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軍
(渭源縣人民醫院 甘肅渭源 748200)
血管瘤、肝癌、肝膽囊腫等疾病是常見的肝臟占位性病變的幾種癥狀。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以及確診,目前還需要依靠醫學影像技術。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MRI 以及螺旋CT都是常見的肝臟占位性病變檢查手段,本文通過對在我院進行肝臟占位病變檢查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影像檢查手段,分析兩種不同的影像檢查對于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的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做如下分析與總結。
選取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來本院進行肝臟占位性病變就診的,114 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按患者來院就診的時間順序,隨機的分為兩組,每組人數平均各為57 例。其中對比組:男性患者30 人,女性患者27 人,年齡25~65 歲,平均年齡(16.24±55.32)。研究組患者:男性患者40 人,女性患者17 人,年齡26~68 歲,平均年齡(16.87±59.32)。上述患者在來院就診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腹部疼動感或者異樣感。本次研究已經過114 名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字。114 例患者的病癥以及體質差異,差別無統計學價值。
對比組患者:CT 影像檢查采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64排螺旋 CT 機。對于重癥患者進行常規掃描以及增強掃描。具體操作為告知患者采取仰臥位,將身上影響檢測的物品取下。對患者的肝區部位進行全面的掃描。掃描完全結束后,將掃描的數據傳送至影響中心,形成醫學影像。
研究組患者:入院后采取MRI 進行影像檢查,具體的方法為:采用美國Neusoft NSM-P035 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查,檢查部位與CT 檢查相同。以手術穿刺的病理結果作為驗證的金標準。
以114 例患者的檢查結果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作為研究的依據。
114 例患者的檢查結果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t 做檢驗,(%)作為計數資料,以X2檢驗,數據分析用SPSS 20.0 統計完成;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兩組患者檢查影像的準確率、特異度、靈敏度來看,MRI檢查的綜合情況要優于螺旋CT 檢查的情況,詳情見表1。

表1?螺旋CT 及MRI 檢查對于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對比
對比組患者中,其中惡性肝癌的誤診人數為2 人,肝部毛細血管瘤的誤診人數為4 人。研究組患者無誤診病例。從誤診的情況來看,MRI 影像檢查的結果要優于螺旋CT 檢查的結果。
肝臟占位性病變,是比較常見的外科疾病。肝臟占位性病變,不僅僅是包括肝癌等惡性腫瘤的病變[1-2]。主要的肝臟占位性病變還包括,血管瘤,肝臟局灶性增生結節等。
不同肝臟占位性病變的醫治,其治療方式也是不同的,對于良性腫瘤一般采取手術切除等方式,而對于惡性腫瘤,往往采取手術切除以及化療等方式。但是對于不同的肝臟占位性病變確診,目前主要還是依靠醫學影像技術[3-4]。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不斷發展,目前,對于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檢查主要有螺旋CT 增強檢測以及MRI 檢查。MRI 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磁共振成像,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磁共振成像檢測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醫學影像。雖然目前螺旋CT 增強檢測技術已經成熟,但是對于一些細小的病變,特別是病變初期,CT 檢查成像仍然存在一些盲區[5-6]。例如,對于肝臟占位性病變中的肝毛細血管瘤,由于病變的部位細小,螺旋CT 檢測往往無法有清晰的影像,因此容易造成誤診,延誤患者的治療,造成醫患矛盾[7]。因此,如何有效的對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成為醫學界重要的課題。本院通過在我院進行就診的114 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的癥狀,采取不同的醫學影像檢查方式,以穿刺和手術病理作為檢驗驗證基金標準。通過對兩組患者影像檢驗,發現對于一般性的肝臟占位性病變例如惡性腫瘤、良性腫瘤等檢查結果均無差異。但是對于肝臟的占位性細微病變如,肝臟毛細血管瘤等,螺旋CT 的檢測準確率不如MRI 檢測結果。
綜上所述,對于肝臟占位性病變,MRI 影像檢查的綜合檢查結果要優于螺旋CT 增強檢查結果。對于一般性的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建議直接采取MRI 進行檢查,這樣有利于患者的盡早確診,避免由于癥狀不明顯而引起的誤診。因此,值得廣泛推廣應用于肝臟占位性一般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