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姜佳麗
(廊坊市香河縣中醫醫院 河北廊坊 065400)
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由醫生和護士管理,當患者返回家中時,由于缺乏持續護理,而再次住院治療,形成惡性循環。據報道[1],在6 個月內重新入院控制血糖的2 型糖尿病患者比例為31.4%,因此十分有必要對其開展更具科學性的護理干預。本科研究旨在分析延續性護理對2 型糖尿病患者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報道如下。
納入本院收治的8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數據對比研究,患者入組時間介于2018 年09 月-2019 年10 月,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組。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2:18;平均年齡為(55.16±6.07)歲;平均病程為(6.59±3.21)年。實驗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4:16;平均年齡為(55.29±5.86)歲;平均病 程 為(6.27±3.54)年。兩組上述一般資料的對比結果展現出了十分良好的均衡性(P >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以常規方式開展護理工作,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從以下方面開展延續性護理干預:
(1)健康教育。延續性健康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種,如健康課程、強化課程、微信平臺溝通、發放健康科學手冊等,通過這些宣傳方式讓患者樹立正確的糖尿病觀念,糾正不良習慣,并鼓勵糖尿病患者互相交談,并交流他們的控糖經驗;
(2)生活護理。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密切溝通,糾正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讓患者參與各種運動和休閑活動,以促使患者身體健康程度得到進一步改善,并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3)用藥護理。醫護人員必須告知患者在哪個時間段該服藥,服用多少劑量,這樣才能保證藥物的療效,在制定藥物計劃后,患者第一次服用藥物時必須有醫護人員的指導,同時加強和患者的溝通,告知其應對低血糖的正確處理方法。另一方面,保證醫囑的規范性,能夠對患者心理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同時控制疾病的進程;
(4)運動護理。制定科學系統的監督和培訓計劃,囑咐患者開展有規律的體育活動,多進行打太極、慢跑等有氧運動,在運動出汗較多時注意適當補水,防止電解質不平衡,囑其保持運動量適中,且時間保持在30min/d 為宜。
以SF-36 生活質量量表[2]為依據評估其生活質量改善程度,共計100 分,分數越高即為生活質量改善程度越高。
以SPSS22.0 軟件為基準對其中數據做出分析整理,通過(±s)呈現生活質量評分并開展t 檢驗,P <0.05 說明研究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物質生活、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較之對照組明顯更高(P <0.05)。詳見表1。
表 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 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物質生活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實驗組 40 62.34±4.27 63.19±2.98 61.68±4.72參照組 40 54.05±3.12 52.13±4.26 52.78±4.85 t 9.914 13.455 8.317 P 0.000 0.000 0.000
延續性護理是一個動態的護理過程,突出強調所提供服務的協調和連續性,并將護理服務擴展到社區和家庭,通過對2 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全面性、多樣化的延續性護理能夠促使其建立更加正確的健康觀念,保持合理用藥和持續性的體育鍛煉,從而養成科學的生活作息習慣,最大限度的弱化疾病對健康的威脅,使其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相關研究表明[3],延續性護理可以在30 天內降低患者30%的再入院率,降低患者180 天內17%的再住院率,這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還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物質生活、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較之對照組明顯更高(P <0.05),提示對2 型糖尿病患者開展延續性護理干預,可促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將延續性護理應用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中,可收獲令人頗為滿意的護理成效,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