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治理貧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先天劣勢的山區民族鄉村,選準最為適宜的具有可持續性的產業才是根本。歷史上竹木民藝器物成為廣西融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符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當地的主要財源產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竹木民藝逐漸衰落。如今,古的習尚潮流重新回歸,親近自然美和追逐綠色生態,傳統生態工藝又萌發了生機。要把民藝產品植入文化進行“活化”開發,使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進入資本市場,以新業態和模式引領八桂傳統工藝文化的復興和走向,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優勢文化產業。
【關鍵詞】杜琳,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廣西科技大學講師。陜西西安,710119。
【作 者】竹木民藝;生態產業;跨界融合;新動能
【中圖分類號】F127.8【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2-0122-007
西甌根祖,榫卯木作、竹藝文化傳統悠久,尤鼎盛于明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毛竹、杉木資源就是廣西融江流域貧困山區少數民族世代生存之本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物美價廉的塑膠制品的大量生產,竹木生態工藝逐漸退出市場。廣西融江流域民族傳統竹木類手工藝蘊藏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內涵,工藝品的造型與款式,表達了民族群體生活的愿望,印刻著民族特有的審美理念和習俗與農耕文化烙印。這些手工藝運用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多維“活化”,重新賦予民族文化意蘊,助推其融入城鄉居民現代生活,提升其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使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向文化產業的轉向,既延伸了農林產業發展鏈,又成為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傳統竹木類手工藝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產品對振興民族區域經濟,繁榮八桂民族文化,提升廣大受眾者對生活的審美和區域民族群眾長期的穩定的增收,實現安居樂業,仍擔負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將成為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一、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內涵與竹木工藝的源流及其特點
(一)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內涵
民族傳統手工藝是指少數民族群體在歷史時期生產、生活中以手工為主或借助較為傳統的基本生產工具,按照本民族的審美情趣進行的造物工藝與工序過程。民族手工藝品指的是少數民族群體通過造物工藝營造出來的具有一定審美藝術風格的生產、生活產品。本文研究的民族傳統“竹、木手工藝”屬于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組成部分,是廣西融江流域三縣侗瑤苗仫佬等少數民族從歷史沿革世代相傳下來的,依照本民族的習俗、民族風情,利用本地域特有的竹類和杉木兩種不同材質的自然生態資源,以手工為主借助簡樸的工具營造出來的帶有民族性,又具有一定審美與藝術風格的不同類型的表達其文化內涵的生產、生活與裝飾的綠色產品?!爸袊拿褡鍌鹘y手工藝,始于民間,從史前的山頂洞人的磨光鹿骨和穿孔獸牙計算起,它的發展史至今已有一萬余年。中國的民間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是民眾愿望和審美的直接表現,是與生活融為一體,成為我國許多文化藝術的源頭、根基”。[1]
(二)竹木工藝歷史源流與藝術表達
據《晉書·束晳傳》記載:“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2]945在河南省汲郡(現衛輝市)出土于西晉武帝時期265年,距今1755年的竹簡古書,成書于戰國晚期即公元前225年,至今2461年。據史料記載,古代無紙,古人在竹片上記事書寫,竹簡在甲骨文之后就作為記事書寫工具。竹工藝早在先秦時期從竹片上記事書寫起已經開發并廣泛使用,經過漢唐積淀,到了明清時,竹編工藝文化發展達到鼎盛時期,與金銀玉佩一樣成為歷代文化人鐘愛之物,竹子更是人們吟詠之物,畫家用心靈傾注于筆端。宋代,竹子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北宋詩人蘇軾有云:“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3]425揭示古代人的竹藝文化情懷。人類利用樹木造物從河姆渡人就已經開始,在河姆渡遺址中不僅發現了木碗還出現了樁木干欄式房屋遺跡?!靶率鲿r代,干欄式建筑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除河姆渡等幾處遺址外,還包括廣西頂螄山、浙江吳興錢山漾等遺址”。[4]西江流域木制工藝也應早于利用石器工具。廣西融江流域連片山區號稱毛竹、杉木之鄉,自宋代竹木工藝制作十分發達,是竹、木文化發祥地之一,歷代山區農村竹木工藝師傅將自己的藝術工藝技巧與地域民族文化、人們審美情趣及創意融會貫通,從木作古民居、程陽風雨橋到竹編和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竹木裝飾等,所生產的各類產品都是具有時代藝術美感和民族文化內涵的藝術品。
(三)融江流域少數民族竹木工藝的特點
1.生態環保。竹木林均在自然條下生長成林,是名副其實的生態資源。竹木工藝加工,低能耗,用材追求用原竹、原木與本色,作為一種獨特的產品,原始自然,有一種原始野性的魅力。與此同時,還具有生產周期短和見效快等特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地的廣大農民及村集體經濟組織均以竹木手工藝品和出售原竹、木作為支柱產業或縣域稅收主要來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們追求塑料納物制品,竹木手工藝品被冷落。進入新時代,人們追求生態性和民族文化性產品,竹木手工藝的特性更加顯現。
2.濃厚的鄉土氣息。竹木手工藝有獨特的地域風格與民族特色,它反映當地民族生活風情、禮儀。這一獨特性,為相關產品走向大眾,邁進都市生活圈打下牢固基礎。
3.造型維度豐富,自然樸素。竹木工藝的形態特征有別于其他造物工藝,造型不拘一格,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給原有的裝飾產品賦予新的內涵,更富有工藝性與欣賞性,在工藝品上編織或雕刻上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二、民族竹木工藝產業融入扶貧與民族經濟領域的價值與意義
(一)少數民族傳統竹木工藝的價值
1.經濟價值。傳統竹、木手工藝是民族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個體和家庭為生產形式的農業生態經濟產品,最重要的價值也體現在經濟方面。長期以來,竹木資源就是該區域的根祖經濟,竹木手工藝品是當地少數民族維系生計和滿足物質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基本經濟形態,是該地區無形的經濟財富和國家文化生態產業的基礎。新時代,竹木工藝在園林、裝飾等行業增添了高額的經濟附加值,2015佳士得中國香港秋拍,兩個竹器籃子拍出約70萬港幣的價格??梢姡窬幑に嚺c塑料工藝其價值不可同論。竹木手工藝依附于自有山中生態資源,其原料來源方便,作坊式生產資金投入不大,以最短時間投入生產并獲得其較好的經濟收益。如引進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跨行業和規模開發,通過以舊入新,把竹木資源與文化相融合,形成生態工藝產業,對貧困山區農民乃至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與經濟增長將產生重大影響。
2.傳統竹木手工藝的文化價值。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傳統竹木手工藝是造物文化與時尚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從審美視角上看也是一種人類藝術,人們從造物形態中獲得審美愉悅。打上民族烙印的造物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態,傳統竹木手工藝,從起初的家庭生產生活需要,到人們裝飾精神的需求,最終以產品物化形態表現,如杉木用具、竹編背簍、竹木纖維集成墻裝飾板等,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產品,它的藝術造型和技藝,反映一個時代、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特征,反映文明狀況和發展脈絡,是本區域民族最古老的造物工藝之一,為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提供了多樣化的文化直觀性和原始生態性素材。同時,竹編手工藝和木制工藝品是本區域民族生存的物質與文化基礎,也是民族基本生活文化的再現,它為人們提供最基本的實用性功能,創造人類豐富的生產與生活文化,寄托民族的風俗,與服飾等手工藝一樣對于確定一個民族和文化的形成有著歷史和時代意義。
3.傳統竹木手工藝的生態價值。從古至今,竹木手工藝品就是取材于大自然物質材料的造物,它在生態上唯我獨尊、崇尚自然,強調利用自然資源,依靠手工進行制作,生態型生產方式,能源消耗少,就地取材,因材施藝,有著既傳統又現代、和諧與協調之生態魅力。
4.外在物態的藝術價值。民族旅游工藝重要的標準在于其形態的藝術性,竹木民族工藝能夠更多地展現其形態的藝術,滿足其旅游群體審美需求和生態文化體驗需求等功能要求。
(二)傳統竹木手工藝融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產業開發積極意義
傳統竹木手工藝是當地勞動人民創造燦爛的文化之一。千百年來,當地少數民族在其勞動實踐中充分利用地域資源生產手工藝品,一是滿足為自己日常生活之用,二是進行貨幣的相互交換以取得發展資金,隨著社會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改善,在生活工藝品上同時追求“用”與“美”的兩大價值觀,從而在推進生活工藝品審美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創造了無數制作精美、千姿百態的民間竹木手工藝品。這些傳統手工藝,上至遠古原始人群的干欄民居,下至近現代產品均是人類及少數民族謀生的主要途徑。同時,這些千姿百態的竹木手工藝,承載著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自信,推動民族文化與經濟密切聯系和相互融合,形成生態產業,可影響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注入文化內涵。當前,對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具有跨歷史性的意義。
三、國內外其他地區傳統手工藝發展的實踐和經驗
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就開始了范圍廣泛的“手工藝復興運動”,二十世紀后期以來,保護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已成為許多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日本、韓國把傳統民間藝人視作國寶,稱為“文化財”。我國臺灣地區則實施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將民間藝術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課程。[5]
近年來,湖南綏寧以毛竹手工藝產業走出了一條山區脫貧之路,一批竹木工藝生產廠家在湖南綏寧開辦竹木工藝產業。銀山竹業竹機制炭制作方法、中集湖南公司竹木膠合及其生產方法、豐源竹木條紋彩色運動滑板及生產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中集湖南公司竹木復合結構理論的創新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豐源竹木、中集湖南公司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6]跨度600年金陵折扇是南京地區傳統手工藝竹木扇。“早在宋代,南京制扇業就已遠近聞名。明初,朱棣欣賞金陵折扇工藝,下詔令宮內工匠制扇。從此,折扇自內傳出,遂遍天下,無論宮廷或民間,使用折扇的習俗一直影響至清代。竹木折扇由南京棲霞農民在農閑到夫子廟為扇鋪制作折扇或提供貨源,成為制扇匠人的集散地,折扇更是成為南京秦淮文化的代表符號”。[7]這些都說明了各地利用竹木資源開發手工藝產業走出了一條山區脫貧之路和開創了竹木類工藝與文創融合發展模式的實踐與經驗??v觀古今,竹木資源及工藝大有作為,不可小覷。
四、融江流域貧困山區發展竹木類傳統手工藝的優勢
(一)融江流域貧困山區發展竹木手工藝作為主導產業的有利條件
1.融江流域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融江流域位于廣西柳州北部地區,北靠貴州從江縣和湖南省懷化市,東臨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西接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連柳州市柳城縣、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全流域人口113多萬。全流域包括融安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10003平方公里。其中,融安縣屬廣西貧困縣,其他兩縣均屬國家級貧困縣。全流域居住著苗、瑤、侗、壯、仫佬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境內有國道209線和321線、枝柳鐵路、貴廣高鐵貫穿三江境內,融江至柳州航運貫穿全境。融江河是柳江上游的主干流,是西江的母親河,處在廣西民族風情旅游區的中心。
2.豐富的經濟竹、木林資源。經濟竹木林物種資源優勢是發展竹木產業的基礎,融江流域貧困山區最大的優勢就是自然物種資源豐富即經濟竹林、杉木林覆蓋率達70%。植被為闊葉林,主要樹種有馬尾松山、毛櫸、青岡櫟、麻櫟、荷木、楓木、山槐等。人工經濟植被主要是杉木林、竹林、油茶林等。[8]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種植的杉木和毛竹經濟林業居全國首位,還有許多植被類,如實心竹、斗笠竹、船竹、苦筍竹等被譽為“杉木之都”和“竹海之鄉”。當地杉木和毛竹生產、加工歷史悠久,是我國竹、林業重點林區,是西南地區杉木、毛竹生產基地。
3.獨特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融江流域處于湘黔桂民族走廊及舊石器時代“柳江人”文化中心,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開挖的靈渠大運河、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瑤族“龍脊梯田”也近在咫尺,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大聚集區,成為一個獨具風格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大區。這一有利條件為竹木類工藝產品開拓民族文化旅游市場和開發體驗型文化休閑產業奠定了基礎。
(二)融江流域貧困山區發展竹木類民族手工藝產業的優勢
1.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厚實。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厚實底蘊是產業發展的根基。傳統竹木手工藝自古至今,以生活化、符號化來表達民族文化內涵。地域特性與民族文化符號成為竹木編織工藝打入國內外市場的利器。魯迅在《致陳煙橋》一文中講過:“無論什么東西,只要跟‘民族沾了邊,仿佛就走出國門與世界有了聯系”。即“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9]81。這一觀點對融江流域竹編和木制工藝品的國內外市場化頗有指導意義。進入新時代,人們追求原生態和民族文化性的產品以滿足心理需要,本土產的竹編和木制工藝品只要經過精心的民族文化的滲透包裝,將傳統民族文化中的那些神奇的審美信息,以全新的文化模式呈現出來,必定會在市場上占有一席領地。民族是文化的載體,民族的基本特征就是民族文化,融江流域作為廣西一個民族文化大區,應該積極發展民族工藝產業,努力使其成為富于國際性意義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的載體。
2.技能型人力資源充裕。知識與技能勞動力資源充裕,為竹木工藝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當地50歲以上的少數民族村民幾乎人人均能掌握木匠和竹編的基本手藝。在復制民族傳統服飾、銀飾手工藝上50歲至70多歲的匠人也大有人在,給手工藝產業的開發沉積和準備了技能與文化。
3.規避風險。竹木手工藝是規避風險的優勢產業,一方面,它不受季節、氣候和生產條件的限制,農閑及夜間均可生產,以自有原料為主,投資視生產規模而定,可大可小,屬于價廉物美成本較低的經濟型產業,無資金投入風險。另一方面,原料質輕水面浮力好,防腐蝕,不易碳化,耐收藏。
五、民族傳統手工藝融入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戰略產業開發模式探索
竹、木類手工藝是《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的一部分,是融生態資源要素、文化要素、環境要素為一體的文化經濟和生態經濟。融江流域貧困山區把傳統竹木手工藝納入產業開發,是激活傳統工藝、大力培育新型產業、推進民族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貧困少數民族幸福值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走“用己之長,補己之短”的一條產業扶貧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發展模式。
(一)傳統竹木手工藝融入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戰略產業開發的模式
1.以現代設計助其傳統工藝“活化”與轉型。換言之,“活化與轉型”就是要為傳統竹木工藝尋求新的生命、拓展新的價值、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意義,開辟新的用途路徑,使存積于農村的傳統民間藝術轉變為地域內獨一無二的文化載體和轉型為展現民族文化風采的生態型地理標志文化產品。
2.傳統兼具現代交織融合模式。從西甌根祖“榫卯木作”造物文化中尋找當地農耕文明的新經濟發展范式,在傳統的“造物”中尋找新需求的推動力。最為典型的原始生態產業:如,“一瓢水”轉之而成了茅臺,寓意貴州,“一片煙葉”轉之而成玉溪煙,聯想到云南,“一堆土石渣”轉之而成青銅器或瓷器,象征中國古代文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初期,一個“紅塔山”品牌帶動一個城市的經濟與名氣,古代一堆泥土之瓷器推動中國工藝文化走向世界,這類產業開發的創新視角,就是值得借鑒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3.造物的需求功能屬性和精神價值交織融合模式。追求物質實用屬性和精神價值屬性的造物文化觀,從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明朗化,人類為了生活和生存制造一切所需要的工具就有了美化生活物品的創意思維。新的價值當下,造物藝術格局追求多樣性與文化性需要,在具備實用性的前提下將物美化,強調裝飾審美性與物品實用性的統一,提高造物與藝術的活力值。
4.數字技術與產銷鏈交織融合的協同模式。培育新動能,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推動山區貧困人口按時脫貧的重要一環。信息技術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發展,面對新時代,融江流域民族山區貧困鄉村必須適應信息技術新趨勢,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新動能,積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扶貧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一個與新時代高度適應的便捷網購協同空間,建立起生產與消費需求有效對接、個性化定制生產方式和供需雙方高度平等和自由化的合作商業模式。
(二)民族手工藝融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產業開發的主要途徑
1.“突出竹木元素”,創建產業示范園區。制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竹木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圍繞竹林、杉木資源的綜合利用,推進竹木工藝產業發展規劃建設與開展國際戰略合作,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構建東盟國際竹木產品交易中心,推動竹、木“兩大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借助高新技術企業,對竹木進行精加工,形成年竹木加工量3000萬根以上的生產竹木裝飾纖維板、竹木工藝品、竹木生態家具、涼席片、生活用品、竹木器物文化產品的能力和年產值15億元的三個流域縣集中示范園,促使“竹子、杉木之鄉”向“竹業、木業產業之鄉”轉變,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化。
2.農村產業生態化。以竹木工藝為生態產業,傳承生態文明,助力融江流域綠色發展。著眼“旅游+竹木業”新業態,積極融入全國旅游產業發展之中,強化產品研發和設計,創新工藝技術,著力推進竹木文化產品精深加工,提供多樣性的竹編和木制旅游產品;要對標現代化示范加工基地和旅游景點的要求,對生產廠區提質升級,建立竹木文化展廳,將融江流域打造成毛竹、杉木產業標準化生產加工區和竹木文化生態工藝展示新景點。
3.“跨行”融入與文化移植開發相結合,促進傳統竹木工藝重生。通過文化移植把具有原生態特征的民族文化藝術移入到產品中,凸顯民族文化延伸資源的經濟價值。一是堅持手工藝產品的文化性要素,開發產品必須植入民族傳統文化,使得更有文化承載性。二是重現其民族文化,讓傳統竹木工藝重生。在產品設計中結合現代人們的多元化需求,用特有的“穿越”設計手法,從民族服飾形態及色彩與圖案、銀飾形態寓意中轉化形成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美學意義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符號,以當代流行形式展現民族文化基因,使其獲得具有地域風格與民族氣質的工藝產品。
4.復興民族傳統手工藝,使其回歸生態財富理念,讓民間竹木類工藝獲取穩定的“財富”動能值。傳統竹木類手工藝自古以來就是融江流域山區少數民族維持生計、養家糊口的手藝與產品,是構成農業社會的經濟、文化形態的組成部分。竹木手工藝作為農民的農閑經濟,讓其重歸財富屬性,在今日仍具有積極意義。
5.農民百業資源化,注重資源性要素和因地制宜。手工藝產業開發應是該流域資源豐富類產業,更要因地制宜。一個時期以來,融江流域山區扶貧產業搞養殖和農產品種植,但由于各個縣域環境、氣候均有差異,搞同類產業就會“水土不服”,患上“不服癥”使得貧困農戶血本無歸,產生抵觸情緒,政府變得費錢、費力不討好。扶貧產業必須與環境、氣候條件相適應,否則產生不良反應。因此,扶助產業開發應因地制宜并注重其地域資源豐富類產業,讓山區貧困群眾得到無風險的收益。
六、推動貧困山區發展民族特色手工藝產業的策略
融江流域貧困山區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產業和家庭經濟的選擇要因地制宜,應當選擇“資源型”和“無風險型”的產業。建立起生態資源與金融資本互動與融合的多樣性產業發展保障制度,使之行于正確之道上。
(一)堅持政策引領,強化制度保障,以示范促創建
復興傳統文化,振興民族傳統工藝是新時代的呼喚,應以制度建設促進示范創建,引導竹木手工藝以新的業態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傳統文化的走向探索一條新路。必須構建起富有動力和活力的竹木手工藝生態產業發展體制和模式,創建新型產業引導體系,完善產業規劃制度和推進扶持政策體系建設。一是把綠色的手工藝產業作為山區貧困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作為滿足廣大城鄉居民新的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開展多樣性的示范創建,推動產品提檔與升級;二是培育生產區和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推動貧困小農戶與現代企業和設計部門有機銜接,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應、有競爭力的區域公共品牌產品,擴大全域優質綠色產品影響力。
(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民經濟收入構成方式
發展富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實施鄉村振興新興戰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前提,更是核心目標。在調查中發現山區貧困鄉村,在持續幾年的扶貧中大多數村民仍沒有形成穩定的、可持續的脫貧主導產業。送養百只雞、十頭羊尚不能形成規模效益,更不可持續,收入的構成仍然以外出務工獲取。為此,必須調整產業與經濟結構。一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大力發展竹木資源型綠色生態產業。二是借助傳統手工藝復興的契機,合理調整深度貧困山區群眾的謀生方式與家庭經濟收入結構,發展竹木工藝文化新型經濟,改變山區農民收入的增長構成方式,夯實增收渠道。
(三)構建新的生態資源與金融資本融合方式,以資源作為資本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以生態資源股權進入融資,將資源轉變為資產,構建新的多元性的經營主體和產銷對接方式。使民族特色手工藝綠色產品產得出、銷得了,必須盡力契合廣大城鄉民眾對民族特色手工藝生態產品質量、品種的多樣性、消費便捷的追求,加快產銷方式創新,建立集加工、流通于一體的新型融資供給鏈機制。建立村屯層次的線上線下產與銷的流通銷售網平臺,加快發展互聯網的新零售,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進行定單銷售,推進產品線上服務與現代物流深入融合的直接配送模式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
(四)從“技”與“術”入手,強化鄉村振興主體的創新能力建設
近30年來,由于竹木“資源的賤賣”,山區農戶對竹木工藝編織與制作技術不感興趣,造成大量青年外流務工,缺乏竹木工藝編織和制作技藝,也造成竹、木資源成無用之材,竹、木工藝隨之衰落。美國學者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有過經典評述“一個好的農民是一種文化產品;他是經培訓而成就的,他身上體現了時代人的要求,也是幾代人的經歷造就了他”。貝瑞揭示了農耕活動的精神價值與農耕活動的文化性及其一個技術型農民的價值。因此,必須在“術”之能力上下功夫,使每位農戶具有竹木工藝開發能力和掌握編織制作方法,使其“富于技”。一是強化專業技能培訓,使山區農民全員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需要的必備技術能力。二是注重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發揮民間和高校工藝美術師、藝術設計師的創新設計引領作用,編撰教材開設課程,培養青年一代的工藝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三是政府應以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幫助山區農民獲得工藝美術師、藝術設計師一對一的服務,提高山區農民“技”與“術”的能力,確保貧困民族靠技能脫貧與致富。
結 語
從新石器時代的木作干欄巢居至戰國竹片記事書寫,到宋代竹編器物觀賞、把玩,今日家居裝飾、物品外包裝和收納,竹木器物遠超出實用性,蘊含藝術之美和文化內涵。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頒布,為民族地區開發竹木手工藝文化扶貧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當下民族特色手工藝也需依賴于智力技術,利用現代設計將傳統民族工藝“活化”開發與轉型是一種必然。堅持以資源型產業為基石,以優秀民族文化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新動能,倡導多元化資源整合式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將成為決定傳統工藝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強化知識與技能能力建設,提高山區農民致富的能力值,才是可持續發展之根本。
參考文獻:
[1] 沈海暉.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Z].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5.
[2] 〔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宋〕蘇軾.蘇軾詩集合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魏華.略論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干欄式建筑[J].世界文物.2013(2).
[5] 龍耀宏.民間傳統技藝與傳統村落的文脈傳承[J].貴州民族報.2016(12).
[6] 向云峰,何超.湖南:產業扶貧看綏寧 竹林里擦亮的生態底色[EB/OL].(2016-06-17)[2019-12-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3485350108107812&wfr=spider&for=pc,2016-06-17.
[7] 魏薇,倪世金.金陵折扇是代代匠人的審美智慧[EB/OL].(2018-07-17)[2019-12-05].http://www.js.xinhuanet.com/2018-07/17/c_1123134161.htm,2018-07-17.
[8] 三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三江侗族自治縣旅游總體規劃[Z].柳州,2012.
[9]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Abstract:To controlpoverty and imple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t is fundamental to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es for mountainous ethnic villages with inherent disadvantages. Historically, bamboo and wooden folk art utensils have become the symbol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Rong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1970s, they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in the local area but gradually declined in the 1980s. Nowadays, the trend of ancient fashion is back, close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chasing the green ec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raftsmanship has revived. It is necessary to embed folk art products into culture for "ac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 ecological resources into ecological capital, enter the capital market, and lead the revival and trend of Bagui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 with new business formats and models, making it an advantageous cultur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Key words:bamboo and wood folk art; ecological industri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new kinetic energy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