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山丹縣計劃生育服務站 甘肅省張掖市 734100)
女性在妊娠過程中,盆底肌會在激素作用下呈松弛狀態,該狀態有助于胎兒的順利娩出[1]。但是,隨著妊娠期的結束,產婦盆底肌力可能因分娩出現損傷,不僅會造成多種并發癥的出現,還會對產婦的產后性生活造成影響,不利于家庭生活的和諧[2]。為此,本文通過分組的方式對不同護理方案下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恢復情況差異進行了比較,現總結相關研究資料及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抽取2016年1 月-2020 年1 月間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144 例產婦進行研究,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此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可隨時退出研究。排除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及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研究對象后,根據分娩時間的將所有產婦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兩組,每組72 例。研究組中,年齡22-41 歲,平均年齡(28.47±5.32)歲;初產婦48 例、經產婦14 例。參照組中,年齡22-43 歲,平均年齡(28.63±5.29)歲;初產婦46 例、經產婦16 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和分娩經歷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軟件驗證差異發現無意義,P >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兩組產婦均行常規護理。首先,產婦入院后均由助產士進行分娩知識和盆底肌保護知識宣教,安撫產婦的負性情緒,提升產婦對于盆底肌保護的重視程度。其次,分娩時助產士應當全程予以指導,引導產婦合理的呼吸及用力方式,保障各產程的順利度過。最后,護理人員應當指導產婦注意產后休息,并禁止盆浴,幫助產婦進行身體清潔。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系統化康復護理。首先,護理人員應當主動與產婦進行溝通交流,在產婦入院后帶領其熟悉病房環境,并關注產婦的情緒變化,當產婦出現負面情緒時應當及時進行干預疏導,提升產婦依從性。其次,護理人員應當指導產婦進行產后合理飲食,產后6h 內食用流食,待肛門正常排氣后根據產婦口味在營養師的指導下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營養平衡及葷素代培。最后,護理人員應當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盆底康復訓練計劃的制定,對于盆底肌力等級較低的產婦應用進行針對性的提肛訓練(1 次/d、30min/次)和電刺激治療,加快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恢復速度,提升恢復效果。
1.3 評定標準 兩組產婦出院時均進行盆底肌力等級(1-5 級)評估,等級越高表示盆底功能越好,比較盆底肌力≥3級者比例差異。
記錄并比較兩組產婦住院期間盆腔脫垂和尿失禁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產婦出院后均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跟蹤調查,應用自制的性生活滿意度調查表評析兩組產婦的性生活滿意度,該量表滿分100 分,分為滿意(81-100 分)、一般(61-80 分)和不滿意(1-60 分)三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等級、并發癥發生率和性生活滿意度差異進行驗證比較,軟件版本為SPSS 20.0,兩組患者的盆底肌力≥3 級者占比、并發癥發生率和性生活滿意度等計數指標差異采用X2進行檢驗,組間平均年齡等計量指標則采用t 進行檢驗,檢驗后對統計量及相對應的P 值進行計算,若P 值小于0.05 則表示組間差異有意義。
研究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3 級者占比要高于參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比較
研究組產婦住院期間出現3 例尿失禁,并發癥發生率為4.17%;參照組住院期間出現12 例尿失禁、2 例盆腔脫垂,并發癥發生率為19.44%,利用統計學軟件驗證組間差異發現存在意義,X2=6.6698、P=0.0098。
利用統計學軟件驗證兩組產婦產后性生活滿意度差異發現,研究組產婦產后性生活滿意度要高于參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性生活滿意度比較
產婦常因分娩時對盆底肌的損傷,造成產后出現盆底肌功能障礙。該癥狀不僅有可能導致尿失禁等并發癥的出現,還會對產婦產后的性生活質量造成影響,不利于夫妻生活的和諧[3]。為此,我院探究了不同護理措施對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希望通過優質的護理措施能夠幫助產婦快速恢復產后盆底功能。
在本研究中,應用系統化康復護理的研究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3 級者占比和性生活滿意度均高于行常規護理的參照組(P <0.05),且研究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參照組(P <0.05)。系統化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相較于常規護理,系統化康復護理能夠予以產婦全面的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其中產前心理干預能夠提升產婦依從性,有助于分娩時心理應激反應的降低;而產后飲食干預則能夠為產婦提供充足的營養需要,且優質的飲食干預還能夠加快產婦的身體恢復速度;依據產婦產后產后盆底肌力等級指定的康復訓練方法,還有助于產婦盆底肌力等級的提升,對于產婦產后性生活滿意度的提升有著促進作用,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