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虹
摘? ?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共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然而,如果國有企業混改謀劃和操作不當,混改并不必然確保提升企業的活力和效益。一旦出現非市場化股改、股權設置不合理、監管不到位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甚至可能給國有企業帶來較嚴重的后果。本文深入分析了國有企業混改存在的三類風險以及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風險防范建議。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權結構;定價;市場化
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等制度和文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混改有利于促進國有企業增強經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運行效率,實現各種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當然,混改也存在各類風險,深入研究這些風險以及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幾點風險
1.1 混改并不必然帶來企業經濟效益的改善
雖然股東和股權結構的變化會引起公司治理的變動,但并不必然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企業效益的首要因素乃戰略,企業只有制定適合實際的發展戰略才有較大成功幾率。如果脫離自身的資源和短板,只是模仿別人的戰略和商業模式,對企業也許是個壞事。因此,混改前研究清楚國企的優勢和問題,混改能為國企帶來什么好處就顯得很重要。然而,有的地方推進混改時不太關注戰略和資源契合度問題,實際引進戰略與擬混改國企存在較大差異的投資方。雖然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但企業在商業模式、客戶、技術、研發、銷售等方面沒有形成資源聚合,對提升企業經營能力沒有實質性幫助,甚至可能出現外行股東不懂行業和企業特點,而把企業拖垮的情況。
1.2 混改難以保證有效的解決公司治理問題
國企混改可以優化其資本結構,形成多元化股權格局,有利于發揮各投資主體的優勢。但事物都有兩面性,由于各投資主體出資額不同,會在董事會形成不同的力量對比和治理格局,各方可能因為理念不合、權力爭斗等原因,不僅無法為企業注入增長新動力,反而對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國有股一股獨大,非國有投資方擁有的話語權太少,就無法調動他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混改后的企業仍然沿襲原有決策模式和經營水平,激發不出活力;如果國有股和非國有股占比接近或對等,也可能因為發展理念的不同,導致股東之間爭奪控制權,造成經營和管控混亂。
1.3 混改可能引發國有資產流失
國有企業混改過程中,資產定價協調著參與混改各方的利益,對改革成敗非常關鍵,而恰當確定國有凈資產的價值,對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計算國有股權比例都非常重要。各方都期望公開、透明、合理的資產定價體系以保障自身利益。但實際上,國有企業資產評估的蹺蹺板效應一直存在,總有投資方在“想評多少”和“能評多少”之間博弈,各利益主體因動機不同而想方設法影響評估結果。如果定價不合理,可能導致巨額國有資產損失。如,有的民營企業為謀求更多的股權,可能會收買國企管理層或主管部門官員,以達到低估國有資產占比的目的;有的國企管理層也可能渾水摸魚,向其特定關系人輸送利益。
2 混改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
2.1 部分國企混改的推動力缺乏市場因素
不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推行國企混改革,是導致混改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場導向下的資源整合,才能契合各方的真實需求,有利于激發經濟體的活力。然而,有的地方急于求政績,把混改當成政治任務,為完成混改匆忙行事,要么搞“拉郎配”,把差異較大的企業拉在一起混改,導致國有和投資方最終互相排斥;要么把常年虧損、麻煩多困難大的國企列入混改,無法吸引真正具備實力的投資者。有的只求在形式上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資金、管理、技術、品牌等方面缺乏實力的投資方,導致改革達不到預期效果。
2.2 股權設置不合理引發紛爭
造成股改后公司經營權紛爭的原因,包括對公司合理股權結構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認識,未提前謀劃恰當的股權比例設置等等。有的地方政府和領導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要提高國有企業治理有效性,最基礎的制度安排就是合理的股本結構,股權結構合理才能充分發揮公司治理的作用。有的地方未結合國有企業的類型和所處行業狀況、市場競爭狀況等設計恰當股權結構,導致各方為控制公司而爭奪經營權。尤其對于具有壟斷性質行業中的國企混改,如果給予民企和國有資本差不多的股權比例,就可能導致各方為了利益而爭奪公司控制權的局面。
2.3 監督和管理不到位引發國有資產流失
我國當前對國有資產監管力度不夠強,國有資產評估定價體系也不夠完善,導致國有企業混改革時,國有資產被低估的情況屢見不鮮。這其中,國資、財政、審計等部門監管資源短缺,監督覆蓋面和深度有限、監管協同機制不夠靈活等是重要原因。而且,很多地方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激勵和考核機制還比較僵化,混改可能使國企原有管理層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加上部分國有企業所有權虛置較嚴重,存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于是管理層為了追求利益,主動配合投資方壓低國有資產價格來謀利,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3 防范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風險的幾點建議
3.1 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推動混改
嚴格按照“對適宜繼續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國有企業,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一企一策,成熟一個推進一個”的政策要求推進混改。具體操作時,首先要研究清楚混改到底能給企業帶來何種價值,混改失敗的風險在哪。其次從戰略高度明確引入非國有資本投資者的必要性,并深入分析投資者的實力、經營狀況、資源稟賦等。只有從市場的角度確切認識到引入非國有資本投資者對企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可能帶來的好處,才能開展混改工作。
3.2 在國企混改中合理設置股權結構
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研究合適的股權結構。例如,對于國有資本仍應發揮控制力的行業,采取“一股領先加高度分散加激勵股份”的模式比較合適。這種方式有助于實現國有資本的控制力,有助于通過非國有經濟實現國有經濟的活力,也有助于激勵員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對于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服務型企業,可以適當鼓勵開展員工持股試點,讓對企業經營業績和持續發展有直接或較大影響的科研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等與企業形成更緊密的依存關系,調動和激發員工創造力。
3.3 加強對國有企業混改過程的監管
在混改的不同環節,根據工作事項細分風險點,分別采取防控和監管措施,尤其對于自由裁量權較大的環節,要建立明確的工作標準和嚴格的流程,建立利益相關者回避制度,健全監督機制。要強化交易主體和交易過程監管,以防止有人暗箱操作、低價賤賣、利益輸送、化公為私。特別在引進評估機構時,要對評估機構的身份、遴選程序加以嚴格防控,力爭依法合規、公平公正、公開透明,通過規范評估程序、選擇實力和業務水平較強的評估機構、謹慎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等,強化對評估過程的監督管理,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張斌、李宏兵、陳巖.所有制混合能促進企業創新嗎?——基于委托代理沖突與股東間沖突的整合視角.管理評論.2019.4
[2]沈昊、楊梅英.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和公司治理——基于招商局集團的案例分析.管理世界.2019.4
[3]張雙鵬、周建、周飛谷.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企業戰略變革的影響研究——基于結構性權力的視角.管理評論.2019.1
[4]秦華英.混合所有制改革影響國有企業創新的機制分析.管理世界.2018.7
[5]綦好東.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動力、阻力與實現路徑.管理世界.2017(10)
[6]劉勝強.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會計之友.2016(16)
[7]張偉.混合所有制企業最優產權結構的選擇.中國工業經濟.2017(4)
[8]湯吉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風險防范與治理.江漢論壇.2016.5
[9]張兆國.資本結構視角下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幾個問題的思考.宏觀經濟研究.2016(1)
[10]《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2015年9月
[1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2015年8月
責編/魏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