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雜志6月15日文章,原題:為什么特朗普的對華“戰略路線”是錯誤的白宮新的對華戰略方針,對中國戰略意圖和行為的一些分析還是有說服力的。但在其他方面,卻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有關中國對美國構成挑戰的性質和范圍的錯誤診斷。基于這種診斷,它開出的藥方很可能是無效的,甚至適得其反。
該方針稱“北京公開承認,試圖改變國際秩序,以符合中共的利益和意識形態”。但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大國都在做的事:利用國際秩序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意識形態。文件宣稱“我們歡迎在利益一致的地方進行合作”,卻沒有承認美中利益實際上可能一致的領域。美方稱“不尋求遏制中國發展”,但這回避了中方的更大懷疑——美國尋求的主要是遏制中國的外部力量和影響力。
意識形態競爭確實存在,但中國的目標被曲解和夸大。北京并無意將內部治理方式推廣到全球。北京對全球治理改革的渴望,也并非是想將其強加給別國——更不用說整個世界了。涉及安全領域,美國稱“北京的擴軍威脅到美國和盟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并給全球商業和供應鏈帶來復雜挑戰”,但并不是中國的每一種軍事能力都構成威脅,除非我們愿意接受(這種理念)——美國的軍事能力也是對中國的“威脅”。
此外,文件幾乎完全否定北京外交政策和戰略雄心的歷史淵源。無疑,中國的民族主義、中國人民曾被外國列強剝削的歷史經歷,絕不僅僅是共產黨的宣傳。只要華盛頓對這段歷史不熟悉或不屑一顧,美中之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相互理解。
戰略方針還列出華盛頓為應對來自中國的多重挑戰而加速實施的一系列政策。部分內容又是基于對中國行動或抱負的夸大或歪曲——將中國的所有國際行為等同于惡意、不公平、掠奪性的或違規。
白宮表示對來自中國的建設性接觸與合作持開放態度,但繼續堅持特朗普政府關于美中交往歷史,以及——更重要的是關于北京“戰略野心”的一些站不住腳的看法。對美國如何理解并回應中國的“根本性重新評估”,仍基于一些有缺陷的前提。且它側重于日益對抗、零和的關系,鮮有為北京提出積極的激勵或替代方案。
此外,該戰略可能高估了華盛頓在與北京打交道時的籌碼,也忽視了此種做法在美國盟友中的潛在支持有多少。后者未必認同美國的對華看法,也越來越懷疑美國的信譽和可靠性。也許最重要的是,白宮的戰略未能解決美國國內根深蒂固的問題,正是這些痼疾在削弱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力。▲
(作者保羅·黑爾,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