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書譜》(局部) 唐·孫過庭
概 述
從草書發展脈絡來看,自漢末張芝及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將草書發展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后,歷代書家想要有所超越難度頗大。唐代是一個強調法度、體制完備的朝代,在政治、文化、藝術各個領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書法而言,楷書方面有“初唐四家”,草書有極具浪漫氣質的張旭和懷素,而孫過庭無疑也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其出現在唐武后垂拱三年(687年)的《書譜》,不僅在我國書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在書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孫過庭《書譜》不僅是古代草書范本中字數較多的名作之一,且以草法嚴謹著稱,向來被認為是王羲之草書比較忠實的繼承者。王羲之書法傳世較少,且多為摹本或刻本。孫過庭《書譜》之用筆、結字頗得“王字”精神,所以在草書傳承及發展的層面上就顯得意義重大。《書譜》通篇參差錯落,頗具渾然天成之妙,加之其細微的起承轉合及提按頓挫之法具有的典范意義,后世學習草書者,莫不從孫過庭《書譜》中汲取營養。《書譜》產生至今1000多年來,其在草書發展史上的標桿性意義,必將一直延續下去。
孫過庭,《新唐書》《舊唐書》皆無傳,生卒年不詳,字虔禮,一作名虔禮,字過庭。據張懷瓘《書斷》謂或為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據竇《述書賦》謂或為富陽(今杭州西南)人。但孫過庭在《書譜》中自稱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陳子昂撰《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謂過庭“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孫過庭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人,官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朱關田考證孫過庭于天授元年(690年)暴卒于洛陽,年約44。其生平事跡不詳,只知與書家王紹宗、名士陳子昂相友善。
孫過庭博雅能文章,擅長草書,尤妙于用筆,草書師法“二王”,“工于用筆,俊拔剛斷”(張懷瓘《書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呂總《續書評》)。他善于臨摹古帖,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書跡比作鐘繇,可見對孫氏書法造詣評價之高。孫過庭又是一位書法理論家,所著《書譜》,深得書法之旨趣。宋高宗趙構評述:“《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草法兼備。”《書譜》中有很多精辟獨到的見解,是書文并茂的典范。
除《書譜》以外,孫過庭尚有《千字文》和《景福殿賦》傳世。明馮夢禎在《快雪堂集》中說:“余觀《千文》真跡,出入規矩,姿態橫生,如蛟龍之不可方物,似從右軍、大令換骨來。”惜真跡已經散佚,現可見到的有《余清齋》《墨妙軒》法帖刻本兩種。其中,《墨妙軒》本為宋人所書,托為孫書。《余清齋》刻本的《千字文》,用筆純熟而不露鋒芒,頗有氣派。總的看來,孫過庭的《書譜》與《千字文》,皆脫胎于“二王”,從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二王”法乳。而傳世的《景福殿賦》則又是另一番氣象,風格與《書譜》反差較大,所以歷來有人懷疑其非孫過庭所書。

《書譜》(局部) 唐·孫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