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華東交通大學
景德鎮陶瓷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具有數千年制瓷歷史的陶瓷文化是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自信的內容之一。作為陶瓷藝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景德鎮吸引著廣大國內外熱愛陶瓷藝術的名家學者、游客奔赴這片陶瓷文化圣地,進行考察、創作和觀光鑒賞。研究不同歷史時期景德鎮陶瓷文化譯介特色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傳承與發展景德鎮優秀陶瓷文化,還有利于加強中國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打造國際化瓷都。
陶瓷文化的國際藝術交流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景德鎮陶瓷的譯介輸出密不可分。陶瓷所兼具的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都需要通過文化譯介的方式得以實現,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學者和游客的關注和興趣,以及帶動景德鎮陶瓷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在當今的形勢下,景德鎮陶瓷譯介輸出勢在必行。
首先,景德鎮陶瓷具有“獨特性、傳承性、流變性”等特點。沿襲千年的師徒制傳承制瓷方式存在諸多弊端,傳統制瓷工藝現在面臨最大的威脅是“后繼無人”。現今有些地區也有古窯廠遺址,也會舉辦瓷博會。但是大部分地區陶瓷制作的手藝脫離實際的需要,便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難以長久[1]。此外,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各國間文化交流活動日益緊密。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尋求各國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景德鎮陶瓷文化作為獨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所倡導的新型全球化理念相一致。也積極需要打造出質量過硬、知名度高的陶瓷文化品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來推動景德鎮陶瓷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打造屬于我們特有的陶瓷特色。
其次,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多個文化旅游景區成為了文化傳播的載體。隨著陶瓷文化品牌的創新發展,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到景德鎮進行陶瓷學習和進修,景德鎮陶瓷文化譯介在此背景下自然孕育而生。為了傳承和發展陶瓷文化,景德鎮幾所大學和陶瓷研究中心,都加大景德鎮陶瓷文化翻譯人才的培養,不斷拓展陶瓷對外交流。因此,跨文化譯介輸出將推動景德鎮陶瓷走出國門,打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為陶瓷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絲綢之路”正如其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陶瓷成為了中西方國家進行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金鑰匙”。隨著中國絲綢與陶瓷的外銷,中國不僅僅被稱為“絲國”,也開始以“瓷國”享譽于世。
唐代,國勢強盛,文化繁榮,是中國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唐朝曾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經濟貿易往來,人員交往頻繁。經貿往來需要手工業貨物作為交換,陶瓷是最富有特色、使用方便、美觀典雅的商品,富有開拓精神的唐人和來華商人將其運輸到異國他鄉。在唐代的社會背景之下,陶瓷的生產得以蓬勃發展。當時輸出的主要品種有青瓷(越州窯)、彩繪瓷(長沙窯)、白瓷(邢窯和定窯)等[2]。朝鮮、東南亞、日本等地區為我國陶瓷輸出的主要地區,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波斯灣,蘇丹以及埃及,這些地方都有中國瓷器的蹤跡。另外,絲綢之路也為瓷器的對外輸出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有關唐代景德鎮的制瓷情況,文獻多有記載,如乾隆四十八年《浮梁縣志》載有:“新平霍仲初,制瓷日精巧,唐興素瓷在天下,仲初有名”[3]。隨著2012年以來景德鎮兩座唐窯的發掘,一座位于景德鎮浮梁縣湘湖鎮蘭田村,另一座位于景德鎮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兩座窯址陶瓷堆積層深厚,可見當時窯業繁榮,生產規模之大。這不僅為文獻資料找到了實物依據,而且改寫了景德鎮的陶瓷歷史,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制瓷業的空白。
唐代陶瓷產品有:青釉碗Green Glaze Bowl,執壺Handled Ewe,刑窯皮囊壺Xing Kiln Ewer,長沙窯褐綠 彩 罐Changsha Kiln Brownish-Green Color Jar,唐三彩駱駝載樂傭Tricolor-glazed Camel Carrying Musicians,唐三彩孔雀杯Tricolor-glazed Peacock Cup.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名窯崛起、流派眾多、技術精湛,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宋代出口的陶瓷主要產自江西景德鎮窯、吉州窯還有福建沿海地區的德化、同安諸窯[4]。當時南方青瓷和白瓷工藝水平較原來有了較大的進步,主要得益于景德鎮的龍泉窯和青白瓷等地青瓷的大量輸出國外。同時,宋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陶瓷論著《陶記》,作者為蔣祈,著作于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之間。該著作全面地剖析和探討了南宋景德鎮瓷器的市場、生產組織形式、陶工分工、原材料來源、器物的名稱種類和樣式、裝燒工藝、瓷器的外銷地區等內容[5]。
宋代主要陶瓷產品有:青白釉蓋罐 Bluish White Glaze Jar with a Cover; 青白釉花口碟 Bluish White Dish; 哥窯瓶 The Vase in Ge Kiln; 定窯白瓷 The White Porcelain in Ding Kiln; 青白瓷蓋瓶 The Capping Bottle of Celadon and White Porcelain.
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地跨亞歐、疆域遼闊,以海外貿易為重心使得陶瓷出口量大增。元代最著名的出口瓷器是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景德鎮的青花瓷受到各國人民的廣泛歡迎,其瓷器的外銷在當時主要是將青花瓷、青花大盤、大碗銷往伊斯蘭、波斯等地區。元青花上有唐、宋以來極為常見的“蓮池鴛鴦”紋,也有漢族文人標榜清高的“歲寒三友”--松竹梅紋。這些現象正是漢文化、西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在景德鎮瓷器上交匯融合的實證。元代景德鎮窯所取得的各種成就,為其制瓷業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景德鎮也因此在日后成為了全國的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據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國瓷器當時銷往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現在的印度、伊朗、日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等[6]。
在推動陶瓷文化的組織機構方面,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政府在江西景德鎮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由國家設立的第一個管理陶瓷海外貿易的行政機構“浮梁磁局”,專們從事陶瓷海外貿易,大宗貢品和皇室用瓷的挑選。它負責從民窯挑選貢品瓷,往往是“百里挑一”,甚至是“百里留一”。
元代主要產品有:白釉蒜頭瓶 White Glaze Vase with Garlic-shaped Head; 卵白釉印花云雀紋碗 Egg White Glaze Bowl Printed with Cloud and Sparrow Pattern;釉里紅罐 Underglazed Red Jar; 樞府高足杯 Shufu Stem Cup.
在明清時期,中國與歐洲人真正進行瓷器貿易始于16世紀。當時,歐洲人主要借助于遠洋航道的開辟與我國進行貿易往來,這打開了中國影響歐洲陶瓷發展的歷程的大門。處于16世紀的景德鎮作為中國制瓷中心正進入黃金時期,獲得了大量歐洲商人的青睞,并開始大量購買販運。到了17世紀,正是由于景德鎮瓷器在荷蘭人從西班牙商船搶來的拍賣會上大賣,掀起了“中國熱”,景德鎮瓷器廣受各國王公貴族的狂熱收藏。而在這種瓷器收藏熱色推動下,歐洲人開始對景德鎮青花瓷和釉上彩瓷進行大規模的仿制活動,從而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發展。另外,清代眾多的陶瓷文獻的出現也推動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傳播。清代督陶官唐英“盡革前朝之弊”,重視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非常重視官窯產品的質量以及陶瓷花色種類的多樣性[7]。其著作《陶冶圖說》對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進行全面的總結,是研究傳統制瓷工藝的重要文獻。
明清主要陶瓷產品有:永樂青花葫蘆扁瓶 Blue and White Gourds Shaped Flat Vase in the Yongle Reign;宣德青花蟋蟀罐 Blue and White Cricket Pot in the Xuande Reign;成化青花盆 Blue and White Pot in the Chenghua Reign; 嘉靖五彩瓶The Multicolored Decoration Vase in the Jiajing Reign; 康熙郎紅釉瓶 Red Glaze Bottle in Lang Kiln in the Kangxi Reign;青花外銷瓷盤 Blue-and-White Exported Porcelain Plate; 乾隆仿紅雕漆碗 Bowl of Imitating Red Carved Lacquerware in the Reign of Qianlong;
民國時期(公元1912年-1949年)社會動蕩、百業衰敗、經濟蕭條,這時,景德鎮的“瓷都”歷史地位的延續和傳統瓷業想要在此社會現實下得以生存和發展必須進行向現代制瓷工業的轉型[8]。一方面,保留前朝精品樣式古陶瓷的制作和生產;另一方面,通過創辦瓷業公司、開辦陶業學堂等方式進行變革和創新。景德鎮陶瓷工藝在“變”與“不變”中不斷改進制瓷、生產的工藝和方式,進而拓寬瓷業市場銷路。期間,安徽籍藝人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人將黃公望創造的中國畫淺絳彩畫法運用到陶瓷上,這率先將中國文人畫詩、書、畫、印于一體的審美藝術形式應用到傳統陶瓷繪畫之中,給景德鎮陶瓷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為彩瓷的發展開辟了新局面。
近代主要陶瓷作品:粉彩花蝶圖瓶 Famille Rose Vase with Picture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淺絳彩山水圖瓷 板 Light Crimson Porcelain Painted with Pictur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五彩人物圖觚 Polychrome Bottle with Picture of Figures; 窯彩濟公瓷雕 Glazed Porcelain Sculpture of a Monk; 紫金釉碗 Brown Glaze Bowl;青花花鳥圖觚 Blue and White Bottle with a Picture of Birds.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代陶瓷工藝技術的日益變革和大量國外陶瓷商品不斷涌入中國市場,久負盛名的景德鎮陶瓷在技術革新與外來瓷的雙重沖擊之下逐漸走向衰弱。此時,工業化大生產模式成為景德鎮陶瓷生產的主流,該生產模式要求主動總結和研究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同時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現代陶瓷科技理論與技術[9]。除此之外,在對外交往方面,景德鎮陶瓷文化也得到傳播和發展。景德鎮精品陶瓷常常成為國家領導人出訪和外國元首訪華的國禮瓷。如20世紀70年代初贈予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尼克松杯”、1980年鄧小平出訪時贈予泰國國王的瓷雕“六鶴同春”以及送給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瓷像托盤、送給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青花玲瓏咖啡具等等。
近幾十年來,在現代信息技術的依托之下,陶瓷文化對外發展從瓶頸期到繁榮期。“一帶一路”發展道路背景下,景德鎮陶瓷文化也緊跟時代的脈搏,加緊了陶瓷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外譯工作也逐漸增多,瓷博會的舉行,景德鎮雕塑瓷廠,各個文化產業的整修,越來越有名氣的旅游景點陶溪川創業園區,所有這些都為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外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5-2018年期間先后借助大眾媒體的傳播方式,以節目宣傳片的方式對外宣傳景德鎮陶瓷文化,其中眾所周知的有《瓷上功夫》、《瓷上世界》、《瓷路》和“陶溪川8分鐘”,還有其他以喜聞樂見的視頻音樂的形式對外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所有這些都為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景德鎮陶瓷文化譯介做出巨大的貢獻。
現代主要陶瓷產品:粉彩長征圖瓶Famille Rose Vase with Picture of the Long March; 加彩大寨人瓷雕Colored Porcelain Sculpture of Figures; 古彩江南山水圖瓶Ancient colors vase with picture; 青花梧桐餐具 Blue and White Tableware with Tree Pattern; 釉下彩梅花紋茶杯 Underglaze Colors Tea Cup with Plum Pattern.
不同歷史時期,陶瓷文化譯介都有其特征,古代階段的景德鎮陶瓷文化譯介主要靠的是對外貿易,外銷手段主要通過海陸運輸,陶瓷文獻和書籍的對外宣傳;近代主要靠陶瓷藝術作品的對外輸出和陶瓷產業的發展;現代,主要借助于各種外交活動和各種新媒體的推動,景德鎮陶瓷文化不斷發展與傳播。
景德鎮陶瓷文化走出國門與加強世界的對話和交流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陶瓷文化如何能夠引起外國人的共鳴進而為外國人所欣然接受還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進而在陶瓷文化對外傳播和交流過程中講好中國陶瓷故事、傳播陶瓷精神、弘揚陶瓷文化力量。
譯介方式 譯介特色 優缺點古代景陶文化(公元960-1911)航海外銷、文獻記錄、制瓷業外宣;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外銷推出景陶文化;優點: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貿易來往;缺點:傳播手段單一。近代景陶文化(1912-1949)瓷業改革創新、瓷業公司、陶瓷學堂;仿前朝樣式古陶瓷制品;改進制瓷生產工藝和生產方式;優點:陶瓷藝術作品多樣化,大量瓷業的興起推動了陶瓷文化的傳播;缺點: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現代景陶文化(1949-至今)民營瓷廠、外交活動、各種社會媒體;各種互聯網媒體的發展,景陶文化推出方式多樣化;優點:加強了景陶文化外宣力度,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缺點:外宣力度不夠,人才的培養不完善。
首先,發揚傳統節日,建立高度的陶瓷文化認同感。千百年來,景德鎮的陶瓷文化經久不衰,靠的是一代又一代陶瓷人的堅持,以及傳統民俗節日的傳承與發展。要想使陶瓷文化得以保留,以及更好的外譯,建立起人民高度的陶瓷文化認同感勢在必行。這就要(1)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景德鎮陶瓷文化慶典活動和民間神話傳,如燒“太平窯”的節日習俗、吃“知四肉”的飲食民俗、迎瓷業師祖“風火仙師”等。這些具有鮮明地域的習俗特色,是拉近文化認同感的寶貴財富。(2)開設系統的陶瓷文化課程、組織形式多樣的陶瓷文化活動,讓社會各界不同群體有機會、有資源、有途徑走進陶瓷文化、鑒賞陶瓷魅力、融入陶瓷傳承群體。(3)建立一系列的陶瓷文化宣傳基地。如免費開放陶瓷民俗博覽區,陶瓷博物館、科技館等,拉近陶瓷和群眾的距離。
其次,合理利用影視、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陶瓷文化。我們不應該局限于僅使用傳統傳播陶瓷文化的方式,應該與時俱進,借助目前擁有的網絡資源和途徑,通過互聯網來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幫助眾多在景德鎮的外國朋友們更好地了解景德鎮陶瓷文化。我們可以使用包括書刊、媒體、微博、微信、移動智能終端APP、短視頻等各種形式,通過視覺與聽覺等的多種感官參與,充分展現陶瓷文化的義、形、聲、神;另外,各類陶瓷文化紀錄片也作為譯介傳播途徑,如紀錄片《瓷路》、《手造中國》、《china瓷》,通過字幕雙語呈現的方式讓世界各國更好地了解景德鎮陶瓷文化。
再次,加強跨行業合作,培養陶瓷翻譯人才。跨行業是加強政、產、學、研等部門與行業之間的合作,具體包括陶瓷博物館、文物局、檔案館、圖書館、展覽館、高校、科研機構、產業組織以及政府主管部門等之間的互動[10]。著名的旅游景區景德鎮陶瓷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區、景德鎮雕塑瓷廠等,都為陶瓷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同時,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學院、江西陶瓷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也成為促進陶瓷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期間,翻譯同樣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譯者將與景德鎮陶瓷的相關信息翻譯成相應國家的語言,才能使更多對中國陶瓷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能夠用他們習慣的方式看得懂、聽得懂中國陶瓷故事。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和各大院校應該大大加強陶瓷翻譯人才的培養,使得翻譯人才成為眾多國際陶瓷博覽會、各類陶瓷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重要推動力量。
景德鎮陶瓷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應該與時俱進,將傳統方式與創新途徑相結合。譯介輸出是文化“走出去”的必經之路。景德鎮文化譯介在不同歷史時期各具特色,對于陶瓷文化作品、旅游文本外宣、當地經濟發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外宣必將吸引更多的陶瓷愛好者及陶瓷藝術人才來到國際瓷都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