工制品等,每戶平均增收20000元以上。另外,根據協議,鄉建公司運營村集體資源每年給予的費用不低于10萬元。
村民富裕了,村集體的實力也在增強。田立軍告訴記者,以前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去年一年,村集體的各項收入加起來達到了30萬元。
“這30萬資金,70%用于幫扶貧困戶。”焦玉順便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他患有長期慢性病,妻子張美珍也因為類風濕病而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在各級政策的幫扶下,他們家也實現了脫貧。
焦玉順干不了重活,平常日里,就給村里打掃一下衛生?!包h和政府對咱這么好,咱們能干點兒就干點兒?!彼簧朴诒磉_自己的感激之情,“實在沒的說了,太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