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
(遂寧市民康醫院,四川 遂寧 629000)
在臨床中,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本文擇取本科室(2017年08月~2019年07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n=98),觀察精神分裂癥護理門診對患者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納入本科室(2017年08月~2019年07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n=98)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49,給予常規護理方案)、實驗組(n=49,給予門診護理方案),對照組男、女例數為20例、29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47歲,平均為(33.42±1.89)歲,實驗組男、女例數為19例、30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47歲,平均為(34.71±1.66)歲,對兩組基礎數據值資料實行比較,數據間差距并不是十分明顯(P>0.05)。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案,評估患者實際病情,根據醫囑對服用的藥物進行指導。
1.2.2 實驗組:以給予門診護理,具體為:
(1)入院后,對精神分裂患者進行詳細的檢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及護理計劃。
(2)給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比如: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促使患者正確的看待疾病,有助于提高治療依從性。對于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耐心回答,從而和諧護患之間的關系。
(3)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按照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服用藥物后的不良反應為正常情況[1]。
(4)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積極與其溝通,充分了解內心真實想法,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針對性的實施心理輔導,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面對治療。
(5)培養患者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精神狀態[2]。
分析患者生活質量,可分為:心理狀態、社會功能、生活功能以及情感職能等,利用SF-36量表進行對比分析,分數高即生活質量好[3]。
精神分裂癥患者相關計數資料采取(n)或(%)予以表示,實施x2檢驗,數據采取SPSS 24.0予以統計,P<0.05,出現數值評定結果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生活質量較好,P<0.05。見表1。
表1 生活質量分析(±s)
表1 生活質量分析(±s)
組別 心理狀態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對照組(n=49) 52.1±6.5 53.8±5.7 51.4±6.5 53.4±7.1實驗組(n=49) 68.7±3.2 63.9±2.8 64.7±3.1 72.3±4.6 t 16.038 11.132 12.928 15.638 P 0.000 0.000 0.000 0.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患者日常工作和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臨床表現為:思維障礙、感知功能降低以及心理障礙等。現如今,患病群體趨于年輕化,該疾病具有發病緩慢、癥狀復雜、治療困難的特點,危害較大。除此之外,該疾病給患者家屬也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因此,應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而提高整體治療效果。護理門診主要是評估患者病情,分析功能缺損程度,通過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方式,增強患者自我生活能力。實施門診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康復和治療。本文研究可以發現,分析生活質量,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生活質量較好,P<0.05,差異顯著。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護理門診的實施,對患者具有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