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德潔

應急管理部組織召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規范》新聞發布會 包冬冬/攝
AQ 9010-2019《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于2019 年8 月12 日以強制性標準發布,這是我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以下簡稱“安責險”)一項重要制度成果,標志著其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的安全生產強制性、三部委印發的《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辦法》共同構成的我國新時代安責險制度體系已經形成。
《規范》基于安責險保險合同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著眼于規范合同雙方在事故預防技術服務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了保險公司開展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基本原則、基本方式和主要內容,覆蓋了服務的全過程和各環節。《規范》的出臺,是發揮安責險事故預防功能、提高保險公司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能力水平的迫切要求,對于進一步規范保險公司開展事故預防技術服務工作,確保安責險制度落地實施,更好支撐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要將《規范》的制度成果轉化為安責險的發展成果,關鍵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規范》的落實。在這過程中,須重點把握三個關鍵方面。
安責險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商業保險,它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與安全生產有關的保險產品,但其深層上是安全監管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是利用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綜合治理的一項制度創新。
通過開展事故預防技術服務,有效防范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這是建立安責險制度的初衷,也是這項制度的生命力所在。這就決定了安責險的首要功能是事故預防,其次才是賠償。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能不能搞好,直接關系到安責險能否發揮事故預防功能,這是安責險能否發展起來最為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把事故預防技術服務放在安責險工作的首位來思考謀劃,充分發揮安責險防控風險的作用,才能達到利用安責險推進安全生產工作的制度設計要求,安責險才有其發展的市場空間,才能展現其無限的生命力。
《規范》按照投保人和保險人雙向約束的原則,既要求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事故預防技術服務,又要求投保企業主動配合,對于服務過程中發現的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投保企業應及時整改。這就使強制保險公司提供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與強制企業投保形成對應,標志著安責險真正進入了雙向強制的實施階段。
確保安責險實現雙向強制,首先需要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加強執法檢查力度。凡是保險公司不提供或少提供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或企業不配合的,特別是對保險公司提出的事故隱患置若罔聞發生事故的,應從重從嚴處理,甚至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真正讓鐵規發力生威。筆者在2019 年開展的一項大樣本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安責險的態度和行為高度依賴國家政策,實際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
近年來,北京和浙江嘉興等地在強化事故預防技術服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中一條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應急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安責險,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出臺專門政策,將相關要求納入監管、許可、執法過程中,保證了各項政策落地生根。
二是需要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建立自主可控的安責險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平臺對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開展情況、費用支出情況、服務效果、企業配合度和滿意度進行實時動態監督;研究制定安責險信息管理平臺建設規范,實現全國性平臺、省級平臺、各級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平臺有效對接,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規則統一、監督規范、互聯互通的安責險信息管理平臺體系,構建業務流程一體化、監管決策智能化的安責險信息化監管應用格局。應急管理部門還可以委托第三方機構,定期對安責險信息平臺數據、企業調研問詢情況、保險公司上報的年度評估報告等進行綜合分析比對和評估,從而更加科學精準地確定監管重點。從試點情況看,江蘇常州、廣東佛山都把安責險信息管理平臺作為加強安責險監管特別是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監管的有力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建立完善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組織協調、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從安全監管、產業政策等方面,鼓勵保險公司和投保企業密切配合,共同確保服務效果。對于事故預防技術服務開展良好、認真整改事故隱患的企業,應急管理部門可減少執法檢查頻次或優先給予產業金融政策。

專家現場排查隱患
在安責險發展中,首先要確保安責險姓“安”。這就要求保險公司不能僅盯住保費,單純以保費的增長來確定業績,而是要把業績建立在“保安”的能力基礎之上,以化解風險的高水準服務贏得政府部門的支持、企業的擁護和市場的肯定。
筆者通過調研和問卷調查發現,目前,很多企業對事故預防技術服務沒有認知和體驗,他們是否會投保安責險主要依賴于政府推動、國家政策和保險公司營銷等外部因素,內生動力不強,安責險市場競爭還處于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和營銷競爭,這不但損害了保險公司的經濟利益,還使投保企業難以得到優質的保險服務。只有讓投保企業切實感受到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好處,才能觸發他們的保險意識,使投保安責險從外在強制變成內在需要,從而提高投保率,提升保險公司的風險補償能力;同時,有效的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能夠降低賠付率,使保險費率不斷下降,減少企業投保成本,實現保險公司和投保企業雙贏,從而使安責險市場競爭轉變為高水平的服務競爭和品牌競爭,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基于以上考慮,《規范》突出強調了服務的實效性原則,要求保險公司應保證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質量,有效降低投保企業安全風險。《規范》無論是對服務項目、服務形式和服務流程的要求,還是對服務保障、服務評估和服務改進的要求,都是為了確保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效果,突出“安”的核心目標,從而使《規范》在推行中不偏離國家推行安責險、強化事故預防功能的這一頂層設計、重心安排。
當前,發達國家普遍運用保險計劃介入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促進事故預防,減少意外事故,綜觀FM 全球保險公司等知名保險機構,都十分注重強化自身的安全服務能力,幫助投保企業化解各類安全生產風險。
與此相比,我國保險公司的安全服務能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保險市場和安全服務市場不成熟,配套監督規范機制不完善,使保險公司在開展事故預防技術服務過程中,面臨難以選擇合適的機構和專家、企業對安全服務不敏感甚至不接受等困難,事故預防技術服務存在工作不積極主動、手段單一、流于形式、質量不高、效果不佳等問題。特別是在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費用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讓有限的費用發揮最大的防控效果,做到花小錢、辦好事,這是需要深入研究探索的一項富有挑戰性的重要課題。
一是建立以效果為導向的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建立以事故預防技術服務效果為核心的安責險業績評價機制、失信懲戒機制和市場進入退出機制,通過保險公司自評、主管部門考評、第三方機構評估相結合,加強監督、監管和檢查,真正讓服務水平高的保險公司受歡迎、得效益,讓服務水平差或沒有服務的保險公司沒市場、受懲戒,對嚴重違規者實行“黑名單”和市場禁入制度,以“有服務才有市場”的鮮明導向,激勵保險公司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提升服務上,積極探索創新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有效模式與方法。
二是加快培育事故預防技術服務專家和機構。安全服務體系是事故預防技術服務順利開展的根本支撐。建立完善安全服務體系,不僅需要保險公司建立自己的風控團隊,還要以保險公司為紐帶,廣泛調動分散的安全生產專業技術人員和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積極參與事故預防技術服務,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家和行業龍頭企業。
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公示
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2019年全國統一換發新聞記者證的通知》(國新出發〔2019〕39號)要求,《勞動保護》雜志社對照《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對持有新聞記者證的人員進行了核驗,現公示如下:持有新聞記者證名單:李志華 袁春賢
舉報電話:010-84850186;010-83138953
一方面,研究制定安全生產專業技術人員和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從事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準入條件、資質資格,建立以服務質量、專業實力、服務價格為主要內容的評價體系,形成保險公司、投保企業、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機制,運用社會公信力和市場信用調節,引導服務機構主動提升服務質量,推動形成企業滿意、專家得利、保險公司獲益的良好生態。
另一方面,建立事故預防技術服務專家和機構在線服務平臺,推進各地、各行業專家庫有效連通,打通信息壁壘,構建專家和機構信息資源共享查詢體系,快速有效匹配社會化專業力量和保險公司的需求,輔助保險公司進行采購決策,解決保險公司在選擇服務專家和機構時無處選、不會選的問題。
例如,佛山市在安責險信息化平臺中開發了安全專家在線審核注冊、在線派發預防服務任務、服務過程監控、服務效果評價、專家信用信息管理等功能,服務效果好、企業評價高的專家,可以得到平臺派發的更多任務,反之,則得到的任務較少,甚至可能被退出平臺。
三是利用現代科技和裝備為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賦能。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利用保險科技和先進適用裝備幫助企業提高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應急響應處置能力,提高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例如,有的保險公司利用紅外熱成像檢測、鷹眼系統等技術平臺,幫助投保企業及時識別變配電設施事故隱患點和氣象變化引起的事故隱患。
對于保險公司提供的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要從兩個方面辯證看待:一方面,保險公司要確保服務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分夸大服務效果,或將保險公司的服務內容無限擴大,要求保險公司做到《規范》中列舉的所有服務項目,更不能因為保險公司協助開展事故預防,企業就可以依賴保險公司而不作為,以保險公司的服務責任替代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因此,保險公司在確定事故預防技術服務項目時,不應拘泥于固定模式,而是要樹立發展的眼光,綜合考慮投保企業需求、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費用預算、自身服務能力、預期服務效果等因素,科學合理確定服務內容,積極創新服務方式,最終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企業安全水平,是否有利于提升保險公司業績效益。總之,只有促進各方發展共贏的事故預防技術服務項目,才是具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好項目。
《規范》要求保險公司應協助投保企業開展事故預防工作,這句話明確了保險公司開展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基本定位即“協助”。按照這一定位,保險公司可參照以下方面開展相關服務:
一是基礎性工作。從細節和小處入手,從基層發力,開展危險源辨識與控制工作;著眼于培養一線操作人員的安全習慣和素養,開展安全培訓、意識行為訓練、宣傳教育等工作。例如,有的保險公司對其承保的一縣級市的數萬產業工人分階段開展“五會”安全技能教育,做到了人人不僅是安全踐行員,還是安全宣講培訓員。
二是咨詢建議性工作。重點關注企業安全生產的薄弱環節,針對企業防控風險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具有重要作用的事項,在管理提升、購買設備等方面,提出建議或進行風險提醒,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撐。例如,指導企業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或開展應急演練。
三是有規模效應的工作。事故預防技術服務通過整合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的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費用,開展集中規模采購,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購買更多更好的服務,降低服務成本;對那些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重大傷害,但企業一時無力整改的隱患,或者一時無力購買的設備,可以通過整合該企業幾年的事故預防技術服務費用,支持其進行治理。

例如,有些微型企業每年的安責險保費僅有幾百元,企業用這些錢幾乎買不到任何安全技術服務,而保險公司通過統籌使用多家企業的保費,可以為企業提供安全教育培訓、風險預警信息提示、隱患排查等服務。又例如,有的安全裝備,若由單個企業購買使用,較為昂貴且使用頻次不高,但如果由保險公司統一購買,供多家投保企業使用,既能幫助企業節約資金,還提高了資產使用效率。
總之,《規范》的落實,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保險公司、投保企業、社會機構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監督、規范、鼓勵、引導事故預防技術服務的發展合力。(本文作者系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責任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