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老年大學的發展歷程證明:解放思想為老年大學發展提供了源動力;改革開放為老年大學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黨和國家的重視為老年大學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新時期發展老年教育,要始終堅持老年大學姓“黨”的特性,要始終突出姓“教”的屬性,要始終體現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本性。
老年教育是以滿足社會和老年人需求為目的,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開展的特殊教育。如果從社會學角度定義,它同時是讓老年人接受繼續教育,實現繼續社會化的社會活動。
縱觀世界老年大學發展史,不難發現,一般是在一個國家形成老齡化社會之后,老年大學才應運而生。例如,世界第一所老年大學,1973年誕生于法國圖盧茲,此時距法國成為老齡型國家已有100年之久。我國老年大學的出現卻是一個特例,1983年山東省一批退下來的老干部率先發起在全國成立了第一所老年大學,此時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僅占總人口數的7.6%。直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總人口10.2%,才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此時我國老年大學已經遍布城鄉。我國老年教育比國際老年教育晚10年,老年大學誕生于社會老齡化之前,但在世界范圍內做到了后來者居上,具有一定特殊性。
臨清老年大學教師節座談會
(一)解放思想為老年大學發展提供了源動力。1982年,中共中央全面建立干部離退休制度,同時在各級黨委組建專職老干部工作機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干部離退休制度。正是在這一解放思想的時代背景下,一批老同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大膽探索退出工作崗位后的晚年學習生活,為老年大學誕生起到催化作用。
(二)改革開放為老年大學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確立,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帶來物質的充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涉及老年人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為老年人上老年大學追求精神生活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三)黨和國家重視為老年大學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1988年12月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正式成立,標志著老年教育事業獲得全國性推進。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標志著我國老年教育進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強調“各地要重視發展老年教育事業”。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標志著從國家層面對老年教育作出戰略規劃。
(一)要始終堅持老年大學姓“黨”的特性。在我國多數地方,老年大學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一部分,老干部工作姓“黨”,老年大學自然也姓“黨”,老年大學是面對老干部和老年人開展政治學習輔導、理論宣傳的重要陣地,擔負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政治功能,以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增添正能量作為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干部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的特色,在我們黨的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老年大學作為老干部工作的組成部分,其政治作用不言而喻。因而老年大學要始終堅持政治引領,通過建立黨組織開展黨建活動等形式,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寓教于學,寓教于樂,把老年大學建設成老有所教、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堅強陣地。
(二)要始終突出老年大學姓“教”的屬性。老年大學是老年人學習知識、提升素養的殿堂,因而教學工作是中心。老年大學要始終突出姓“教”的屬性,堅持把教育教學作為中心工作,把提高老年人的綜合素質作為辦學宗旨。根據社會發展實際,與時俱進地更新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老年人增長知識與時俱進,帶動老年群體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三)要始終體現老年學員為中心的本性。老年大學成立之初,一般將學員限定在離休干部范圍,老年大學的重要職能就是服務,以人為本是辦學的題中應有之意。后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大學開始將教育對象逐步拓展到社會老年人,人群擴大了,但老年大學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變,新時代在“以人民為中心”理論指引下,老年大學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進一步強化。把以人為本、優化服務融入老年大學管理的各個環節,積極探索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點的服務管理方式,為老年人營造舒適溫馨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