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靜
菏澤鄄城縣董口鎮的魚骨村,位于山東、河南兩省交界地,曾經是黃河灘區典型的貧困村。導航到董口鎮政府駐地,要經過一段河南區域,甚至手機隨手拍的圖片定位也是“河南濮陽”。歷史上,魚骨村就曾經因黃河“調河”被一分為二,一半劃歸河南,一半劃歸山東。
地理位置的獨特還不算什么,這個擁有257戶人口的村子,還是董口鎮唯一一個被黃河浮橋“隔開”的村莊,與同為一個行政村的劉莊等3個村及董口鎮政府駐地隔河相望。村民往來行政村和鎮駐地要走1公里的土路,再穿過一座黃河浮橋。趕上汛期浮橋不通時,原本四五公里的路程,需要繞道東明黃河大橋,走87公里,或者繞經高速,走110公里,途經兩省、三縣、六鎮。
“村民需要就醫時,趕上浮橋不通,就去臨近60里外的河南濮陽縣城,但孩子上學不行啊,村里小學只有一二年級,大點的就得去鎮上了。趕上浮橋不通時,村民只能繞路百公里送孩子上學?!?/p>
地理位置尷尬、交通不便,老村的生活環境更是黃河灘區的典型。
2020年5月25日傍晚,我們從董口鎮經浮橋去魚骨舊村。村書記馮再國建議乘坐他的皮卡前往。過了浮橋,汽車在一條寬闊的土路上前行,道路南側就是干涸的灘區洼地,一眼望去,除了低矮的雜草,就是廣袤的沙土地。幾輛越野車在荒涼的灘地上奔馳、體驗“沙地越野”的激情,車身后飛起的塵土升騰起一條條“黃龍”。馮再國顯然有過體驗,他說,“玩著挺刺激,但搞不好就會陷進沙子里?!?/p>
道路北側是大片耕地,其中就有馮再國承包的300畝農田。馮再國介紹,他在百畝沙土地上種植淀粉含量高的紅薯,制作成無污染、純手工的紅薯粉條,每年產量可達上萬斤,由于工藝傳統、口味純正,很受附近百姓歡迎,這兩年產品供不應求。他已經打算把“黃河灘粉條”做成品牌,繼續壯大加工產業。

黃河社區新貌。
正值初夏,粉條的生產期已過,馮再國又在路邊的農田里種植了西瓜、金銀花等作物,更遠處,則是新引進的山藥種植,他指著遠處看不到頭的田野說,“今年光山藥就投資了100多萬元”。
過了馮再國的承包地,往右一拐就是通往魚骨村的鄉間小路了。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要開皮卡前往。這條高低不平、起起伏伏的土路,普通轎車已經不可能通過。皮卡車門窗緊閉、低速行駛。馮再國說,由于沙土很滑,感覺跟在“水里開車”一樣。車窗前,黃土卷著塵沙撲面而來,宛如被“船頭”掀起的一排排巨浪。車輪旁飛濺的塵土,也像被游輪斬出的波浪。
皮卡車在層層浪沙的包圍下,“乘風破浪”駛向一片高崗,“這就是魚骨村的村臺了”,馮再國說。一行人下車回望,來時路上升騰起的塵沙竟然綿延幾十米,久久不絕。

即將被夷為平地的魚骨村村臺。
幾個月前才拆掉的老村經過土地平整,幾乎找不到一絲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只有腳下隆起的土崗還提示著這片村臺的高度。再過一段時間,這里也要夷為平地了:百米之外,多輛工程車正在村臺的邊緣挖掘、裝運沙土。遠遠看去,村臺的高度已經“沒過”卡車的車身。馮再國說,這些沙土是運到河南去建設高速公路的。根據工期要求,50多萬方的沙土,要50輛卡車晚上干四個月才能運完。很難想象,當年的村民如何肩挑手扛,相互扶助,墊起兩三米高的“連臺”。
返回途中,路遇熟人,對方一邊搖下車窗給馮再國打招呼,一邊“呸”地吐出一口灌進嘴里的塵沙。想起村民們常說的那句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時間定格在2019年春節,那是魚骨村居民在老村度過的最后一個新年。跟兒子一起在外打工的高治水去跟年近八旬的老母親告別。母親的老屋里,許多地方墻皮已經脫落,靠墻懸掛著一張因年久積灰而變得黑漆漆的幔帳。由于室內光線灰暗,幾位老人就著門口的亮光圍坐,一邊不停地做著手上的假發活計——村里的扶貧助農項目,一邊與高治水聊天。高治水告別出門時,老母親沒有起身,但好幾次抬起雙眼向兒子離開的方向張望,那張遍布皺紋的面孔令人心酸。
這是山東藝術學院師生拍攝的紀錄片《河水洋洋》里記錄的一段魚骨村普通村民的生活。
外出打工,離開簡陋的家園與低收益的農業生產,是多年來魚骨村青壯年的普遍選擇。老弱婦孺留守在家,唯有過年才可以團聚片刻。老村有記憶中的鄉愁、有令人牽掛的親人,卻承載不了年輕人對于新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村里條件差,停車沒法停、上廁所也不方便,一到晚上連個路燈都沒有,說實話孩子們也不愿意回來”。5月25日,年近70的村民范彩云在她的新居里告訴記者。

魚骨村粉條廠的“黃河灘”粉條參加全國精準扶貧產品展示會

傳統的粉條制作工藝,要在晴朗的冬日,進行自然晾曬。
范彩云有四個孩子:一個兒子三個閨女。分別在山東菏澤、青島、河南濮陽等地打工。這幾年孩子們掙點錢,有的也買車了,但老村道路難走,連個停車的地兒都沒有,更別提生活的種種不便。即使不說,范彩云也知道孩子們嫌棄。
她還清楚地記著黃河發大水的經歷?!拔襾砹?0多年,因為水災,蓋了五次房,最近的一次是1996年墊村臺,各家建自己的村臺,墊到差不多3米高,跟鄰居的村臺連在一起,就叫‘避水連臺”;“ 1975年那次水最大,屋子都沒了。村民們外出躲避,等水過了再回來”;“1996年那次也不小,解放軍都來了”。旁邊的人介紹,由于上游河道支撐不住,1996年黃河水漫淹到舊村,鄉里用船把村民接到鎮上的臨時安置點。
因此,對于搬遷,范彩云說“反正我是愿意的”。
在社區搬遷指揮部的臨時辦公點,馮再國介紹:灘區群眾早就盼著搬遷了。十幾年前,就有人說過可能要搬到東營去;兩年前,有兩個村的村民自己出錢搬離了灘區;現在政府給撥款建設新區,大部分老百姓是高興的。即使有不同意的,也是因為年齡大等問題,村里的辦法是讓家里的年輕人給做工作。
灘區遷建采取村民自愿選擇的原則,由于90%以上的魚骨村居民同意搬遷,外遷方案很容易通過了。
2019年10月29日清晨,天還不亮,寧靜的黃河灘就被絡繹不絕的“突突”聲打破。魚骨村的村民們,蹬著電瓶車、三輪車跨過黃河浮橋趕到新落成的黃河社區選房。
新房分110平方米、85平方米兩個戶型,每套都自帶一樓“車庫”。
“俺家5口人,不拿錢就能住上110平方米的樓房,還退給了7000元?!痹谟涗涍x房的電視畫面上,村民馮再縣樂得合不攏嘴,“以前孩子到鎮上上學,遇到浮橋拆了,要么住在親戚家,要么繞道去接,很不方便。搬過來后,社區里就建學校,在家門口就能上學?!?/p>
記者在黃河社區看到,?社區建有學校、幼兒園、綜合服務樓,還有濰柴動力對口幫扶建的致富車間。這個致富車間租給一家假發制品加工企業,村里的婦女可以在此計件操作、靈活務工,經營者也不用再一家一戶地去上門收發。
社區人士介紹,黃河社區占地228畝,由57棟五層樓房構成,能容納6個外遷村1116戶、3718人居住。
2020年5月,齊魯周刊記者二進鄄城,老魚骨村居民范彩云已經把她的一樓車庫改成了小賣鋪,貨架上堆放著香煙、白酒、礦泉水等商品,墻壁正中間則懸掛著一幅紅色背景的毛主席像——在魯西南各地,類似的紅色文化依然處處可見。
2020年1月,在大眾日報“和總書記說說心里話”視頻節目里,43歲的魚骨村書記馮再國動情地說:“去年11月份,我們魚骨村村民從黃河灘區搬進黃河社區,一字之變,開啟了灘區群眾的幸福生活。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這變化,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我們對習總書記表示衷心的感謝!請總書記放心,我們一定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勞的雙手,早日把黃河灘變成花果灘、幸福灘?!?/p>
馮再國是轉業軍人。1996年,20歲的馮再國離家參軍,在烏魯木齊度過了6年的部隊生涯。他說,部隊生活磨練了意志,開闊了眼界,退伍后,馮再國主動辭去衛生院的工作,返鄉創業。他的志愿是:帶領魚骨村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馮再國先是承包了80畝地種植大蒜,那年市場行情好,第一年銷售額就到了60萬元,減去10多萬元的投入,凈掙40多萬元。
黃河灘區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嘗到甜頭的馮再國繼續擴大面積、增加種植品種?!霸蹅兩惩恋丶Z食產量不高,但適合種植塊莖類、瓜類、中藥材等作物”。馮再國又承包了200多畝流轉地,種上了西瓜、金銀花、黃金梨、山藥等經濟作物。
不光種植,馮再國還成立合作社、升級農業產業鏈:從河南請來專業的師傅培訓本村農民,手工制作紅薯粉條,并投資建設紅薯地窖、粉條加工廠。馮再國說,去年加工了兩萬斤粉條,由于工藝傳統、口味純正,不到春節就全都賣完了?,F在,馮再國的粉條廠每年安排七十多名貧困村民打工,從地瓜栽種、翻秧到粉條晾曬、包裝,村民可以在合作社長期務工,每天工資60元+一頓午飯,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一萬多元。
“今年,我打算再流轉幾百畝地種地瓜,把地瓜粉條加工生意做大,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鄉親們富起來”。
馮再國在新區的房子有110平方米,花幾萬塊錢做的裝修曾經吸引來許多群眾參觀。在馮再國的新家里,裝修風格典雅,窗外望去,社區小廣場的風景盡收眼底。
如今在黃河社區 ,不時可以看到一些外地車牌。魚骨村民搬進黃河社區,更多的人開始返回家鄉。
黃河灘區自然資源豐富、土地污染少、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悠久,怎樣將建設黃河灘區生態和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讓灘區群眾“住的好、能致富”?堅持將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實現安居與富民同步推進、生態與產業同步發展,真正讓黃河灘成為一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花果灘、幸福灘,魚骨村民的跨河搬遷是一個縮影,也是一種嘗試。

馮再國在他的承包土地上,身后是百畝瓜田。

魚骨村村民范彩云在社區新家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