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秋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徐州醫科大附屬東方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的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出現心理疾患,人們對于精神和心理問題的討論也越來越多[1]。對于精神疾病患者來說,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進行相應的治療和調理后會逐漸恢復期自理能力,相應的精神癥狀也會慢慢消失,但是由于該類病人存在的特殊性,會導致在出現自卑和重返社會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情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復發[2]。本文旨在探究對臨床恢復期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措施干預后的效果。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間收治的恢復期心理科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90例,所有患者均住院兩周以上,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為20~60歲,平均年齡為(40.9±3.5)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為20~61歲,平均年齡為(41.8±4.1)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在其基礎上,給予研究組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2.1 和諧護患關系的構建
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將動態交流開展起來,對于治療階段患者的心理傾訴,護理人員要做到認真傾聽,對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護理人員需要盡量滿足,對于患者提出的各類疑問,護理人員需要耐心解答,對于患者存在的各類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盡量開導,做到以上才能建立和諧穩定的護患關系。
1.2.2 相對應的心理疏導
恢復期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有著對應的臨床癥狀和表現特征,因此在對該類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時,需要與患者的癥狀和表現以及心理情緒狀態相結合,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給患者,鼓勵患者多多社交,參與溝通和其他多樣化的文體娛樂活動,能夠讓患者慢慢建立起相應的興趣愛好,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還能夠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對于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患者來說,與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相對應的心理疏導支持能夠幫助患者構建社會適應能力,為其提供相應的條件。
1.2.3 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要與恢復期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臨床癥狀表現特征相結合,相應的健康知識和注意事項也是具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和干預要從患者自身實際出發,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還能提供相應的條件給患者改善其生活質量。
1.2.4 音樂療法
對于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若是通過合理的音樂治療,對于其認知功能的恢復是有利的,一些患者在優美的音樂旋律當能夠極大的放松,且能夠提升對于音樂的興趣,有利于自身文化認知程度的提升,這對于情緒的調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定要注意音樂選擇的合理性,常見的有《第六交響曲》、《漢宮秋月》、《月光奏鳴曲》、《風人松》等。
從第三周開始納入研究組到第四周結束評定,采取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和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PSIE)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狀況進行評價。BPRS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用x2來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來表示。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B P R S評分未出現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BPRS評分具有明顯差異,研究組患者的BPRS評分要明顯對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PRS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PRS評分對比(±s)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5 41.61±3.06 32.42±2.04研究組 45 42.17±2.01 23.14±3.67 t/1.026 14.826 P/<0.05 <0.05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PSIE)并進行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的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PSIE)未出現明顯差異,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總積極因素得分要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消極因素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PSIE量表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PSIE量表評分對比(±s)
組別 n 總積極因素得分 總消極因素得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5 45.32±3.54 63.14±3.57 30.57±4.18 23.91±3.25研究組 45 46.12±3.19 87.84±3.48 31.55±4.94 13.56±3.97 t/1.126 33.235 1.016 13.532 P/>0.05 <0.05 >0.05 <0.05
精神病會對人類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隨著不斷加快的社會運行節奏,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并且發病人群也在趨于年輕化。現階段,人們對精神病仍然抱有偏見,會帶來嚴重的生存壓力和心理壓力給精神病患者,會對治療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帶來阻礙。對于恢復期的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來說,只有做好其心理護理干預才能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心理壓力和生存壓力進行有效緩解和改善,及時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恢復期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在進行前期系統連續的治療已經有效消除患者其臨床癥狀,但是不能對其心理進行有效護理會導致病情出現復發[3]。本文主要探討對臨床恢復期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措施干預后的效果,經過研究表明,對恢復期心理科精神分裂癥病人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構建重返社會的能力,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