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從1973年進入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開始,直到2014年退休,40多年的科技工作經歷,石定寰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推動火炬計劃工作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他已是77歲高齡,仍然心系國家經濟與區域創新發展,并結合多年深入基層調研進行總結,不斷適時提出指導性的建議。
“火炬”點亮“高新”發展
記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石定寰:說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的誕生,首先說說“高新”一詞的由來。我們把北京叫做“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因為當時涌現了許多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而且“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國際通用叫法。同時,科技領域也不斷涌現出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高技術。當時大家都贊同把“高”和“新”兩個字放在一起。
然而,到底是把“高”放在前,還是把“新”放在前,這在當時也引起了一番討論。討論過程中,我們認為“高”是方向、是趨勢,體現了科技的權威和制高點,應該放在前面?!案咝隆币辉~由此創立,從而最終確定了“高新技術”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詞匯。因此,1988年國務院批復建設的是“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之后批復建設的都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7年底,中央調研室、國家科委等7個單位組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聯合調查組,對中關村科技企業進行大規模調研。調查報告在肯定了“電子一條街”成就和經驗的同時,建議在中關村地區建立科學工業園(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給予優惠扶持政策。調查報告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位于中關村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誕生。這是我國第一個新技術產業試驗區,也是第一次把科技與產業結合了起來。
1991年,國務院批復建設了26家國家高新開發區,讓國家高新區的隊伍不斷壯大。同時,國務院發布12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批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國發[1991]12號)》,明確對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扶持政策,尤其是高新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以及科技人才在出國方面的便利等政策。
記者:在“火炬計劃”出臺之前,我國是怎樣的科技發展環境?
石定寰:隨著197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全國各地掀起了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風氣。1984年初,宋健主持國家科委工作,積極貫徹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更加致力于科技力量的統籌協調、科技戰略與政策的制定以及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部署。
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頒布揭開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新篇章。當時,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已成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障礙,科技與經濟處于分割狀態。很多科技成果只是“三品(樣品、展品、禮品)工程”,沒有應用到實際經濟中,不能形成生產力,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嚴重。科技體制改革就是要解決“兩張皮”的問題,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中央這個決定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里面提出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同時要求科研院所要面向市場,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正是在這個決定中,中央首次提出:選擇若干智力密集區,采取特殊的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技術產業開發區。
同年4月,國家科委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上報《關于支持發展新興技術新興產業的請示》,建議在北京等幾個科技實力雄厚的城市試辦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一建議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
記者:“火炬計劃”與其他國家項目計劃有什么不同?
石定寰:當時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一是希望依靠科研院所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希望依靠民辦企業的力量。“火炬計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萌芽。
1988年初,根據國務院總體部署,國家開始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希望中國的經濟發展要融入世界浪潮中。當時我國的出口產品多是原材料,以農產品、礦產品為主,沒有科技含量。中央希望通過高技術支撐,研發更多科技成果,改變出口的結構,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制造”。
雖然當時國家科委針對農村地區的發展推出了“星火計劃”,之后國家又出臺了“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但是,這些計劃大都是指令性計劃,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科研成果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并實現產業化。國家迫切希望有個新的計劃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隨著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誕生,國家科委成立了火炬計劃辦公室,開始著手制訂火炬計劃實施綱要。當時要求編制的火炬計劃不是一個指令性計劃,而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商業化的指導性計劃,并且提出火炬計劃要著重培育和扶持民辦科技企業這個生力軍的發展壯大。
當時國內發展高技術多是依靠國家長期培育的科研院所、大企業、軍工力量,這支隊伍是主力軍,而在改革大潮中涌現出來的科技人員創辦的民辦企業還較弱小,甚至不被重視,但是它們是生力軍。發展高技術就希望依靠這“兩條腿”走路,因此更加重視生力軍的培育和扶持。
火炬計劃的經費一部分來源于國家財政支持,更多地要來源于社會資本和銀行資本。我們當時學習參考了國外如何使用社會資本的經驗,引入了現在的風險投資的概念,同時參考了美國硅谷、我國臺灣新竹的經驗,草擬了以“高新區、孵化器、科技貸款、兩型人才、國際合作交流”等內容為主體的火炬計劃雛形。這樣的計劃在當時來講,是絕無僅有,而且無章可循?;鹁嬗媱澘梢哉f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第一次把原來以計劃經濟為主導轉向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它為我國科技和經濟的緊密融合及產業化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1988年8月,肩負崇高歷史使命的火炬計劃正式實施,拉開了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