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述評

2020-06-15 06:34:58徐杰舜黃玲
廣西民族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研究

徐杰舜 黃玲

【摘 要】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的學術史雖然記憶甚少,但仍有回顧的價值,更有述評的必要。本文從廣西民族關系整體評估研究、廣西古代民族關系研究、廣西近現代民族關系研究、廣西當代民族關系研究四個方面述評了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的現狀,認為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的學術價值重大,但縱觀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的學術史,總體印象是作者隊伍弱,學術成果少,學術水平低,與“國家樣本”的實際價值極不匹配。因此,必須大大加強對廣西民族關系史的研究,為中國民族關系的發展,為中國民族的團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有價值、有份量、有水平的學術成果,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廣西民族研究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和義不容辭的歷史任務。

【關鍵詞】廣西民族關系; 廣西民族關系史; 廣西古代民族關系; 廣西近現代民族關系;廣西當代民族關系; 國家樣本

【作 者】徐杰舜,廣西民族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南寧,530006。黃玲,百色學院教授,博士。廣西百色,533000。

【中圖分類號】K280.6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2-0041-008

當今世界,在新民族主義浪潮興起的態勢下,中國的民族關系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

廣西是我國民族關系最和諧的省區之一,被譽為“民族團結模范區”。廣西民族關系和諧團結局面的形成絕非自然天成,有其內在的特點和規律性。因此,研究和探索廣西民族關系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特點和規律,進而向全國推廣,成為日受學界關注的熱點。據查知網“廣西民族關系研究”條,有關廣西民族關系研究的論文約有50多篇,其中關于廣西民族關系研究的論文19篇,關于廣西古代民族關系研究的論文10篇,關于廣西近代民族關系研究的論文3篇,關于廣西民國民族關系研究的論文6篇,關于廣西當代民族關系研究的論文15篇。而有關廣西民族關系的專著,則只有1988年金寶生主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廣西民族問題》(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黃海坤主編的《同舟論——當代廣西民族關系研究》(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黃成授、羅樹杰等的《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現狀》(民族出版社),2011年劉祥學、劉玄啟的《走向和諧:廣西民族關系發展的歷史地理學研究》(民族出版社),以及較多涉及廣西民族關系史的2014年羅彩娟、徐杰舜等的《中國西南邊疆治理模式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等5本。對此狀態,張有雋早在1988年就整個南方民族關系史研究的問題指出:

“我國史學界過去一貫重視北方民族關系史的研究,忽視南方民族關系史的研究。迄今為止。有關北方民族關系史的論文發表不在少數,專門探討北方民族關系史的著作《北方民族關系史》和《東北民族關系史》已經出版或將近出版。而研究南方民族關系史的論文發表較少,專著未出一本。解放前后出版的多種中國通史,討論到民族關系史時,重點也放在北方,反映南方民族關系的分量偏少。因此,可以說,南方民族關系史的研究在我國幾乎處于空白、半空白狀態。”[1]

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的學術史雖然記憶甚少,但仍有回顧的價值,更有述評的必要。

一、廣西民族關系整體評估研究

對于廣西民族關系的整體評價可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即“和諧”。

劉相濤等認為:“廣西歷史悠久,先秦時期廣西境內已有蒼梧和越駱族群的分布。秦漢以來,廣西民族關系逐漸發展為漢族與本區土著少數民族的關系。在長期的多民族交往中,逐漸形成了以友好合作為主流的廣西民族關系格局。廣西各族人民具有務實、平和、安土重遷的品格,長期以來他們共同居住、友好相處,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開發了祖圖南疆這片熱土。”[2]余錦龍也認為:“歷史上,廣西民族關系以和諧為主,其主要特點是團結合作。廣西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剝削與壓迫,共同反抗外敵入侵,共同追求民主進步。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3] 這些論述雖然一般化,但也抓住了廣西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而羅彩娟則是更明確地以民族關系史的視野,點明了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特征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廣西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創造了廣西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多民族雜居共處的居住格局,以及歷史上廣西各民族在共同斗爭中團結互助,在婚姻互動中交融認同,在語言互動中相互滲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認同等,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特征印證了廣西民族關系史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歷史”[4]。

對于廣西民族關系為何以“和諧”為特點,一些學者也做了初步的探討。

有的從文化認同上作了分析,認為“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最深層的基礎和最重要的內容,文化認同是民族關系走向和諧的關健因素。廣西作為一個擁有l2個世居民族的中國南部邊疆省份,民族關系非常復雜。兩千多年來在華夏—漢文化的影響下,廣西各族人民逐漸形成了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并在此基礎上互相尊重、互相認可,民族關系從沖突走向和諧,使其成為中國民族團結的典范”[5]。

有的從民族宗教信仰的互動整合上作了分析,認為“廣西各民族宗教信仰內容龐雜,既有本土自生的原始宗教,也有外來宗教。廣西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在歷史進程中互動整合,形成了多元化、本土化的特點,使廣西成為宗教信仰‘和而不同的典范”[6]。

有的從民族關鍵符號上作了分析,認為“廣西的民族關鍵符號體現出了和諧的民族關系。……廣西多民族和諧關系的原因主要有:廣西原住民族的同源性和外來民族與原住民族族源的相近性、廣西各民族文化內核的一致性、廣西各民族宗教信仰上的相似性和文化性格的包容性等”[7]。

有的從民族關系協商上作了分析,認為“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協商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的重要形式”[8]。此外,以一篇論文概述新中國成立前廣西民族關系演進史的是劉相濤的《新中國成立前廣西民族關系發展的歷史演進》[9]。

正因為廣西民族關系有“和諧”的特點,所以“來自《2010年廣西藍皮書:廣西社會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67.6%的受調查者對民族關系和諧表示滿意,民族關系連續11年成為廣西人民滿意度最高的項目”[10]。而這一切不僅是研究廣西民族關系史的基本出發點,更是在中國民族關系視閾下將廣西民族關系視為國家樣本的價值之所在。

二、廣西古代民族關系研究

廣西的民族關系之所以形成和諧的特點,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

早在1989年,徐杰舜的《中國古代南北民族關系史比較研究斷想》一文從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關系史的比較中,對包括廣西民族關系在內的古代南方民族關系的主流做了論述,他說: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關系史的主流是戰,南方民族關系史的主流是和。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由于古代我國南北民族的經濟基礎不同、歷史淵源不同、政治基礎不同。在從部落聯合成部族或發展成民族的過程中,原始社會瓦解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地理環境不同。[11]

正是基于這個認識,徐杰舜1995年在《民族研究》上發表《廣西古代民族關系述略》,認為“廣西古代民族關系,既有少數民族反對封建統治者(主要是漢族封建統治者)征服、壓迫的一面,也有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相互交往、互通有無、友好往來、共同斗爭的一面。”[12]并用大量的史料和史事作了論述。這是難得的一次對廣西古代民族關系簡略而較系統的描述。

但遺憾的是對廣西民族關系史的研究一直處于邊緣而薄弱的地位。廣西本地學者長期僅熱衷于對單個民族的研究,缺乏對廣西民族關系史的整體研究。所以下面只能將有限的幾篇論文做一個簡要的述評。

研究先秦時期廣西民族關系的論文,僅有何英德的《從廣西崖棺葬習俗看古代的民族關系》一篇。此文從崖棺葬習俗切入,認為“廣西的居民是以土著為主,廣西地區實行崖棺葬的民族最早應是江浙一帶來的東越人”。并從時代、族屬、頭向和歷史傳說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證[13]。眾所周知,雖然先秦廣西地處邊緣,漢文史書記載甚少,但不至于受如此冷落。

研究秦漢到明清時期2000多年廣西民族關系的論文也僅有6篇,即林志杰《簡論六朝時期廣西的民族關系》[14]關于南北朝時期的1篇;莫家仁《宋王朝對廣西的統治與開發——兼論宋代廣西民族關系》[15]關于兩宋時期的1篇;梁福興的《榕垌村多民族文化心理差異及其歷史成因——兼論大瑤山周邊地區壯族與明代廣西西部“俍兵”遺民關系》[16]、張陽江《論明代廣西的民族關系》[17]、劉祥學《明代廣西民族關系發展過程中的人地關系背景分析——以桂中地區為例》[18]關于明王朝時期的3篇;廖楊《元至清前中期廣西民族關系述論》[19]關于元至清時期的1篇。這種狀態不僅呈現了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空間的巨大,更反映了從歷史深處研究廣西民族關系和諧特點國家樣本意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關于南北朝時期的廣西民族關系,林志杰的論文認為:“六朝是廣西民族關系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居住在今廣西地區的民族主要是俚族,六朝對俚人的統治是恩威并重、撫剿結合;在俚人聚居的地區設置左郡左縣,推行懷柔撫納的政策,而對那些‘恃險不賓的俚人則采取征討的政策。漢族封建統治者二重的民族政策,一方面大大加速了漢俚民族大融合的步伐,促進了俚區的開發;另一方面,漢族統治者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特別是連年不斷的征服戰爭,給俚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而激起了俚民的反抗,從而形成了南朝波瀾壯闊的民族斗爭浪潮。”“民族融合與民族抗爭交織在一起。”但此文僅論述了俚族,而當時廣西境內僚族、蠻族這些原住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與漢族的關系又如何,都是值得研究的。

關于宋王朝時期的廣西民族關系,莫家仁的論文認為:“在長達三百余年的宋代歷史中,廣西這塊地方似乎又可劃為兩個部分。在桂東北和桂東自然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宋王朝沿歷代建制,設立府州縣,派遣漢官直接治理,受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較早較深,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壯族等少數民族逐步同化于漢族,因而社會發展進步較快,較早地進入建封社會。而對于桂南、桂西和桂西北的左右江及宜、融州境內的溪峒地方,宋王朝逐步建立土官統治制度即土司制度,其數目達六十余所,較唐代設立的松散的羈糜制度前進了一步,各級土官得到封建王朝印記,成為朝廷官吏的一部分。向朝廷納貢和聽調,與朝廷官吏關系較唐代更為密切。由于宋王朝政治上的和緩政策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措施,使廣西的東、西部較前代得到較大的發展進步。漢族因以命官、征戰、經商等形式來到廣西者大為增加,和各民族交往關系更為密切,民族同化現象明顯增多。不僅在和平發展時期發生民族同化,而且在民族矛盾和斗爭時期亦發生同化現象,少數民族戰后被遷移于漢族區,漢族官兵之落籍定居于民族地區相互同化,都是具體的事例”。這個桂東、桂西民族關系的區分是恰當的、有創見的,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思路。

關于明王朝時期的廣西民族關系,張陽江的論文認為:“在廣西,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超過了漢族,《明史》稱‘廣西瑤、壯居多,其中壯族人口躍居各族之首位。在明代統治的近300年時間里,雖然隨著人口的不斷遷移,各民族的分布地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壯族雖以桂西為中心,后來由于人口遷移,不斷擴展到桂東等地;回族進入桂東北地區后不斷向南發展。但多民族雜居分布的格局始終沒有改變,有民族雜居就會有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并特別指出“明代廣西各民族間的通婚形式多樣,既有以少數民族漢化為主要特征的通婚融合,也有少數民族間的通婚融合。壯族與漢族的通婚既有壯族上層土司與漢族軍官之間的通婚,也有普通百姓之間的通婚。通婚是民族關系融合的基本形式,也是民族間經濟文化各方面關系發展的重要結果”。抓住“通婚是民族關系融合的基本形式”確實準確。劉祥學的論文從人地關系出發,討論了明代廣西民族關系的另一面,即“以大藤峽為中心的桂中地區,是明代廣西民族矛盾與民族沖突最為激烈之地”。這是研究明代廣西民族關系繞不過的問題。梁福興的論文則以廣西中部大瑤山周邊地區的榕垌村為例,介紹了這個源于明代廣西西部的“俍兵”,融合了壯、漢、瑤等多個民族七大支系的外來民族成分,梁氏壯族為主體的小型自然村落,三百余年來,“構成了一個矛盾深遠而又互相依憑融合的復雜微妙的多元族群關系”。這個個案提供了觀察明代廣西民族關系的一個典型。三篇論文,一篇總論明代的廣西民族關系中民族融合的一面,一篇討論了明代的廣西民族關系中民族沖突的一面,一篇則用民族志的文本呈現一個村莊從明代以來民族雜居、互動和融合的案例。統觀來看,是呈現廣西民族關系比較全面而豐滿又形象的一個研究組合。

此外,關于元明清時期的廣西民族關系,廖楊的論文認為元代在唐宋羈鷹制度的基礎上形成了土司制度。明代臻于完善,清代改土歸流后日衰,因此“元明和清前中期是廣西民族關系發展變化的又一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廣西民族關系比較尖銳和復雜。這種民族關系的尖銳復雜性不僅表現在廣西被統治少數民族與統治民族之間,而且也表現在統治民族內部之間即土司土官內部及其與流官之間”。這個判斷對我們研究廣西民族關系有重要的啟發。

從民族學和歷史學的理論和方法出發,研究廣西民族關系的專著中,金寶生主編的一書雖主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廣西民族問題”,但在書中有一章分壯、侗、毛南、仫佬、水、京六族的形成和發展;瑤、苗、仡佬、彝、回五族的形成、發展;廣西漢族的遷入和發展三節,專論了廣西各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大略地勾勒了廣西各民族形成的歷史圖像,初顯了廣西古代民族關系的民族結構圖。黃成授、羅樹杰等著的一書,上篇從民族分布的演變和經濟文化概況與交流,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和在反對封建王朝統治和保衛邊疆中增強民族團結三章,專論了古代廣西民族關系,可謂開整體審視廣西古代民族關系史之風。羅彩娟、徐杰舜等著的一書,從西南邊疆治理模式切入,在以廣西土司模式為中心的部分,論述了影響廣西民族關系的羈縻與懷柔的治理思想,以及多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從而較深入地探討了廣西民族關系史的核心內容。劉祥學、劉玄啟所著之書則轉換視角,另辟蹊徑,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并將它與歷史學和民族學的知識結合起來,探討了廣西的民族地理及其對民族關系發生作用的機制,從民族地理分布格局、環境承載狀況、經濟地理及文化地理等幾個層面,揭示廣西民族和諧發展關系形成的地理因素,從而展示了廣西民族關系鮮為人知的一面。這些著作都是在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中難能可貴的。

三、廣西近現代民族關系研究

廣西的民族關系發展到近現代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即隨著民族概念的傳入,傳統天下觀下的華夷之辨轉入民族意識的覺醒。在現代國家語境下,中國民族關系進入由少數民族與漢族兩大主體之間的雙重關系,發展為以少數民族、漢族、中華民族三者為主體的多重關系;封建統治者長期奉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從法律上得以否定,民族關系的性質由不平等轉向平等。

在中國民族關系出現大轉型、大變化和大發展的時代,對廣西近現代民族關系史的研究如何呢?

有的從整體上進行研究,如羅庶長在《友好合作是近代以來廣西民族關系的主流》中指出:“廣西的民族關系經歷了兩大事件: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通過論證,羅庶長特別指出“廣西各民族特別是漢、壯兩個主體民族都是相當開放的。是一種開放型的而不是封閉型的民族關系,可以說沒有排他性的,彼此歡迎對方,接納對方。這種民族關系的最大特點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發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20]。這對廣西民族關系的正面“和諧”發展無疑是很關鍵的原因,也是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具有示范價值之所在。徐杰舜則在《廣西近代民族關系述略》中,從正負兩個方面展開了論述,他說:“一方面,由于國內民族矛盾并未緩解,尤其是受鴉片戰爭的影響,廣東以及其他與廣西相鄰省破了產的農民紛紛入桂。在漢、壯兩族地主豪紳的煽惑下,形成了廣西近代社會生活中最嚴重的‘土客之爭,表現了廣西民族關系緊張的一個側面。與此同時,由于廣西各民族人民不堪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在反壓迫、反剝削共同歷史命運的促使下,爆發了震撼世界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前后廣西各民族人民又共同斗爭,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貢獻了力量。反映了廣西民族關系中共同斗爭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面對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不斷侵擾,廣西各民族人民團結戰斗,在中法戰爭中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在反洋教的斗爭中發生了震動一時的‘西林教案‘永安教案,在近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是廣西民族關系發展史上永放光芒的篇章”[12]。

有的以瑤漢關系為例進行研究,如秦海燕的《民國時期桂東北瑤漢民族關系研究》從桂東北瑤漢民族的來源及其分布出發,論述了民國以前兩族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相互交流、吸收的睦鄰友好關系,瑤漢民族在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中共患難。并通過對舊、新桂系實行的民族政策的差異及其本質特征的分析,闡述了舊桂系因缺乏顯性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其統治時期沒有明確的民族政策。而新桂系為鞏固在廣西的統治施行了改革傳統社會組織和管理制度、實施“特種部族”教育以及改良風俗等一系列民族政策,客觀上促進了桂東北瑤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瑤漢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特別是論述了中央紅軍長征途經桂東北地區,中國共產黨根據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制定并實施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民族政策,加強了紅軍與少數民族群眾的友誼及瑤漢民族的團結。從而對民國時期桂東北地區瑤漢民族關系進行多層面的研究,客觀地分析和揭示了民國時期桂東北地區瑤漢民族團結友好關系的主流、瑤漢民族關系存在的隔閡或矛盾的歷史原因,以及瑤漢民族關系在廣西民族關系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21]

有的以桂系為對象進行研究,如付廣華的《從緊張走向緩和:新桂系政權統治下的廣西民族關系》則以新桂系為例,認為“在新桂系政權統治初期,廣西民族關系呈現出比較緊張的局面,一度出現過桂北瑤民起義之類的較大規模的民族矛盾沖突事件。新桂系當局在鎮壓起義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初步緩和了民族關系的緊張局勢。在全面抗戰爆發后,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間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之間的矛盾逐漸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加上民族學界研究成果的適時推動,因此,民族關系呈現出較為緩和的局面”[22]。對新桂系時的廣西民族關系做了一個整體勾勒。又如韋福安的《論特種教育對近代廣西民族關系發展的推動——從現代民族國家建設視閾的歷史考察》,認為新桂系以教育歸化取代軍事鎮壓手段來協調漢族與少數民族關系,突破了傳統的民族政策理念,確保了以“民族同化協進”為中心的民族政策的順利實施;特種師資訓練所成為民族關系良性發展的推進器,特師學生成為連接政府與特族社會的橋梁;較成功地塑造了少數民族民眾的現代民族國家公民觀念,也打破了歷史形成的民族之隔閡狀態,開啟了政府與特族親善之窗口。新桂系特種教育的實施對于協調廣西民族關系無疑是有效的[23]。還如覃延佳的《新桂系統治時期廣西八角產銷與邊疆民族地區發展關系初探》則從經貿入手,對新桂系統治時期廣西八角及其產品——茴油的生產和貿易發展狀況進行考察,認為八角生產與貿易對廣西邊疆社會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在增強邊疆社會穩定的同時加強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24]。這個角度是研究廣西民族關系史不可或缺的。

有的以歷史文獻為入口,如秦海燕在《近代廣西瑤漢民族關系管窺——從〈兩廣瑤山調查〉說起》中,對記錄民國時期民族關系重要的調查資料《兩廣瑤山調查》的價值作了分析和評估,認為“它反映出近代廣西瑤漢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友好的、團結的,表現在:居住格局上,瑤漢雜居相處,生產和生活互助;經濟上,互相交換生產和生活必需品;瑤漢民族相互通婚,風俗習慣上的同化與融合等”[25]。可見這個調查報告是彌足珍貴的。

論文稀少,專著也不多。在目前所見的黃成授、羅樹杰等著的《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現狀》中,其中一篇“近代廣西民族關系”,以近代廣西社會矛盾和民族問題,民國時期各黨派的民族政策,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民族團結,近代廣西各民族對內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等4章的篇幅,大致展示了近代廣西民族關系的風采。

四、廣西當代民族關系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廣西的民族關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促進,廣西民族關系“進入了民族團結的黃金時期”。相對而言,對廣西當代民族關系的研究成果稍多一點。

早在1988年,金寶生主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廣西民族問題》,以民族關系為經,以民族問題為緯,從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廣西的形成和發展切入,對影響民族關系的廣西民族經濟的現狀和發展,廣西民族教育的戰略地位,廣西民族語言文字的積極作用,廣西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敏感因素,以及發展和完善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等問題做了較系統的闡述。

此后,徐杰舜在《廣西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簡論》一文中認為“廣西確立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但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西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既有向平等、團結、互助方向發展的趨向,又有產生民族問題,影響民族關系的趨向。這就導致了解放40多年來,廣西民族關系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馬鞍形,有過大曲折,但民族關系的主流始終是向平等、團結、互助方向發展的”[26]。對新中國成立40年以來的廣西民族關系做了一個“馬鞍形”的概括和分析。黃海坤主編的《同舟論》—書從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廣西的形成,廣西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曲折發展,新時期廣西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廣西民族關系的發展等4個方面作了較具體的論述,給人們展示了廣西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主流態勢。

改革開放中對廣西民族關系的研究,黃成授和羅樹杰在《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現狀》中,以思想觀念的大解放增強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經濟的交流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文化的交流繁榮與民族干部的成長三節的篇幅作了論述。

對于新中國建立后廣西當代民族關系的研究,一些學者以個案來說明。如潘春見以橫縣蒙村對雷氏宗族的調查為例,極生動地介紹了北宋年間隨狄青遠征而從山東來到廣西至少已有40代的雷氏各支系的成員中,有自認是壯族,世代講壯話的;也有自認是漢族,世代講普通話、白話、客家話的。然而不管民族成份和語言表達如何異彩紛呈,這些為祭祖云集而至的人們同根感都非常強烈。雷氏這種多元共生的旺盛生命力,顯示出廣西民族關系民族融合的大趨勢[27]。徐杰舜等從漢、壯、瑤族服飾、節日風俗、婚姻、民間信仰等方面互動的磨合,論證了廣西民族關系的主題就是“民族團結”[28]。朱慧珍的以三江富祿苗族鄉為例,認為由于客家人與苗、侗、壯等少數民族品格上的原因,他們能優勢互補,所以客家人與少數民族能組成家庭和諧共處、白頭偕老。說明少數民族文化對客家文化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客家人是主動地兼容、擇優、發展、重構,說明客家人與少數民族文化是多元共生的關系[29]。徐贛麗基于對廣西龍脊地區的調查,從各民族之間日常生活中的往來和通婚狀況等方面,論述境內民族關系解放前后的變化,描述了當代民族之間和諧共生的現狀[30]。

當代廣西民族關系的主旋律是民族團結。羅樹杰、徐杰舜在《磐石:廣西民族團結研究報告》中從制度正確、經濟發展、扶貧有效、政策落實、教育推動、語言互動、婚姻互通、歷史磨合等八個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合力,才使得廣西的民族團結安如磐石[31]。從而充分凸顯了廣西民族關系的正能量。此后覃彩鑾于2010年發表廣西民族“四個模范”研究4篇系列論文,其中《從文化認同走向民族團結的發展歷程》揭示了廣西民族關系經歷了從“微外”走向統一、從沖突走向磨合、從磨合走向和解、從和解走向融合、從融合走向團結的發展歷程,而磨合、融合、團結,是廣西民族關系發展的主線[32]。從而展示了廣西民族關系演進的規律。

廣西民族關系史的和諧主旋律受到廣西各民族的廣泛認同。對此,王海燕在《對當前廣西民族關系狀況的調研分析》中,以問卷形式對廣西的民族關系狀況進行了調研,定點發放和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共565份(少數民族占92%,漢族占8%),認為廣西民族關系和諧的占96%。其中定點發放調查問卷的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新村和龍勝各族自治縣100%認為當地民族關系和諧;羅城仫佬族自治縣85%認為當地民族關系和諧;隨機發放調查問卷中的95%認為當地民族關系和諧。呈現了對廣西和諧民族關系的高度認可[33]。

五、余 論

廣西民族關系從古代到當代,悠悠而長,歷時5000余年,民族格局不斷演變,及至全球化時代,在中國民族關系的視閾下,順應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規律,在南疆開拓發展,形成以“和諧”為特點的中國民族團結的國家樣本。所以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政治意義都十分重大,在中國民族關系的視閾下,深入開展廣西民族關系史研究,不僅僅有利于從教育的戰略層面為持續的民族團結教育提供可靠的教材;有利于從學術的高端層面打破民族學界“單打”的局面;有利于深入從比較中把握廣西民族關系史發展的歷史規律;有利于從“會當凌絕頂”的高度認清廣西民族關系史發展的大趨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從整體上審視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演進在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地位;有利于從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大局上認清廣西民族關系史演進的國家樣本意義;有利于從中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動磨合中為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復興提供范例;有利于對新民族主義的雙刃作用保持高度的清醒。簡言之,廣西民族關系5000多年發展以“和”為主流所建構的“和諧”史,是中國民族關系演進的一個代表、一個模式、一個國家樣本,也是世界民族共生、共存、共發展、共繁榮的一個范例。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2区|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黄色免费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亚洲女人在线|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色有码无码视频|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大尺度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99re经典视频在线| 色国产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中文字幕va|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看国产毛片|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国产在线|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一级不卡毛片|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黄| 婷婷亚洲天堂|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99视频在线| 伊人中文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日韩天堂网| 天天综合网色| 制服无码网站|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劲爆第一页| 欧美午夜精品| 亚洲永久色|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18在线播放| 亚洲不卡影院|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综合亚洲网| 欧美日韩专区|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色偷偷综合网|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