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惠
(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1504)
伴隨人口老齡化后社區人口結構改變,臨床高血壓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與人口老齡化有著密切聯系,同時也與飲食作息等方面有著一定關聯,由于此類疾病需要進行長期全方位的干預,才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控制效果,因此需要積極采取對應的措施,有效進行一定處理[1]。在傳統干預模式中,主要干預工作放在了用藥指導,干預缺乏全面性,現階段則需要從患者精神心理與生理、日常生活與飲食等多方面入手,有效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社區全科醫生綜合干預措施的具體應用具備著一定優勢,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更能針對性進行病情管理,有利于疾病控制[2]。本次研究主要圍繞社區全科醫生綜合干預在慢性高血壓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70 例慢性高血壓患者都是本社區的常住居民,居住時間≥1年,隨機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5)。觀察組中年齡49-72 歲,平均(58.2±3.7)歲,病程2-18 年,平均(11.25±3.12)年。而在對照組,年齡49-73 歲,平均(58.4±3.1)歲,病程2-18.5 年,平均(11.31±3.42)年。患者經過上級醫院明確診斷,能夠配合與接受相關干預,也不存在嚴重并發癥或精神疾患,彼此之間滿足可比性要求(P >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用藥指導等干預,患者來院就診根據臨床指標情況對藥物進行調整,指導患者正確服藥。觀察組開展社區全科醫生綜合干預,首先建立健康檔案,檔案中詳細記錄患者的用藥情況及臨床相關基本信息,圍繞既往病史、現病史、用藥情況加以完善,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和家屬聯系信息。其次積極開展相應的健康教育,定期組織相關健康講座,講解臨床治療過程中避免高鹽高脂飲食的關鍵性以及藥物的作用機理、疾病的病理機制,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血壓測量,對血壓情況進行實時記錄。對患者飲食與運動方面,加以有效的干預,輔助患者制定多樣化食譜,采取低鹽低脂和適量蛋白與熱量飲食,可以采取一定的運動,根據年齡與身體素質選取運動方式,如慢跑、散步、游泳、太極拳等,每次運動20min 到30min,每周2-4 次,循序漸進的開展,逐步加大運動量,以自感疲憊休息之后次日恢復為宜[3]。最后積極開展心理干預,加強心理健康保健,尤其在血壓出現波動的時候患者容易出現焦慮,老年群體容易出現一定的黃昏心理,鼓勵患者訴說自身的擔憂,加以有效的干預和管理,避免情緒加重血壓的變化和控制的難度,做好不良情緒的關懷與指導。
對臨床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指標情況進行觀察,具體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從而分析臨床治療效果。
所有數據利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表示,采用t 和X2檢驗,當P <0.05 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開展干預之前兩組患者指標均明顯高于正常值,但彼此之間沒有顯著不同(P >0.05),開展干預之后,患者血壓情況都得到明顯改善,而且觀察組情況更好(P <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壓指標情況對比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壓指標情況對比
慢性高血壓在臨床十分常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指標,易造成靶器官損害,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后果[4]。既往開展相應干預之后效果相對較為有限,主要是干預缺乏全面性,全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力度與深度不足。而采取社區全科綜合干預之后,效果相對較為理想,成效相對較佳,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控制臨床指標來說也存在積極價值和意義。綜合來看,該方法明顯比傳統單一健康宣教和用藥指導成效更好,作用更加明確。
如上所述,臨床社區全科醫生綜合干預對于慢性高血壓疾病患者來說效果更好,有助于改善指標控制情況,可在社區大力倡導實行,減輕慢性高血壓患者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