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華 危 凱 周瑩瑩 耿青青 程 靖
根管治療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根管治療后通常牙齒的周圍僅存一層較薄的牙體組織,且牙髓血供被切斷,牙齒容易發生折裂[1],需對牙齒進行修復保護。近年來,嵌體修復隨著工藝和材料的改進,逐漸成為一種冠部修復的新方法。嵌體修復具有磨除牙體組織較少,不破壞健康的鄰接關系,不容易導致牙齦炎等優點[2-3],但臨床對嵌體修復仍存有一定的疑慮。本研究選取經根管治療的磨牙為研究對象,比較全瓷嵌體修復與全瓷冠修復的臨床應用效果,為嵌體修復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診治的60例患者(73顆根管治療后磨牙)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嵌體組30例(35顆患牙)、全冠組30例(38顆患牙)。嵌體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45.2±11.3)歲;全冠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48.5±12.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患者本人知曉且同意;②牙周組織健康且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③無夜磨牙病史;④磨牙經完善的根管治療;⑤患牙牙體雖有一定缺損,但剩余牙體組織有足夠的厚度;⑥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治療者;②口腔衛生差且伴有嚴重的牙周病史者;③咬緊等,不足以提供修復間隙者。
1.2 器械和材料 比色板(Vita 3D-master 29,德國)、車針(MANI,日本)、排齦線(皓齒,美國)、硅橡膠( DMG,德國)、綠巨人樹脂粘結劑(3M,美國)、高低速渦輪手機(德國,Sirona)、臨時冠材料、嵌體蠟、超聲蕩洗器、氫氟酸、硅烷偶聯劑等。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牙在根管治療結束后,拍片顯示根充完善,觀察2周,牙齒無任何臨床不適情況,隨后便進入修復治療。
嵌體組:采用全瓷嵌體修復。①比色:使用比色板在自然光下進行比色并記錄牙色號。②預備患牙:預備具有固位形和抗力形的嵌體洞形,去除牙髓腔內的暫封物及牙膠至根管口下2 mm,使用樹脂或玻璃離子墊底,預備洞形要求底平壁直、洞底點線角圓鈍無倒凹、軸壁平行且外展度≤6°。去除薄壁弱尖,選擇性制備輔助固位形,最后精修完成預備。③取模灌模:排齦線排齦,選取合適托盤制取硅橡膠印模,后采用超硬石膏灌注模型。使用嵌體蠟暫封洞,囑患者注意事項。④嵌體試戴和粘固完成:將制作好的嵌體在患者口內試戴合適后,牙面酸蝕沖洗吹干,均勻涂布萬能膠吹至干燥;嵌體組織面氫氟酸酸蝕、沖洗吹干,涂布硅烷偶聯劑,吹至干燥。涂布粘結劑,嵌體就位,光照固化、調牙合拋光,囑患者使用注意事項,隨訪。
全冠組:采用全瓷冠修復。基牙預備,分別磨除牙合面、頰舌面、近遠中鄰面。肩臺的深度以齦下0.5 mm為宜,肩臺寬度0.8~1.0 mm為宜,凹形肩臺鈍角為120°,各個面無倒凹,聚攏度不超過3~5°,應重點注意勿損傷健康鄰牙和周圍牙齦組織。精修完成后,選擇合適托盤,排齦,取模,預備后的基牙進行臨時冠制作并完成粘結。超硬石膏灌注模型,制作全瓷冠修復體。患者口內試戴合適后,粘結、調合、拋光,囑患者使用注意事項,隨訪。
1.4 療效評估 兩組患者修復后6個月評估療效,分為完全修復、修復、部分修復、未修復4個等級[4-5]。完全修復:牙體、修復體均無任何缺陷;修復:牙體、修復體存在輕微缺陷,不造成重要影響;部分修復:牙體、修復體存在較嚴重缺陷,但可修復;未修復:牙體、修復體均存在嚴重缺陷,需要重新修復。完全性修復率=完全修復的牙齒顆數/牙齒顆數×100%。
不良反應包括修復體崩瓷,修復體脫落和牙齦炎癥。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生不良反應牙齒顆數/牙齒顆數×100%。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嵌體組患者修復后,1顆出現修復體邊緣崩瓷,2顆出現嵌體脫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6%;全冠組患者修復后,2顆出現崩瓷,3顆出現牙齦輕微炎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2%。經校正,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3,P=0.801)。
2.2 兩組患者臨床修復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全部成功修復,嵌體組完全性修復率為91.4 %,全冠組完全性修復率為92.1 %,經校正,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21,P=0.639)。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修復情況比較(例)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影響口腔乃至全身健康的重要疾病,不可復性牙髓病變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根管治療方法治愈患牙。需要注意的是,根管治療中使用的沖洗劑(次氯酸鈉、乙二胺四乙酸)會與牙本質發生化學反應,造成牙體組織強度下降;根管治療后的牙齒因失去牙髓,牙髓牙本質復合體功能喪失,牙體組織的抗壓抗折抗拉伸能力減弱,易發生斷裂[6]。因此,根管治療后的患牙通常需要行固位修復以恢復牙齒功能和保證牙體強度,避免發生折裂。根管治療后的磨牙選擇合適的修復體類型對于剩余牙體組織的保存尤為重要[7]。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復合樹脂、嵌體、全冠、部分冠、樁核冠等修復方法,其中嵌體與全冠修復因其良好的修復和保護效果應用尤為廣泛。
傳統全冠修復的優勢是操作簡便,可極大恢復牙齒功能和完整性;劣勢是牙體預備量大,修復后不易與鄰牙建立良好的鄰接關系進而引起牙周組織炎癥,導致牙齒松動甚至脫落等問題。嵌體修復是近年來提倡的一種微創修復方式,分為嵌體和高嵌體,通過嵌入牙體內部,恢復牙體形態和功能。其優勢是可保留牙齒邊緣嵴結構,大幅減少牙體組織預備量,可以很好地恢復咬合和鄰接關系。磨牙經過完善的根管治療后,保留足夠的牙體組織,能制備一定的輔助固位形,口腔衛生良好,可作為嵌體的適應證。但嵌體修復可能有更多繼發問題,如繼發齲、崩瓷等,從而導致修復失敗。根管治療完善的患牙在選擇修復方式時,應綜合考慮基牙狀況、咬合力等因素[8-9],在同時滿足上述2種修復方式的適應證時,選擇哪種修復方式更為合適,更有利于患者牙齒形態和功能的恢復為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選擇60例患者的73顆根管治療完善的磨牙,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全瓷嵌體修復與全瓷冠修復,術后6個月進行回訪,采集患者數據,比較修復效果及修復成功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全部成功修復,嵌體組完全性修復率為91.4%,全冠組完全性修復率為92.1%,嵌體組完全修復率略低于全冠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這2種修復都有良好的臨床效果且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是嵌體組8.6%,全冠組13.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2種修復方式不良反應均較低且無明顯差別。值得注意的是,全瓷冠修復組容易出現崩瓷和食物嵌塞、牙齦炎等現象。
基于以上結果,根管治療完善的患牙在同時滿足嵌體和全冠2種修復方式的適應證時,選擇嵌體修復的成功率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全冠相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嵌體修復可保留邊緣嵴結構,保留更多的牙體組織,更好地恢復咬合和鄰接關系防止食物嵌塞,其邊緣線位于牙齦緣以上,更好地避免了牙周疾病的發生。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嵌體修復更加微創美觀,安全性好,不易引發牙周炎癥[10],患者主觀感受好。
綜上所述,在根管治療完善的磨牙選擇修復方式時,可根據患者適應證、實際情況,優先選擇嵌體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