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霞
(邯鄲市眼科醫院 邯鄲市第三醫院 河北邯鄲 056001)
眼科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常采用手術治療,術中需實施局部麻醉,然而,由于人們存在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降低治療依從性,影響術后恢復。有研究指出[1],眼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有助于緩解負性情緒,對疾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將以92 例患者為對象,探究持續質量改進在眼科護理技術管理中的應用,詳細如下。
以92 例眼科患者為對象,開始時間是2018 年1 月,結束時間是2019 年1 月,其中46 例患者是常規組,46 例患者時干預組。常規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25 例;年齡為35-61 歲,平均年齡為(49.76±5.54)歲。在干預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23 例;年齡范圍是36-63 歲,年齡平均值是(49.39±5.58)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常規組 采用常規護理:指導患者的用藥,并關注患者的體征變化,監測生命體征各項指標。
1.2.2 干預組 給予干預組持續質量改進:以三查八對為護理流程,確保患者與藥物匹配準確,核查病歷與醫囑,確保護理效果;護理中的安全評定手冊需完善與落實,要求護理人員以規定標準對患者進行臨床評估,熟練掌握實際情況,其中包括心理狀態、藥物過敏等;由于眼科護理操作具有較大風險,且實施操作患者可視,因此患者往往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講述疾病有關知識,疏導不良心理,同時給予鼓勵與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同時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流程實施,確保護理安全;加強護理人員的學習,開展培訓,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學習,鞏固其專業知識,并學習新知識,提高護理水平,并進行考核,對于不合格者需重點教學,待合格后上崗。對于老年人與兒童,需由家屬陪伴,加強心理護理,同時通過播放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并積極與其交流,增加互動,使其更好配合治療。
運用HAMA 量表、HAMD 量表評估患者的焦躁、抑郁情緒,分數越高表示越焦慮、越抑郁。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其中0-70 分為不滿意,70-90 分為比較滿意,90-100 分為滿意。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比分析,計數資料表示方法為%,采用T 檢驗;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采用T 檢驗,差異比較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本組實驗涉及到的數據信息統一采用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 檢驗,用均值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表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性水平均為:P <0.05。
對于護理前HAMA 評分、HAMD 評分,干預組與常規組比較,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對于護理后HAMA 評分、HAMD 評分,干預組更優,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如表1。
表1: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1: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n HAMA HAMD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組 46 14.89±3.12 9.46±1.38 13.84±2.97 9.18±1.47干預組 46 14.67±3.18 6.79±1.18 13.18±2.57 6.27±1.38 T 值 / 0.7834 4.7345 0.9567 5.9567 Ρ 值 / 0.2937 0.0000 0.2384 0.0000
對于護理滿意度,干預組明顯更高,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如表2。

表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n%)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猛,電子設備應用廣泛,眼部疾病患者數量也逐漸升高,最常見的如近視,為了有效糾正近視,人們往往選擇手術治療,這就使得眼科手術應用率增加,其有效治療則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然而,眼科手術在操作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患者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等[2],增加術后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影響治療效果。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加重視生活質量,這就要求了護理質量不斷提高。而持續質量改進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患者年齡、學歷等一般資料,以及病情特點,分別從心理護理、并發癥護理等多方面進行,提高護理質量[3],使方案更具有針對性,滿足了臨床需求。本次研究中,對46 例患者實施持續質量改進,結果顯示,對于護理后HAMA 評分、HAMD 評分,研究組明顯高于參照組,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證實了持續質量改進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對疾病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形成了統計學意義。與周媛婷學者[4]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眼科患者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有效緩解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