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艷
(北京農業生態工程試驗基地,北京 101318)
近年來,隨著北京地區園林綠化和環境污染治理的加強,油松、華山松和云杉以其樹姿挺拔、觀賞性強、適合在北京地區生長等特性,已成為綠化中的主要常綠樹種,但受到苗木調運、后期管理等因素影響,微紅稍斑螟的危害日益凸顯,給園林養護工作帶來困擾,直接影響樹木的長勢和觀賞價值。
由于微紅梢斑螟的危害隱蔽性較強,采用黑光燈誘殺、人工修剪、藥物等傳統防治方法,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綜合利用,雖然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始終不能控制其發展蔓延,導致養護成本逐年增加,給樹木造成很大傷害,生態環境也受到影響。
為了找到一種在北京地區防治微紅梢斑螟高效、經濟、環保的方法,選擇使用微紅梢斑螟性信息素對受害樹木連續5年進行防治實驗,并對實驗數據分析匯總,結果表明在北京地區采用性信息素防治微紅梢斑螟是非常有效的。
微紅稍斑螟(DioryctriarubellaHampson),又名松梢螟、云杉球果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各省。危害馬尾松、黑松、油松、赤松、華山松、濕地松、云杉等,北京地區主要危害油松、華山松、云杉等。幼蟲蛀食主梢,致使被害松樹側梢叢生,不能成材,側梢可代替主稍生長,但經過多次危害后,使樹形彎曲,影響木材利用,幼蟲還蛀食球果影響種子質量,從而影響樹勢及觀賞價值。
體長10~16 mm,翅展26~30 mm,前翅暗褐色,有3條灰白色波狀橫帶。翅中有1個腎形白斑,外緣黑色,后翅白灰色,無斑紋。
橢圓形,長0.8 mm,初產黃白色,有光澤,近孵化時變為變櫻紅色。
淡褐黃色或淡綠色,背面有3條深褐色縱線,各節散生對稱的褐色片10個。
長橢圓形,全長11~17 mm,寬約3 mm,黃褐色,羽化前變為黑褐色。臀刺具鉤刺6根,中間2根較長。
北京地區1年2代,以幼蟲在被害枝梢或球果內作薄繭過冬,部分幼蟲在枝干傷口皮下越冬。各代成蟲期較長,其生活史不整齊,有世代重疊現象。4月初,越冬代開始活動,繼續向主稍的髓心蛀食,有的轉移危害新梢,在松梢松針基部產卵,一般每個新稍上產卵1粒,也有產2、3粒的,卵期10 d左右。5月上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羽化成蟲,6月初成蟲產卵,卵期5~8 d,6月中旬幼蟲孵化,鉆入新稍髓部后多先往尖端蛀食危害,到頂端后再往下危害,把髓部蛀空,內充滿木屑和蟲糞,并咬好圓形排糞孔,孔口周圍常有松脂和黃白色木屑和蟲糞。被害枝稍尖端呈灰黃色,向下彎曲而枯死。8月上旬第一代成蟲羽化,成蟲羽化多在11時左右,成蟲白天靜伏余樹梢頂端的針葉莖部,19~21時飛翔活動,并取食補充營養,具趨光性。9月中旬第二代幼蟲孵化,一直危害到11月在枝條內過冬。該蟲多發生在郁閉度小、生長不良的片林當中。
5.1.1 危害現狀
微紅稍斑螟危害非常嚴重,園區90%油松、華山松都被其所害,影響了樹木的生長和觀賞價值,如圖1所示。

圖1 油松危害狀
5.1.2 防治措施
(1)在成蟲出現及孵化時,尤其以越冬代為主,噴灑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1次,間隔10 d后,噴灑4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1次,連續2次。
(2)在幼蟲危害期、蛹期,利用危害新梢使其彎曲、干枯的特點,及時進行人工剪除作業,并做好幼蟲、蛹和卵的處置工作。
(3)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采用黑光燈進行誘捕。
5.1.3 防治效果
由于微紅梢斑螟危害的隱蔽性及其較高的繁育性能,采用以上防治措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也未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蟲害依然嚴重。
5.2.1 產品名稱
微紅梢斑螟性信息素。
5.2.2 作用機理
采用新型綠色無污染的昆蟲信息素迷向產品,通過釋放高濃度信息素干擾微紅梢斑螟成蟲交配,快速降低下一代蟲口密度,達到防治的目的。通過釋放性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減少雌蟲交配繁殖的機會,從而減少子一代幼蟲的發生,達到減少蟲口密度的目的,但也會捕獲極少雌性成蟲。
5.2.3 特點
專一性強,無毒無害,操作簡便。
5.2.4 實踐應用
在5月中旬到9月下旬,利用微紅梢斑螟性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但也有少量雌性成蟲。在園區有油松、華山松、云杉等被害樹木的區域懸掛誘捕器,高度1.5~1.6 m,間距40 m左右,根據林間郁閉度大小確定間距,并在30~40 d更換誘芯一次,數量從2013年的26個增加到2018年的42個,如圖2。
5.2.5 防治效果
既保護天敵,又保護生態環境,對人畜無毒無副作用,在如今人力和物力成本逐年上升的形式下,相對于傳統的防治方法,它不但節省了大部分資金,而且還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通過5年不間斷的誘捕,微紅梢斑螟數量已經不在對園內油松、華山松等樹木構成威脅,但還有少量蟲害,在短期內可能不會全部消滅,但堅持采用此方法繼續防治,數量會逐年減少。在使用第4年的4~5月份,觀察受害新梢明顯減少。如圖3、圖4所示為誘捕的雄性成蟲和雌性成蟲。在誘捕過程中一個誘捕器捕獲一個到幾十個不等的成蟲,每年具體誘捕數量詳見表1,與傳統方法對比費用支出明細見表2。

圖2懸掛在華山松上的誘捕器

圖3 雄性成蟲和雌性成蟲

圖4 正在產卵的雌性成蟲

表1 2014~2018年捕獲微紅梢斑螟數量及對比
從表2可以看出:①每株苗木平均一年的防治成本在1.041元左右,但如果使用人工修剪一天根據危害程度,最多能剪10~20株,而一天的平均工資就是122.7元,
全年可以防治117.9株苗木,如果按每天20株計算(危害嚴重時每株都有6~8個新梢被害,而且90%苗木都受害),全部修剪作業要13454.1元。但如果是少量樹木受害,人員充足,也可采取此種方法,在蛹期、卵期和幼蟲期及時進行修剪。②如果使用藥物進行防治,一箱殺蟲劑價格至少在400~500元,甚至更貴。還需要人工成本、機械燃料成本,每項成本都很高,不僅效果欠佳,而且還會造成環境污染,長期使用抗藥性還會增強,影響生態平衡。黑光燈誘捕防治雖然沒有做具體統計,但根據查看集蟲袋,數量有限,而且需要電源、支撐物等,操作起來欠方便,太陽能源的成本又較高,可以作為輔助方法,但不能以其為主。
注:防治區域內苗木2193株;人員每天工資內含保險費用,但住宿、餐費補助、勞保等不含在內(數據僅限于此次單位內實驗)
微紅梢斑螟在2009~2013年主要通過修剪、打藥、黑光燈誘殺進行防治,但都不夠理想,達不到預期效果,蟲口密度依然高居不下。在2014~2018年的5年間,通過使用微紅梢斑螟性信息素進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蟲口密度明顯下降,危害程度顯著降低,使園區內微紅梢斑螟得到了有效控制,也使原來受危害嚴重的油松、華山松樹勢得到恢復,從而提升了樹木的觀賞價值。
通過前后防治措施的對比,采用性信息素進行防治的方法,無論在性價比、操作性、實用性、防治效果上都有很大優勢,符合綠色環保的防治理念,能夠促進林業病蟲害防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