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300)
產后出血屬于分娩后常見并發癥,約有80%的出血發生在產后2h[1],在24h 后也可能存在產褥期的子宮大出血。產后出血需要及時進行救治,若處理不及時極有可能導致產婦死亡。因此,臨床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產后出血進行預防極為重要。
納入64 例2018 年9 月~2019 年10 月的產婦為實驗對象,依據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法分為綜合組和常規組。綜合組32 例,初產婦18 例,經產婦14 例;年齡23~34 歲,平均(24.57±2.34)歲;常規組32 例,初產婦16 例,經產婦16 例;年齡24~35 歲,平均(24.61±2.44)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P>0.05。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綜合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①細節護理:護士應與產婦積極溝通,幫助其盡快適應醫院,熟悉環境及其護理流程等,仔細對產婦的出血因素給予監測記錄,囑咐產婦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積極的心態等;
②心理護理:護士應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態,對其不良情緒加以安撫和疏導,幫助其正確地調節心態,以消除產婦的不良情緒,提高分娩率;
③宣教護理:護士可借助分發健康手冊、主題講座等方式向產婦普及生產方面的知識,并使其掌握鎮痛方法,提高產婦分娩自信心;
④產后護理干預:護士在產婦產后2h 嚴密對其身體狀態進行監測,并做好應對措施,另外做好預防產后出血的措施,并做好相關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工作。
比較兩組產后2h、24h 出血量和第三產程時間,并比較其并發癥發生率。
SPSS22.0 分析數據,P <0.05 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合組的產后2h 出血量158.25±24.85(ml),產后24h 出血 量176.62±33.85(ml),第 三 產 程 時 間4.49±1.75(min);常規組的產后2h 出血量192.55±31.48(ml),產后24h 出血量214.53±38.24(ml),第三產程時間8.03±2.93(min)。

表2 兩組產婦并發癥比較(n/%)
產后出血常常與產婦的宮縮乏力有關,由于在生產前,產婦過于緊張與恐懼,在生產時其又存在疲勞感、全身體力衰竭、難產等現象[2],故有效提高宮縮乏力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原因。常規護理干預效果不佳,不能減少產后出血量。基于此,探究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降低產后出血風險率。
綜合護理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方法,其具有全面性及其針對性,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綜合性護理可通過細節護理[3]、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及產后護理等措施,對產婦進行全方位的護理服務,使其減少不良情緒,了解分娩知識,從而建立起分娩的自信心。產后動態監測等可及時發現產婦異常,做好產后出血預防。本研究顯示,綜合干預組的產后出血量和并發癥較少,第三產程時間明較短,提示綜合護理對產后出血預防價值較高,可最大程度上確保母嬰安全。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對產后出血具有理想的預防效果,可顯著縮短第三產程時間、降低產后2h、24h 出血量,有效減少并發癥,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