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內江市市中區精神病醫院,四川 內江 641005)
依從性能夠評估患者當前配合治療自覺性和全病程參與性,是指患者對服藥過程、各種治療的主動配合程度。目前精神病患者首選療法為口服藥物,患者服用藥物依從性能夠直接影響預后效果。目前大部分精神病均具有易復發、病程遷延、病發率高等特點,在住院期間,常出現藏藥、假服藥、拒藥等反應,影響患者社會功能和病情康復,為了減少復發因素,提高患者依從性,還需加強相關護理指導[1]。而本文在分析藥物依從性影響因素后,再實施相應護理指導,如下文所述。
87例用藥不依從住院精神病患者為試驗對象,此次試驗均在2018年10月22日~2019年10月22日期間完成。患者平均年齡(56.78±5.92)歲,平均病程(11.12±3.62)年;性別:男51例,女36例;疾病類型:19例為情感性精神障礙,68例為精神分裂癥。
調查方法: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擬定調查問卷表,評估表內醒目包括精神病患者不愿意服藥的原因以及患者病程、診斷、職業、文化程度、年齡、性別等,并對不依從患者進行深入研究、調查,與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在患者理解后,鼓勵其自行完成填寫,必要時可在護理人員輔助下完成填寫。
分析患者用藥不依從因素。
實施SPSS 22.0軟件統計學處理,當P<0.05時,意味著統計差值存在對比性。
87例患者中,導致用藥不依從的主要原因為認知不足、用藥反應等。如表1所示。
導致患者用藥不依從的主要原因為:(1)缺乏自知力:表現為抗拒治療,對住院存在抵觸情緒,患者認為自身是正常的,是醫務人員、家屬不理解而聯合起來加害自己,缺乏自知力,否認自身患病;(2)認為自身疾病已恢復:此類患者均為初次發病者,在病癥減輕后,認為自身疾病已好,無需再次服藥后,且排斥出院后維持治療;(3)妄想、愛幻覺等精神癥狀支配:患者在疾病發作情況下,存在較為嚴重妄想癥,出現抵觸情緒,拒絕服藥;(4)藥物不良反應:患者在用藥期間,可出現較多不良反應,容易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對內臟等功能產生影響;(5)缺乏對治療自信心:患者因為對疾病知識的不了解,容易出現自行減藥或停藥;(6)經濟支付能力: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經濟條件差[2]。
護理指導:(1)心理疏導:患者因不承認自身有病、缺乏自知力,常表現為不愿接受治療,甚至對治療不依從,對此還需加強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認知到接受治療的必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和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做好相關解釋工作,疏解患者內心負擔和不良情緒;(2)按醫囑給藥:患者病情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未長期堅持用藥,對此還需幫助患者和家屬認知精神病屬于一種長期疾病,介紹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并定期進行復診,要求家屬做好監督工作和藥物保管工作,進行相關知識宣教,為了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還需合理選擇藥物;(3)加強健康指導:為了提高患者依從性,還需與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讓其明白抗精神病藥物對疾病康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長期隨訪制度,樹立對康復自信心,注意預防疾病復發率,消除當前顧慮。
總而言之,加強患者護理指導,能夠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給予完善的社會支持和家庭支持。
表1 分析患者用藥不依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