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15000)
直腸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該病的發病率非常高,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影像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直腸癌的診出率不斷提高,直腸癌的治療效果不斷增強,直腸癌患者的死亡率逐步下降[1]。臨床深入研究后發現,在直腸癌早期及時確診疾病,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2]。影像學技術近年來在直腸癌的診斷中廣泛應用。本研究主要對比兩種影像學方法診斷直腸癌術前T 分期的效果,報告如下。
2019 年1 月-2019 年11 月,本院一共收治63 例經病理學確診的直腸癌患者,63 例中男有34 例,女有29 例;患者的年齡在41-79 歲,平均(60.09±5.23)歲;患者的患病時間在2-12 月,平均(7.03.1)月;術后病理學結果顯示,63 例直腸癌患者中,T1期患者、T2 期患者、T3 期患者、T4 期患者分別有21 例、19 例、14 例、9 例。
指導患者在檢查前兩天開始進食流食,避免體內積存過多糞便,影響圖像的質量。在檢查前一天,指導患者服用番瀉葉顆粒清潔腸道,檢查前6h,給予生理鹽水灌腸清潔,保證患者腸道的清潔程度。在檢查前1h,給予10mg 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肌肉注射,并指導患者在檢查前1h,飲用1000ml 清水,充分充盈膀胱。
螺旋CT 掃描:指導患者左側臥位,經肛門注入空氣500ml-1000ml,在患者直腸充氣后,指導患者仰臥。進行腹部、盆腔平掃,掃描參數設置如下,層厚設置為5mm,重建間隔設置為2.0mm,矩陣設置為512×512,管電壓設置為120kV,管電流設置為200mA。在平掃結束后,給予1.5ml/kg 碘海醇經肘靜脈注射,注射速率是3ml/s,靜脈其需延遲80s,動脈期需延遲30s,平衡期需延遲240s。
MRI 掃描:指導患者保持平穩、有序的呼吸,盡可能減少機體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利用八通道相控陣線圈完成掃描,掃描范圍應囊括整個盆腔,分別進行冠狀面、矢狀面、橫斷面掃描。掃描序列如下:T1WI 序列(TR 設置為400ms,TE 設置為8ms)、T2WI 序列(TR 設置為3500ms,TE 設置為137ms)、DWI 序列(TR設置為4000ms,TE 設置為97ms)。這些序列的層厚(4,mm)、層間距(1mm)、矩陣(320×288)、FOV(200×200)參數一致。平掃結束后,給予0.1ml/kg 推注,實施矢狀位、冠狀位、橫斷面增強掃描,總掃描時間需控制在30min-40min。
兩種影像學方法的直腸癌檢出率與術前T 分期(T1 期患者、T2 期患者、T3 期患者、T4 期患者)檢出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MRI 的總診出率顯著大于CT(P <0.05)。MRI 的術前T分期診出率顯著大于CT(P <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種影像學方法的直腸癌檢出率與 術前T 分期檢出率(n/%)
直腸癌是一種通過外科手術、化療治療的惡性腫瘤。但隨著臨床對直腸癌的深入了解,臨床發現術前明確患者的病理分期,可有效提升手術成功率,可有效延長患者的術后生存時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各種影像學技術用于診斷疾病,均有一定特點,但不同的診斷方法具有不同的診出率,術前分期檢出率也存在明顯區別。有研究指出,相較于其他影像學方案,MRI 技術是一種應用價值顯著的影像學手段。 MRI 技術的軟組織分辨率非常高。可多角度、多方位、多參數成像,可獲取更為完整、詳細的影像圖像[3]。再者,MRI技術是一種無創性檢測方法,可作為臨床診斷直腸癌、辨別直腸癌術前病理分期的首選方案。本研究對比分析直腸癌患者采用MRI技術、螺旋CT技術診斷的效果,結果顯示,MRI 技術的總診出率96.8%大于CT 的84.1%;再者,MRI 技術的術前T 分期(T1 期患者、T2 期患者、T3 期患者、T4期患者)檢出率明顯大于CT。
由上可知,直腸癌患者術前分期采用MRI 技術,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