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明榮 劉光龍
安全文化建設評估的目的是認清現狀、查找不足、持續改進,因此,安全文化建設效果應當看“七力”。
安全文化建設效果評估的目的是確定一個企業安全文化創建進展情況、企業安全文化所處的水平、安全與生產經營之間關系的正確處理與統籌平衡,特別是評估企業是否持續保持對安全生產的充分關注,是否具備科學系統、切實有效的組織、領導、行為和方法。
1.周期性
安全文化建設效果評估要求及時對本企業或組織安全文化建設的有效性實施評價,指導企業進一步推進安全文化建設,這就需要定期開展安全文化建設評估。一般而言,定期評估周期應與建設規劃周期對應,一般一年不少于一次。
2.可測性
為確保評估的科學性與客觀性,應首先明確內容明晰、簡便實用、指標可量化的評估要求與內容。其次,應適當進行同行業對標,依據企業安全績效水平,確定更為細化、量化的評估標準。
3.閉環性
安全文化評估也必須保證評估結果能夠應用到企業安全管理過程中,為完善企業安全績效提供實踐依據和工作要求,達到安全文化創建的完整閉環。
為了保證安全文化建設效果評估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需要明確評估依據。2008 年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了《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評價準則》(AQ/T 9005-2008),對評價指標(即要素)、程序等進行了規定,國內外專家學者也分別運用不同的數學工具方法建構復雜的量化模型。在開展安全文化建設效果評估時,可以以下技術文件及相關資料為評估依據: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AQ/T 9004-2008);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評價準則》(AQ/T 9005-2008);
《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評價標準》;
本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規劃;
本企業安全管理制度、績效評估標準等。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緊密結合企業安全生產實際和安全文化建設需求,準確判別安全理念的落地情況,分析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精準度和完成度,為下一階段建設工作奠定基礎。因此,評估內容包含但不限于評估項目的工作進展、效率、完成度;評估主要獲取的成果和成果的有效性、可持續性;評估當前安全文化水平;評估當前安全文化狀態與安全文化建設目標之間的差距與不足;提出下一步改進計劃及工作建議。
通過借鑒優秀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實踐,參考《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等標準要求,從系統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考慮,筆者研究提出安全文化“七力”模式(見下圖),用以評估企業安全文化創建效果。

安全文化創建績效測量評估“七力”模式圖
在企業的領導系統中,領導力是一個根本性、戰略性的范疇。安全領導力既是領導者憑借其個人安全素質在一定條件下對特定個人或組織所產生的安全凝聚力和感召力,也是保持一個企業或者組織安全績效卓越成長和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領導者的安全理念和管理能力決定著企業的安全績效水準,踐行安全領導力會給企業的安全管理帶來神奇的變化。
在安全文化創建績效測量評估中,安全領導力的建設包括個人領導力和組織領導力建設兩方面。
1.個人安全領導力
是指一個企業的領導層和管理層個人良好的安全素養,主要包括:
擁有滿足安全管理需求的安全能力;提出高于法規要求的自主安全承諾;制定并實施可量化、可操作的個人安全行動計劃;時時刻刻遵章守制,起到率先垂范。
2.組織安全領導力
組織安全領導力要求一個單位的領導層和管理層要將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識全方位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做到:
將安全作為各項決策的首要考慮因素;適時公布組織一致認可的安全承諾與政策;組織的每個成員主動履行安全職責;對安全生產問題和建議及時公開反饋;及時獲知基層員工對安全決策的感知度。
安全學習力,不僅包含企業員工個人的安全學習力,更重要的是組織的安全學習力,即倡導團隊在安全生產方面的集體性學習比個人學習更重要。一個學習型團隊應當具有整體搭配的安全學習能力,團隊內安全信息和安全知識能夠自由流動、高度共享,團隊成員通過學習能夠達成安全共識,并統一安全行動。優良的安全學習力要求企業能夠做到:
建立專業支撐、形式多樣的培訓機制;擁有數量充足、能力合格的師資隊伍;多類別、多層次的培訓課程和教材;做到“有培訓必有考核”;達到層級間、層級內培訓信息互通;擁有完善的個人培訓檔案。
個體行為力體現在個人行為的主動性高,能夠在不斷“做”的過程中學習和提升,具備自主、自覺改變的動機,不怕困難和挫折,建立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而安全行為力,正是個體行動力在安全責任落實方面的踐行。
積極的安全行為力,就是要求企業每個員工秉持“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被別人傷害、保護他人不受傷害”事故預防原則,牢記對自身、對他人的安全責任,并予以積極主動的踐行,同時確保各層級安全執行力的傳遞不衰減、不變樣,做到:
明確自身安全職責,履行單位安全要求;熟悉本崗位安全風險和管控手段,熟練掌握應急措施;養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并能夠主動提示身邊人;主動參與單位安全決策。
良好的管理過程應當是反向約束和正向激勵的結合。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安全文化中提出適度凸顯持續的安全激勵力,鼓勵企業或者組織設計一套適當的、科學的制度體系,從正反(懲罰與獎勵)兩方面制定安全行為規范和激勵措施,能夠激發、引導、保持和規范組織成員的安全行為,以有效地實現安全績效持續改善。
因此,安全文化創建績效測量評估中提出的持續的安全激勵力,就是要求企業在審查和評估自身安全績效時,多維度、多途徑設定對安全績效給予直接認可的積極指標,形成良性循環的考核獎懲機制,達到:
實施長期良好的安全行為激勵;形成持續穩定的個人(崗位、單位)安全績效評估體系;樹立多角度、多層級的典型范例,以實施激勵;對個人發現的本崗位事故隱患或新的安全風險點進行鼓勵而非處罰。
在安全文化建設中提出的平衡力是借用了物理學中二力平衡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安全與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 “秉持為發展求安全、以安全促發展的理念,讓發展和安全兩個目標有機融合”,也特別強調“牢固樹立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紅線意識”“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環節都要以安全為前提”“安全工作要與發展同步并行,并作為發展前提來抓”。因此,對于企業來說,穩定的安全平衡力就是要在生產經營中統籌發展和安全,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系,達成發展與安全的平衡。從具體工作方面,就是確保企業安全工作與戰略規劃、經濟運行、產業調整之間的相互平衡、相互促進,達到:
各部門安全職責與業務職責有機融合;安全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建設同步推進;安全績效與經濟效益之間的良性循環轉化;決策、管理、作業與安全達到最優系統平衡;安全成為引導和影響企業經營的重要手段。
2014 年版的《安全生產法》第二章即為“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第十七條要求“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也就是說,企業要有效預防事故,首先要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力,從根本上解決隱患,防控風險,達到本質安全。
企業擁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力,就是在設備設施、工藝技術可靠性和先進性、資金投入力度等方面能夠為企業安全工作提供切實保障,形成先導性、專業化、針對性管控,做到:
持續不斷的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設備、物料、環境能夠充分保證安全;規范化、適度性的資金投入;適時獲取內、外部技術支撐,并良好落地;物聯網、互聯網技術的專業化與全覆蓋,智能化監控本單位安全狀況并及時做出有效響應。
所謂安全傳播力,就是企業或者組織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傳播工具與手段,實現安全理念、知識真正得以踐行,安全相關信息及時得以傳達的能力。傳播范圍既包括企業自己的員工,也包括企業的相關方,如承包商、周邊相關人員、社會公眾等。廣泛、有效的安全信息傳播既要著眼于傳播的硬件,也要著眼于傳播的廣度與精度,針對不同目標受眾精確、快速地實現安全信息的傳達。
因此,廣泛的安全傳播力要求建立企業安全信息傳播系統,對內傳導、對外傳播,全面展現企業安全環保社會責任,形成:
暢通的內部傳播渠道和穩定的信息傳播與管理平臺;持續開展相關方安全觀念引導;單位全員都能及時獲取豐富的安全信息;企業安全文化與安全品牌成為企業文化和企業品牌不可分割的部分。
企業可在“七力”模型基礎上,對定性判定指標進行細化量化,形成系統化的評估指標體系,借助問卷調查、人員訪談、資料查閱、現場察看等方式對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效果進行評估。
需注意的是,評估的目的是在查找不足、對企業安全文化現狀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改進完善安全管理體系,進而持續改進企業安全績效。(本文作者曾明榮,單位系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劉光龍,単位系上海電氣集團公司安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