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波,王亞新
(四平市中醫醫院腎病科,吉林 四平 136000)
尿毒癥皮膚瘙癢癥是慢性腎衰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有數據表明,50%~90%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皮膚瘙癢癥[1]。為減輕尿毒癥皮膚瘙癢的痛苦,本文應用祛風蠲癢湯外洗治療尿毒癥性皮膚瘙癢,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8年5月~2019年11月我院血液凈化中心行規律血透的72例尿毒癥皮膚瘙癢患者,病程1~8年。入組病例排除原發或繼發性皮膚疾病,且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無嚴重感染。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6例,其中腎小球腎炎13例,糖尿病腎病15例,高血壓腎損害6例,多囊腎2例。治療組36例,腎小球腎炎14例,糖尿病腎病14例,高血壓腎損害7例,多囊腎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透析頻率等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分別按皮膚瘙癢范圍、程度、頻率和睡眠干擾情況進行打分。依據瘙癢范圍:單個部位為1分、多個部位為2分、全身瘙癢為3分;依據瘙癢程度:瘙癢但無需搔抓為1分、瘙癢需要搔抓,但無破皮為2分、瘙癢需要搔抓,但搔抓不能有效緩解為3分、皮膚瘙癢、搔抓且破皮為4分、皮膚瘙癢伴煩躁不安為5分;依據瘙癢發作頻率:短時間發作1次、每次時間≤10 min為1分,長時發作、每次時間>10 min為2分,本項最高5分;于上、下午分別對上述3項各進行1次評分。針對睡眠干擾情況進行評分,覺醒1次為2分,最高14分。由此計算,24小時最高得分:(5+3+5)×2+14=40分
入組患者均按照病情予糾正貧血,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予爐甘石洗劑,外涂皮膚患處,3次/天。治療組予祛風蠲癢湯外洗治療(大黃30 g,澤瀉30 g,麻黃9 g,干姜15 g,苦參20 g,白鮮皮20 g,防風15 g,荊芥15 g,當歸20 g,熟地20 g,赤芍20 g,川芎12 g);制成外用中藥湯劑備用,選取適當容器,加入溫水,溫度設定在35~40℃,不斷擦洗皮膚,使藥液充分吸收,每次20 min,1次/天。兩組均以40天為1療程。治療前后記錄皮膚瘙癢程度,計算分值,比較療效。
治愈:癥狀消失1個月且無復發。顯效:1個月瘙癢評分差>15分;有效:瘙癢評分差5~15分;無效:瘙癢無減輕,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兩組治療后皮膚瘙癢情況均有改善,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尿毒癥皮膚瘙癢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相關研究發現可能與皮膚干燥、全身炎癥反應、血漿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升高、鈣磷代謝紊亂等因素有關[2]。治療方法有局部外用藥、物理治療、非甾體類免疫調節劑、甲狀旁腺切除術、加強透析等。中醫學將尿毒癥皮膚瘙癢歸于“風瘙癢”、“癢風”范疇,《諸病源候論》指出: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氣血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尿毒癥患者脾腎衰憊,陰精不足,氣血虧虛,濕毒內阻,經氣不通,皮膚失養而致瘙癢。《內經》有云:“開鬼門、潔凈府”“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腠理臟腑,內外相通,祛風蠲癢湯意在通過中藥開泄腠理、通腑泄濁、促使濁毒從皮膚排出,達到外養肌膚內調臟腑的治療目的。方中大黃、澤瀉清熱解毒利濕,麻黃、干姜發汗助陽、宣通溫化以祛水邪,防風、荊芥祛風除濕,苦參、白鮮皮燥濕止癢,熟地、當歸、赤芍、川芎養血活血,全方發汗燥濕解毒、活血祛風止癢。通過“汗法”開“玄府而逐邪氣”,使得水濕、邪毒從汗而去。本研究通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發現祛風蠲癢湯外洗對尿毒癥皮膚瘙癢患者有一定療效,且本法費用低廉、便于操作,值得臨床進一步觀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