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閬中市人民醫院 四川閬中 637400)
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疾病類型之一,主要由病毒感染引發所致,患兒主要表現為鼻塞、咳嗽、發熱、咽痛等癥狀,隨著病情的加劇可導致一系列不良結局,嚴重威脅患兒身體健康。目前多給予患兒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但長期用藥容易出現耐藥性,影響患兒康復效果[1]。為了探討更加高效的治療方案,本文就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改善及總療效展開了下述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小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9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2];②病程<3d;③患兒家屬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②入院前接受過抗病毒治療;③嚴重器質性功能障礙;④下呼吸道感染;⑤發熱持續時間>24h。采用紅藍雙色球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46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2 例;年齡1 ~8 歲,平均(4.21±1.08)歲。對照組男26 例,女20 例;年齡1.5 ~7 歲,平均(4.15±1.26)歲。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均衡性良好。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予以退熱、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止咳等基礎治療。在此前提下,對照組予以雙黃連口服液(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3510)4mg/(kg·次),沸水沖服,3 次/d。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予以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154),7 ~10 歲患兒4 ~6g/次;4 ~6 歲患兒3 ~4g/次;1 ~3 歲患兒2 ~3g/次,沸水沖服,3次/d。兩組患兒均治療4d。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和治療后4d 評價患兒的癥狀積分,包括發熱、咳嗽、咽痛、鼻塞、嘔吐、腹瀉,采用四級評分法評價(0 ~3 分),求取總分,癥狀積分越高提示越嚴重[3]。(2)療效評價:①顯效:經過48h 治療后患兒體征、癥狀消失,食欲、精神狀態良好;②有效:經過72h 治療后,患兒臨床體征、癥狀消失;③無效:經過72h 治療后患兒臨床體征、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①+②)/46×100%[4]。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輸至SPSS23.0,以X2檢驗定性資料(%、n),以t 檢驗定量資料(±s),P 小于0.05,提示有差異。
2.1 癥狀積分對比 觀察組癥狀積分改善效果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1 癥狀積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6 15.29±2.35 3.94±1.57 27.238 0.000對照組 46 15.16±2.58 6.13±1.36 20.999 0.000 t 0.253 7.151 P 0.401 0.000
2.2 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療效對比[n(%)]
臨床中引發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毒類型包括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當過度疲勞、受涼等因素刺激人體時,小兒呼吸道或全身防御能力下降,此時從外界入侵的病毒或是寄生于呼吸道的病毒會迅速繁殖,誘發上呼吸道感染,病情進展迅速。常規西藥治療患兒受藥物毒副作用因素影響,療效欠佳。張培培[5]對118 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研究后發現,在常規抗病毒治療基礎上采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患兒可明顯降低患兒癥狀積分,總有效率達到了94.42%,療效顯著。本文中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積分改善效果更加理想,療效更加卓越。分析后可知,中醫學領域中,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傷寒”“感冒”“傷風”范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于肺衛表肌,以衛表失宣為主,治療應以疏風清熱、辛涼解表為施救理念。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中含有連翹、薄荷、赤芍、炒梔子、淡豆豉、荊芥等有益成分,其中淡豆豉可宣泄郁熱、透解表邪;連翹可清熱瀉火;炒梔子可清三焦之火;薄荷、荊芥可有效解表;赤芍可化瘀止痛、涼血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導滯、疏風解表之功效。且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中含有的連翹提取物具有鎮痛、消炎的作用;淡豆豉內的異黃酮能夠抗炎,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梔子內的梔子苷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利尿、抗病毒,從而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予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能夠明顯減輕患兒發熱、鼻塞、咳嗽等不適癥,提高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