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吳明
(昆明市延安醫院 650200)
肩關節鏡手術是治療肩袖損傷的常用手段,該術式的手術范圍相對廣泛,故而患者術后通常伴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1]。本次研究將著重討論對肩關節手術患者應用B 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進行麻醉處理對其術后鎮痛及對肩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6 月于我院接受診治處理的肩關節鏡手術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參照組45 例,其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齡均數為(49.23±2.23)歲;觀察組45 例,其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均數為(40.76±2.76)歲。
參照組采取經靜脈通路鎮痛,將250ml 0.2%羅哌卡因置入自控注藥泵,隨后將其與靜脈留置針連接,泵入流量為5ml/h,給藥流量為5ml/次,鎖定時間為20min。觀察組予以B 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首先應用超聲儀線陣探頭對患者患側頸部進行探查,明確臂叢神經的位置,對C7 橫突進行定位,并向上方滑動對C6、C5 橫突進行定位。隨后在臂叢下方位置置入神經阻滯穿刺針,并對進針位置進行適當調整,連通神經刺激儀。將導管深度調整為3cm,注射20ml 0.4%羅哌卡因,導管外側與自控注藥泵連接,自控注藥泵內裝有250ml 0.2%羅哌卡因,泵入流量為5ml/h,給藥流量為5ml/次,鎖定時間為20min。
觀察、對比兩組術前一天、術后6 小時及術后12 小時的疼痛評分。患者的疼痛程度需借助視覺模擬評分進行評估。
觀察、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肩關節功能的評價標準為Constant-Murley 評分[2]。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與評分呈正相關關系。
統計分析軟件選用 SPSS 20.0,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結果數據的表現形式為±s;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結果數據的表現形式為率。P<0.05 認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術前一天、術后6 小時及術后12 小時的疼痛評分分別為(6.21±0.63)(2.98±2.92)(1.58±0.21),觀察組術前一天、術后6 小時及術后12 小時的疼痛評分分別為(6.18±0.52)(1.89±1.03)(0.56±0.20)。術前一天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大(P <0.05)。
術前一天,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組間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提升,且觀察組患者的提升幅度更大(P <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肩關節鏡手術是肩關節損傷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極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損傷患者的血管及神經,導致軟組織出現淤血或血腫癥狀,術后恢復時間相對較長,不利于患者獲得良好預后。由于肩關節的解剖位置相對特殊,穿刺操作極易引發氣胸、神經麻痹等并發癥。經靜脈通路鎮痛操作簡便,具有良好的術后鎮痛效果,但極易引發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此外,在靜脈通路鎮痛中,患者將依據自身的疼痛情況進行自控給藥,這會導致機體的促傷害機制被激活,機體的疼痛敏感度增高,影響術后鎮痛效果。B 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具有操作便捷、定位精準、無創、動態觀察等特征,能夠對進針情況及鎮痛藥物的擴散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同時能夠清晰地呈現患者肩關節神經斷層的結構,進而增強術后鎮痛效果。在B 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中,鎮痛藥物基本包繞于目標神經周圍,確保神經束能夠為藥液均勻浸潤,從而達到增強術后鎮痛效果的目的。本次研究發現,術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大;術后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提升,且觀察組患者的提升幅度更大。對肩關節手術患者應用B 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進行麻醉處理,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縮短在院治療時長,加快機體的康復進程,進而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對肩關節手術患者應用B 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進行麻醉處理,可有效增強患者的術后鎮痛效果,加快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