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飛騰
中美能源貿易仍然可期,但取決于中美關系的基本局面。
按照2 月中旬生效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預計2020 年,中國將從美國購買價值770 億美元商品,包括農產品和能源產品、服務和制成品。其中,能源產品不少于185 億美元。
在為期2 年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金額中,能源產品實際上占1/4 多。能源貿易額能否如期實現,將直接影響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
然而,隨著新冠疫情的暴發,美方商業界人士包括一些專家均表示,協議內容已不可能如期實施。
4 月3 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接受歐亞集團總裁布雷默采訪時表示,中美雙方正在努力落實第一階段協議。1 月15 日,中美雙方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根據該《協議》,2020 ~2021 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能源產品金額為524 億美元,能源產品占新增進口總額的26.2%。根據該《協議》英文版說明,協議中提出的“能源產品”是一個比較小的統計口徑。我們用的是比較窄的定義標準,主要以中國海關數據中的第27 章(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瀝青等)為主。
從美國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數據看,2019 年,美國對華出口的原油與LNG 合計約為28.2 億美元,占當年美國對華能源產品出口額的68.5%。其他主要對華出口能源產品是石化產品,以液化石油氣和石油焦為主。2018 年8 月,中國進行第二輪加征關稅之后,美國對華石油焦出口相對來說基本穩定。這也是2020 年1 月中美新貿易協議(英文版)中點名要求中國在今后兩年增加進口的石化產品之一。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6 ~2019 年,在中美能源產品貿易中,中國對美出口的變化比較小,而中國自美國的進口變化幅度則非常大,2017 年比2016 年增長29.2 倍,達到72.4 億美元。
在中美雙邊能源產品貿易中,進出口非常不平衡。2018 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額是對美國出口額的8.6 倍。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能源產品占中國從美國進口總額的6.9%,2019年下跌至3.4%;有機化學品(多數為能源相關產品)的進口占比從2018 年的2.5%下跌至2019 年的2.4%。按照“能源產品”窄的定義計算,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能源產品及其相關產品的貿易額占比超過總進口額的10%。按照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安排,截至2021 年12 月31日,這一比重將被提升至26%,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新冠疫情暴發后,全球經濟形勢前所未有地惡化,消費需求大幅度下降,導致油價下跌,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的能源產品出口額實現預期目標難度很大。
疫情之下,中國能源消費大幅度下降,國內進口額雖然因合約不會同比例下跌,但進口動力和實際效果恐將大不如以前。
當前,美國成為新冠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何時能控制住疫情還不能完全確定。美國經濟活動銳減對原油的沖擊遠大于天然氣,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價格均暴跌。
4 月13 日,“歐佩克+”達成減產970萬桶/天的協議,這大致相當于2020 年需求量萎縮的一半左右。但投資者對協議達成提振油價的信息持謹慎態度,多數認為減產協議還不足以確保價格長期反彈。
隨著全球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能源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也將前所未有,這將進一步沖擊能源企業的投資安排。聯合國貿發會在3 月底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球FDI 流量將減少40%,其中受沖擊最嚴重的前3 個行業分別是能源和基礎材料行業(能源行業為-208%,近期油價下跌造成額外沖擊)、航空業(-116%)和汽車業(-47%)。
按照美國能源署4 月7 日發布《短期能源展望》報告的預測,2020 年,布倫特原油均價為33 美元/桶,2021 年上升至46 美元/桶,而2019 年的價格為64 美元/桶。該報告推測,美國將在2020 年第三季度恢復成為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凈進口國并持續至2021 年底。因此,短期來看,美國能源出口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有所下降。
從價格角度審視,2020 年美國對華出口原油的金額也將大幅度低于2019 年底的預測值,中美經貿第一階段協議中的能源貿易金額也很難實現既定目標。當然,美國對華能源出口中還包括一部分化工產品,這部分貿易的潛力仍很大。由于新冠疫情仍在擴散中,中美雙方需要重新審視這部分能源相關產品的貿易。
改革開放以來,中美能源合作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但雙邊能源貿易直至最近才成為中美雙邊經貿關系中的核心議題。
第一階段,中國通過加強與美國的能源合作獲取能源開采技術,以便換取外匯。
第二階段,從1999 年中美簽署能源環境協議開始至2006 年底。中方開始認識到能源對減緩中美貿易失衡的作用。但美方的關注點主要在于中國崛起帶來的能源進口需求激增,因而可能影響到美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第三階段,2006~2016 年,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為機制,能源話題已經成為中美關系中的核心議題。但此階段的中美能源合作主要側重點在技術層面,清潔能源合作和能源效率等成為中美經貿關系中的重要議題。
第四階段,以能源貿易投資合作為主。美國能源對華出口主要始于2016 年,并且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得以強化。在頁巖油氣革命推動下,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加速了美國化石能源生產,并快速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油氣出口國。
在貿易戰暴發之前的第三階段,中美能源合作已經取得很大成效。2016 年6 月舉行的第八輪(也是最后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維持了第七輪的成果清單框架布局,還單獨列出了第九個板塊——“雙邊能源、環境、科技對話”,包括已經舉辦六屆的中美能效論壇、中美油氣工業論壇、煤炭清潔發展論壇等。雖然主題集中在清潔能源技術合作和穩定全球能源供應方向上,但雙方在能源領域構建合作機制的姿態是很明顯的。
如果能夠沿著2006 年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以來的思路,那么,美國成長為中國的主要能源進口來源國也是可以預期的。但是,貿易戰的暴發暫時阻止了這一發展前景。美國能源署截至5 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停止從美國進口原油,2020 年1-2 月美國對華LNG 出口雖仍在繼續,但不足貿易戰之前的一半;石化產品對華出口與2019 年同期基本持平,但不足2017 年基準年的35%。
3 月,布倫特原油現貨均價為32 美元/ 桶,4 月暴跌至18.6 美元/ 桶。新冠疫情的重大負面沖擊還在蔓延。從更廣闊的視野看,中美貿易戰已經從貿易擴展到技術、金融、文化領域,甚至局部的意識形態領域,多數人并不看好疫情后的中美關系發展前景。中美關系的基本局面將決定性地影響能源貿易,中美經濟關系中的現實主義邏輯比以往更加明顯。
●中美能源貿易能否成為中美關系的穩定器,也是疫情之下的一場大考。 供圖/人民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