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枝梅,賓雁飛,朱潔云,吉攀,謝周華,王曉源,張劍鋒,鄭曉文,羅杰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短時間內播散至全國各地,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為此,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COVID-19納入乙類傳染病,并按甲類傳染病管理[1]。隨著全球疫情進一步升級,WHO總干事譚德賽于3月11日表示,COVID-19已構成全球大流行[2]。截至2020年3月17日,全球范圍累計確診病例179 111例,死亡7 426例,國外累及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均超過中國,世界范圍內的防控形勢非常嚴峻[3]。作為一種新發的病毒性傳染病,目前尚無特效疫苗及抗病毒藥物,COVID-19的治療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4-5]。本文通過分析193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及治療效果等,以期為進一步指導臨床實踐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以2020年1月3日—3月4日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中醫院、廣西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等3家定點醫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193例為研究對象。全部符合確診當日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最新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COVID-19診斷標準,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核酸檢測均陽性,并按其進行臨床分型。患者均在入院第1天采集病史資料、血常規、肝功能及胸部CT等病例資料。各項相關檢查均由所在定點醫院統一檢測。
1.2 觀察指標 (1)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2) 流行病學史;(3)基礎疾病;(4)臨床表現;(5)輔助檢查結果;(6)治療方案及效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 (1)好轉標準:經專家組判斷符合以下任意條件之一,① 輕型或普通型呼吸道癥狀減輕或消失,體溫正常,肺部CT檢查病變減少50%以上;② 危重型轉為重型,或者重型轉為普通型或輕型。(2)加重標準:經專家組判斷符合以下任意條件之一,① 輕型或普通型呼吸道癥狀加重,體溫持續升高,肺部CT檢查病變進展;② 重型轉為危重型,或者普通型或輕型轉為重型或危重型。(3)治愈標準:符合出院當日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最新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

2.1 一般資料 193例COVID-19患者中,男111例,女82例,男女比為1.4∶1,年齡3個月~95歲;平均(48.1±18.5)歲。輕型48例(24.9%),普通型122例(63.2%),重型18例(9.3%),危重型5例(2.6%)。
2.2 流行病學特征 有武漢及其周邊地區接觸史130例(67.4%),有到過武漢及其周邊地區人員接觸史18例(9.3%),無上述接觸史45例(23.3%)。
2.3 基礎疾病 高血壓22例(11.4%),糖尿病7例(3.6%),心血管疾病5例(2.6%),腦血管疾病3例(1.6%),慢性肝病2例(1.0%),慢性腎病、惡性腫瘤各1例(各占0.5%),無基礎疾病158例(81.9%)。
2.4 臨床表現 發熱110例(57.0%),咳嗽81例(42.0%),乏力49例(25.4%),咯痰44例(22.8%),呼吸困難23例(11.9%),肌肉酸痛15例(7.8%),頭暈和/或頭痛12例(6.2%),咽痛11例(5.7%),消化道癥狀6例(3.1%),無癥狀46例(23.8%)。
2.5 血液學指標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188例(97.4%),白細胞計數平均值為(5.55±2.71)×109/L,淋巴細胞計數降低49例(25.4%),淋巴細胞計數平均值為(1.45±1.0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22例(11.4%),ALT和/或AST升高47例(24.4%),高敏C反應蛋白升高30例(15.5%)。
2.6 CT檢查特征 病灶分布累及雙肺109例(56.5%),單肺7例(3.6%),無異常77例(39.9%);病灶特征包括磨玻璃樣變103例(53.4%),實變64例(33.2%),空氣支氣管征43例(22.3%),鋪路石征16例(8.3%)。
2.7 治療方案及療效 主要給予抗病毒、中醫中藥及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療效較好。采用抗病毒治療者178例(92.2%),其中干擾素171例(88.6%),療程(16.71±5.73) d;阿比多爾91例(47.2%),療程(6.93±2.82)d;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克力芝)76例(39.4%),療程(10.44±3.82)d;利巴韋林20例(10.4%),療程(7.54±3.63)d;奧司他韋14例(7.3%),療程(7.23±2.41)d。經治療后好轉或治愈188例(97.4%),治愈患者住院時間為(21.83±7.03)d,死亡5例(2.6%)。
2019-nCoV是一種β-冠狀病毒,為單股正鏈RNA病毒[6]。在最近20年中,人類共遭遇了3次致死性較高的冠狀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2002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和本次的COVID-19[7]。本次出現的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該新型冠狀病毒是目前發現的第七種人類冠狀病毒[8]。作為一種新發傳染病,掌握其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可以盡早發現及診治患者,從而最大程度地控制其在人群中的傳播。
本研究通過分析193例COVID-19患者,得出該病感染人群年齡相對偏大,以中年為主,兒童和青少年較少見。從流行病學資料分析,大多數患者近期到過武漢及其周邊地區,少數患者曾接觸到過武漢及其周邊地區人員。根據國家衛健委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8]指出,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故對有流行病學史的高危人員,應早篩查、早診斷、早隔離,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該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COVID-19患者常見的癥狀為發熱、咳嗽等,而上呼吸道癥狀少見,這提示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引起下呼吸道病變。Zhao等[9]的研究也表明,該病毒的致病靶點為廣泛分布在肺組織的ACE2,這一結論與臨床表現相符。部分患者因乏力、肌肉酸痛等多種非呼吸道癥狀就診,還有部分為無癥狀患者,故對于到過疫區或有到過疫區人員接觸史的患者,發熱門診的醫師應高度重視非呼吸系統癥狀及無癥狀感染者的識別。血液學檢查中,多數患者白細胞正常或降低,部分患者淋巴細胞計數減少,肝功能損害較少見。影像學上,多數患者累及雙肺,少數患者累及單肺,磨玻璃樣變和實變是最常見的病灶特征,這與Bernheim 等[10]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與Sun等[11]的研究結果相比,本研究患者發熱、咳嗽等癥狀發生率較低,而無癥狀患者及CT檢查肺部無異常患者比例較高,這可能與我國采取的一系列強化社區居民管控政策及大量可供臨床使用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生產增多有關,從而使更多無癥狀感染者得到早期隔離及診治。
本研究中大多數患者臨床分型為輕型或普通型,基礎疾病少,抗病毒、中醫中藥及對癥治療療效較好,病死率低。其中47.2%的患者應用阿比多爾抗病毒治療后病情改善明顯。阿比多爾是一種非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藥物,可用于防治成人和兒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12]。眾多研究顯示,阿比多爾對流感病毒、SARS病毒、中東呼吸道病毒感染均有較好的療效[12-14]。2020年1月20日“武漢協和醫院和北京朝陽醫院發熱門診當前處置共識建議”中提出,將阿比多爾與其他藥物聯用應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其后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根據臨床反饋意見,于1月21日決定立項進行阿比多爾原料的開發[15]。經過一系列的研究,據2月4日李蘭娟院士團隊在武漢發布的抗病毒研究重大成果顯示,阿比多爾在體外實驗中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16]。2020年2月19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17]中明確指出阿比多爾可應用于COVID-19治療。
綜上所述,COVID-19患者以男性居多,多數患者有流行病學史,常見癥狀為發熱、咳嗽等,部分患者可無癥狀。多數患者白細胞正常或下降,部分患者淋巴細胞下降,肝功能損害少見;肺部病灶多累及雙肺, 磨玻璃樣變和實變是最常見的病灶特征;抗病毒治療、中醫中藥及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的療效尚可。受研究對象地區及樣本量的影響,上述結論尚需開展更多研究予以驗證。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鐘枝梅、朱潔云:負責論文撰寫、成文并對文章負責;賓雁飛、吉攀、謝周華、王曉源:負責收集資料、提取數據及數據分析;張劍鋒:負責論文的構思與設計、可行性分析、論文的修訂;鄭曉文、羅杰峰:進行審校和總體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