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 雯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300)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是老年人最易患的疾病之一,這一類疾病通常具有發病急、變化快、危險大等特點;在當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日益提高,由于疾病本身特點以及治療、護理不到位等原因,心內科易出現護理不良事件且患者滿意度較低,不利于患者恢復健康。[1]為此,本院將引入持續護理質量改進計劃,將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為其制定護理方案,并運用先進技術為其提供最為優質和人性化的護理服務,以不斷改進不足之處的方式持續提高心內科的護理質量,也能提升患者滿意度,現報告如下。
本次實驗選取的實驗對象為2018 年6 月~2019 年8 月期間我院心內科接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將其隨機分入a、b 兩個小組;a 組患者平均年齡為(60.12±16.8)歲,b 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9.87±15.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所患疾病(冠心病、高血壓、心梗等)上無顯著差異,同時本次實驗的所有內容是在已告知參與人員并取得其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的。
對a 組實行常規護理模式。對b 組將實施持續護理質量改進模式,首先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管理,請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進行宣講,并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先進知識,提升其自身水平;管理人員需科學排班,保證醫護人員的休息時間,讓其能夠精力充沛地上班。其次,在患者入院施需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并根據其自身情況為其制定合適的護理方案,護理過程中時刻關注患者情況,若發現存在風險需及時匯報并進行風險排除;[2]所有的治療和護理需認真對待,盡可能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最后,因心內科多為中老年患者,其健康知識儲備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醫護人員需特別關注這部分患者,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努力他們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養成良好的醫患關系。
本次實驗主要記錄三組數據,為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醫護人員對護理質量的評分以及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其中護理質量評分和滿意度評分都是由相關人員對護理項目進行質量評價打分或滿意度評價打分,分數越高代表該項目越優秀,最高分為5 分,最后取各項目平均分。
本次實驗所有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 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記錄,計數資料用%的形式記錄。P<0.05 說明該組數據有統計學價值。
本次實驗顯示,a 組出現11 起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75%,b 組僅出現3 起,發生率為5.66%;a 組護理質量評分為3.21,b 組為4.30;a 組患者滿意度為3.04,b 組為4.44;以上三項數據具有統計學價值。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情況對比
持續護理質量改進要求護理人員更多關注患者自身情況和護理過程中的細節,有利于患者能享受更符合自身病情的治療和護理,該模式還要求醫護人員持續關注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并加以預防,有利于減少護理過程中的不良事件,提高患者滿意度,有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3]同時,因該模式對護理人員要求較高,也督促了護理人員提升自身素質。
綜上分析,持續護理質量改進模式可以減少心內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有較優秀的臨床應用效果,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