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 芳
《良宵》又名《除夕小唱》,創作于1928年1月22日農歷除夕之夜。從創作背景來看,經過多年的努力,劉天華倡導的“國樂改進社”成立,音樂補習班開辦,并出版了《音樂雜志》等等,可以說1928年正是劉天華先生振興國樂的眾多舉措得到實施落實的時期,加上上海成立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國立音樂學院,這些都給了劉天華莫大的鼓舞,他在心中籌劃著在北平也創辦國立音樂學院的想法,對國樂發展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恰逢除夕,劉天華先生邀請北京大學未回家過年的學生來家中聚會,共度除夕。晚飯后,師生們圍坐在客廳,大家暢所欲言,先生突然站起來對大家說,“我很久沒有作譜了,我想在今天作一個小小的二胡譜,以作為今天快樂的紀念。”②于是先生拿起二胡,取來紙筆,邊拉邊寫,很快便誕生了一首優美的樂曲。據劉北茂先生回憶,當時并沒有給這首樂曲取好合適的名字,幾天后,從眾多曲名中選取了《除夕小唱》,后又改為《良宵》。
眾所周知,二胡音樂藝術是劉天華先生的國樂改革思想充分得以施展的領域。《良宵》雖然樂曲結構短小,但其中同樣體現出劉天華在二胡藝術上的革新和藝術追求。本文試從樂器改革和音樂藝術兩方面進行探討。
如上所述,盡管二胡在中國民間傳播千年,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唐代。但長期以來二胡一直沒有受到上層社會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睞,大多都是作為伴奏、合奏樂器出現。“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空前興盛,“民主”“科學”“愛國”等思潮深深影響著廣大知識分子。劉天華先生正是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感召積極投身到振興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動之中。他首先選擇了二胡,這樣一件最平民化的民間傳統樂器進行革新、創作。他提到改革二胡音樂的初衷是發揚平民化藝術,使中國平民階層也能夠享受音樂的美妙,從而提高全民族音樂藝術素質。他提到:“胡琴當然不能算做一件最完美的樂器, 但也不如一般鄙視它的人想像之甚。我以為在這樣音樂奇荒的中國,而又適值民窮財盡的時候,不論哪種樂器,哪種音樂,只要能給人們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現人們一些藝術的思想,都是可貴的。”③同時,劉天華先生還針對國人對二胡音樂的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音樂的高雅與否不在樂器自身,而取決于演奏者:“有人以為胡琴上的音樂,大都粗鄙淫蕩,不足以登大雅之堂,此誠不明音樂之論。要知音樂的粗鄙與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與技術,及樂曲的組織,故同一樂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現,胡琴有何能例外?”④在《良宵》曲前說明中更進一步明確指出二胡音樂的藝術價值:“論及胡琴這樂器,從前國樂盛行時代,以其為胡樂,都鄙視之;今人誤以為國樂,一般賤視國樂者,亦連累及之;故自來很少有人將它作為一件正式樂器討論過,這真是胡琴的不幸。然而環顧國內:皮黃、梆子、高腔、灘簧、粵調、川調、漢調,以及各地小曲,絲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那一種離得了它。它在國樂史上可與琴、琵琶、三弦、笛的位置相等。要是它自身沒有點小價值,那得到此地位?”⑤。基于這些藝術觀點,劉天華先生對二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從《良宵》中可以體現出來。
首先是定弦。傳統的二胡并沒有十分明確、固定的音高定弦。劉天華先生借鑒小提琴定弦方式,將二胡內、外兩弦的音高固定下來:內弦定D,外弦定A。這樣使得二胡樂曲從此有了明確的調式和調性,這為創作樂曲打下堅實的基礎。《良宵》的定弦便采用了DA定弦,全曲在D調的色彩中展開。
其次,劉天華先生對傳統二胡把位進行擴充。傳統二胡基本使用上、中把位,音域在一個八度之間。劉天華認為這大大局限了二胡的藝術表現力,“胡琴上有所謂‘三把’演奏法,為時尚未久,大約從三弦、琵琶等樂器上脫化而來的。以前用中、下二把者大都把上把之音翻高一均或兩均罷了。若利用各把之音色,特別曲譜者,未之前聞。”他認為,二胡與西洋小提琴同樣是弓弦樂器,二者應該也具備同樣的藝術表現力。因此,劉天華在傳統基礎上增加二胡把位,將音域擴展到兩到三個八度。如《良宵》開頭部分在一把位緩緩奏出“3 5 6 1 2”,第二部分旋律音域向上擴展,達到了第二把的最高音,在經歷了幾次上下回旋后達到第三把位,樂曲情緒也隨之逐漸進入高潮。從此可以看到《良宵》從1~(高兩個八度),不僅大大發展了二胡的音域,而且也完成由低音到高音的音色變化,增強了二胡藝術表現力。
其三,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琴弓的改革也在《良宵》中得到體現。《良宵》描繪的是除夕之夜人們歡暢溫馨的情緒和節日氣氛,旋律線委婉回繞,一波三折。這就要求演奏時氣息悠長,弓法連綿不斷。傳統二胡琴弓比較簡單粗糙,劉天華參考小提琴琴弓特點使弓毛展開加強琴弦與弓毛的摩擦面,大大增強二胡演奏的音量,同時增長琴弓長度。改良后的琴弓促使長弓、連弓等成為二胡演奏中抒發情懷、表達哀思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法。《良宵》中基本以長弓和連弓為主,表達輕松、如歌的藝術特征。如樂曲一開頭:
譜例一:

總體來看,劉天華先生即興創作的《良宵》植根于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土壤中,并且借鑒吸收了西方音樂的一些創作手法,使其聽起來既洋溢著濃郁的中國民族音樂韻味,又結構清晰嚴謹,具有高度完整性、統一感。
宋彬分析認為,目前新三板企業IPO持續升溫。“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差、估值低的局面未改變之前,掛牌企業轉由IPO登陸A股的趨勢將不會發生改變。”隨著IPO的提速,新三板企業申請IPO的數量已出現了較大的增長,由于IPO審核標準趨嚴,新三板企業IPO通過率有所下降。
首先,《良宵》以中國傳統音樂核心的五正音,即“1 2 3 5 6”為基礎。樂曲開首便明確拉出:奠定了整首樂曲的音樂核心基調。發展至中段,劉天華先生加入變宮音“7”給樂曲增添新的色彩,與高音區的宮音、商音、角音、徵音交替配合,表現出情緒從溫暖到激昂的逐步變化。
譜例二:

其次,《良宵》整首樂曲結構呈現出中西合璧的藝術特征。劉天華先生很好的將中國傳統作曲手法與西方曲式結構相融合,使這首即興小曲章法嚴謹而又自由浪漫。總的來看,整首樂曲可大致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十六小節,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樂句。第一小樂句是樂曲一開頭兩個小節,采用五正音“3 5 6 1 2”,奠定了整首樂曲傳統音樂的韻味。隨后出現第二小樂句,這一樂句不僅出現新的音調,而且采用緊縮節奏的手法加入第一小樂句的音素,統一中有變化。第三樂句出現擴充現象,共七小節:
譜例三:

這一樂句綜合和前兩個小樂句的內容,并進行加花變奏,十六音符的使用,增強了旋律的流暢性,透露出輕松愉悅的氣氛。第四樂句是收攏性結尾,長弓運弦預示著音樂和情緒向第二大部分逐步展開。
第二大部分篇幅較長,也是樂曲從低沉逐漸走向高潮的章節。首先,出現新的音樂旋律因素:。音區從第一把位翻高至第二、三把位,旋律迂回委婉,充分運用中國傳統音樂加花變奏、合尾、去頭等手法,同時在第二大部分一開始便加入“7”(變宮音)使樂曲體現不一樣的色彩。在隨后樂句的發展進行中,旋律始終圍繞“7”音盤旋展開,樂曲呈現出徵音色彩,頗具西方音樂離調的藝術手法。如:
譜例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大部分每個樂句的結尾處劉天華先生仍舊采用中國傳統音樂“合尾”的創作手法“32121”。
第二大部分最后階段將兩大部分的音樂素材融合在一起,并模擬小提琴撥弦的音響效果,運用頓弓描繪燭影搖動的夜晚景色,使聽者從音樂旋律中回憶起樂曲一開始溫馨、寧靜的場面,結尾“32121”的節奏音型再次出現,使樂曲呈現完整統一的結構。
譜例五:

在以往的研究中經常會提到《良宵》運用了西方再現單二部曲式結構。筆者通過演奏體驗和分析感到,《良宵》并不是典型意義上的再現單二部曲式,劉天華先生選擇了兩種音樂核心音調運用于樂曲兩大部分中,并在樂曲結尾處將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也許正是由于《良宵》是首即興創作的緣故,樂曲在單二部曲式結構框架里更多的體現出一種自然流露之情。
注釋:
①劉北茂口述,育輝整理:《劉天華后期的音樂生活》(下),載《人民音樂》2000年12期,總416期,第16頁。
②劉北茂口述,育輝整理:《劉天華后期的音樂生活》(下),載《人民音樂》2000年12期,總416期,第16頁。
③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頁。
④同上。
⑤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