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社區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場所,是老年人實現社會角色轉化、社會關系調適、自我價值重建、身心健康維護的重要社會生態環境。本文從生態位視域審視分析了當前社區老年教育促進老年人再社會化的生態位狀況,針對當前社區老年教育存在的問題,就構建基于生態位的社區老年教育模式作了構想。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為應對社會老齡化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制定了《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強調通過老年教育促進老年人“再社會化”,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社區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場所,是老年人實現社會角色轉化、社會關系調適、自我價值重建、身心健康維護的重要社會生態環境。因此,通過社區老年教育,幫助老年人提升“再社會化”的認識和能力,促進老年人自我成長,充分享受獲得感和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家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態觀,主張運用諸多生態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所形成的一種教育理論,強調教育的持久性、連續性以及可再生性發展,是一種系統的、整體的、聯系的、和諧的教育。生態位是指基于物種的種類屬性在其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與所處的環境相互作用所確定的此類物種在不同生態系統中所處的地位、功能和環境的特征化,同一地區的不同物種可以占據環境中的不同生態位。
基于生態位理論視域,社區老年教育是以社區為基地,整合社區內外系統資源,對社區老年人開展旨在滿足其教育需求,增強其生存發展能力,推進其社會參與和全面發展,并最終實現與家庭、社區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教育服務活動。老年人作為社會特定的群體,因其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生態位。社區老年教育必須順應當地老年人的生態位,要針對老年人“再社會化”的心理需求,選擇適宜的時間空間、適宜的教育內容、適宜的教育方式、適宜的管理機制,創造性地開展社區老年教育。
老年人的生態位表現為老年人在所處的生態系統中占據的時間空間位置和資源,及其與其他年齡段人群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下面以廣東江門市為例,分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時代性與區域性兩個維度審視新時代老年人的生態位。
政治生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老年人經歷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同階段,見證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體會到國家形勢政策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自發形成了關心時事、想更多了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學習需求,尤其是離退休干部,退休后有著較強的政治學習動機。為滿足老年人的政治學習需求,幫助老年人深入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客觀要求社區老年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政治教育。
經濟水平。江門市是珠三角西岸的中心城市之一。據統計,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90.25億元,比上年增長8.1%;人均可支配收入26851元,比上年增長9.9%;人均消費支出19302元,同比增長11.7%。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3元,比上年增長8.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656元,同比增長9.3%。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軌”,符合退休條件的可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由此可見,江門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養老保障機制能為發展社區老年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環境。江門五邑人杰地靈,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僑鄉文化。這片沃土上不僅誕生了明代大儒陳白沙、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近代國學大師陳垣、中國航空之父馮如、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文學家陳洵、翻譯家教育家梁宗岱等一大批名人,也誕生了如新會葵藝、白沙茅龍筆、蔡李佛拳等地方文化成果;蓬江區荷塘、潮蓮的“紗龍”、臺山斗山浮石的“飄色”、開平水口泮村的“燈會”等,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這些地方特色文化,不僅能為社區老年教育提供學習研究的內容,同時賦予老年人傳承與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社區環境。江門市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完善,近年來被國家列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前景廣闊。江門五邑城鄉社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而且存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差異。基于這些客觀條件,老年教育必須以社區為中心,根據本社區的實際情況開展老年教育,同時充分利用交通便利,與其他社區及周邊城市建立聯系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提升社區老年教育質量。
家庭環境。老年人的家庭環境主要由居家環境、家庭結構、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構成。老年人絕大部分擁有屬于自己產權的住房,但這些住房往往比較陳舊。在家庭結構方面,子女成年結婚后多數選擇購買新房,與父母分居,很多老年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巢老人。老年人經過幾十年的家庭磨合,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相對穩定。家庭環境是影響老年人是否主動參與社區老年教育重要因素之一,開展社區老年教育,必須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家庭環境。
人際環境。老年人人際關系中最親密的是親屬,朋友關系依次為同事、鄰居、同學(戰友)。隨著退休后社會角色的變化,老年人與舊同事的交往日漸減少,鄰居也因未必志趣相投而甚少共同活動,部分老年人通過參與社區文體活動結識一些新朋友。但總體來說,老年人社交關系較少,與子女也存在一定的代際隔閡,客觀要求開展社區老年教育為老年人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個體環境。老年人的個體環境主要由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個性特征、社會適應等方面構成。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總體提高,老年人用于文化娛樂消費的比例增多;老年人健康指數大都下降;老年人的個性特征差異性較大,部分老年人相比退休前個性變化較大;老年人的社會適應性處于弱勢,很多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不會網上購物、不會網上辦理預約看病或繳費業務等。由此可見,老年人的個體環境消極因素較多,迫切需要社區老年教育進行外部干預。
江門市老年教育起步較早,市縣以上老干部大學發展較好,但由于各種原因社區老年教育發展滯后。
江門市對于如何加強社區老年教育,目前還沒有相關具體政策指引,社區老年教育經費沒有列入教育專項資金并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在場地和設施方面,很多社區沒有專門的老年教育活動場所,有的社區雖然設置了一個老年活動中心,但場所空間較小,設備比較落后陳舊。由于經費緊缺,很多社區連最常用的教學設施設備都沒有配備。
當前常見的社區老年教育形式是:組織退休黨員政治學習、組織文體活動等。內容以老年保健知識或文化娛樂為主,適合本社區老年人特點和需求的特色專業和課程較少。社區老年教育往往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上,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少。教育形式單一,未能將各老年社團有效組織起來,引導其健康發展。
江門市各級政府、社區居委會、地方高校、老干部大學、社區老年學校等單位沒有建立聯動機制,缺乏系統管理。社區老年教育通常由社區居委會管理,與市縣老干部大學在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上沒有上下級關系。師資方面,從事社區老年教育的教師主要是退休教師、志愿者,沒有專職教師,通常以臨聘合同管理,流動性較大。這種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管理體制嚴重制約社區老年教育的發展。
《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當前老年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優先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針對當前社區老年教育面臨的困境,需從生態位視域探究新時期社區老年教育模式。
針對我國老年教育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老年教育的管理可以建立行政管理與業務管理“雙線管理”和地方政府-老年教育協會—老年大學-社區老年教育-老年人“五位一體”的社會生態系統管理體系。
社區老年教育課程體系設置要尊重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學習能力和社區的實際,真正體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總體設置為五大模塊:1.時事政治類。如時事論壇、法制生活等。2.健康養生類。如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疾病防治、營養健康、健美體育等。3.歷史文化類。如傳統文化、藝術鑒賞、音樂舞蹈、工藝美術等。4.社會服務類。如家庭教育、生態教育、家政服務、心理咨詢等。5.信息技術類。如電子商務、網絡技術、新媒體應用等。
社區老年教育的活動形式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充分發揮老年人的自主性,按照社區老年人的生態位和個體需求,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社區老年人再社會化的各項活動。
在政府高度重視社區老年教育,著力解決社區老年教育的人員編制、經費等問題的生態背景下,社區老年教育師資體系可以從教學與管理、專職與兼職結合等方面進行構建。針對社區老年教育對象是老年人的生態位,師資隊伍建設應彰顯服務性和共享性。師資結構以兼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可以同時服務其他各社區老年教育,實現師資共享。
社區老年教育生態資源體系主要由辦學經費、設施設備、課程資源組成。經費來源:1.各級政府專項財政預算;2.社區經費預算;3.學費收入;4.社會贊助(社會團體、組織、個人對社區老年教育的贊助資金)。設備設施:具備保障社區老年教育正常開展的場地、教學設備、活動設施等,建議在國家層面研究制定一個最低參照標準,各社區根據本地實際量力建設。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主要由公開出版的教材、教師自編教材、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精品課程、遠程教育課程、報刊圖書、優秀學員作品等組成。可以整合老年大學和各社區老年教育資源,建設信息化課程資源庫互助平臺,促進各社區老年教育和諧、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社區老年教育還面臨很多困境,但如果能從生態位視域審視社區老年教育,給當地社區老年教育發展準確定位,并充分考慮相關環境因素的系統性和聯系性,取得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注重調動老年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國社區老年教育將越辦越好。
江西省大余縣老年大學 鐘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