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根 侯婕妤 王廣平
患者男性,30歲,因鼻出血1天就診入院。既往發現肺占位13年,間斷鼻出血病史20余年,貧血病史20余年。自訴鼻出血無規律及誘發因素,按壓后可自行停止;平素左胸部針刺樣疼痛,無咳嗽、咳痰癥狀。否認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本次入院查體患者體型消瘦,貧血貌,口腔黏膜可見多個紅疹斑點。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59 g/L,紅細胞3.91×1012/L,血清鐵3.02 μmol/L,提示貧血;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及凝血功能、腫瘤標志物正常。
入院肺動脈CT造影檢查(pulm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PCTA)示左肺下葉畸形血管團,左下肺動脈、肺靜脈迂曲增粗,考慮肺動-靜脈畸形(見圖1)。腹部CT增強示肝動脈及其分支明顯增粗、迂曲,胃左動脈增粗并發出增粗迂曲的副肝左動脈,肝動靜脈瘺及肝動脈-門靜脈瘺,肝右動脈起自腸系膜上動脈并迂曲增粗,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部及腹腔干動脈增粗,左腎動脈一、二級分支分叉部見一動脈瘤(見圖2)。結合患者反復鼻出血病史、長期貧血及影像學典型表現,參考2011年國際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的診斷標準[1],診斷為HHT。給予鼻出血動脈介入栓塞治療后,患者鼻出血停止;患者及家屬拒絕行左肺動-靜脈畸形、肝動-靜脈瘺、肝動脈-門靜脈瘺及左腎動脈瘤介入栓塞等進一步治療,出院1月后隨訪患者未再鼻出血。

圖1 肺動脈CTA注:左下肺動脈、靜脈明顯迂曲、增粗(白箭頭),并見畸形血管團(紅箭頭)

圖2 腹部增強CT注:肝動脈、胃左動脈明顯增粗(白箭頭),肝右動脈起自腸系膜上動脈并明顯增粗迂曲(白箭頭),左腎門處動脈瘤(紅箭頭)
HHT又名 Osler-Rendu-Weber 病,由位于9號染色體的內皮糖蛋白基因突變引起 1 型 HHT,以及位于12號染色體的激活素受體樣激酶-1基因突變引起2型HHT[2-3],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屬少見病,臨床發病率約1/5 000~1/8 000,死亡率10%左右[4],主要病理特點為毛細血管擴張、動-靜脈瘺、動脈瘤形成,病變可累及皮膚、粘膜、胃腸道及全身各臟器。大多數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反復鼻出血,文獻[5]報道90%以上的病例發生過鼻出血,伴肺動-靜脈畸形的可引起紫紺、咯血等癥狀;80%患者有家族史,約有30%~73%的病例可累及肝臟[6],累及肝臟的HHT最常見的病理改變為肝內動-靜脈瘺形成。影像學檢查對于HHT的診斷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全身各臟器的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動脈瘤以及肝臟的肝動脈-門靜脈瘺、門靜脈-肝靜脈瘺均能得到清晰的顯示。本病例反復鼻出血病史、長期貧血以及影像學提示的肺動-靜脈畸形、肝動脈-靜脈瘺、肝動脈-門靜脈瘺,均符合HHT的診斷標準。另本病例發現左腎動脈瘤一枚,查閱相關文獻尚鮮有報道,因患者及家屬拒絕進一步治療,未能進行左腎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本病主要需和紅痣、蜘蛛痣、小靜脈擴張以及消化道常見出血性疾病如潰瘍、腫瘤、食道靜脈曲張鑒別[7],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及典型的影像學表現,不難作出HHT的診斷。HHT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對癥治療,本例HHT患者入院后行鼻出血動脈介入栓塞治療后,鼻出血即停止,但因患者及家屬拒絕進一步治療,未能對左肺動-靜脈畸形、肝動靜脈瘺、肝動脈-門靜脈瘺及左腎動脈瘤進行進一步介入治療,患者出院1月后隨訪未再出現鼻出血。近年來隨著介入學科的發展,針對HTT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療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有效治療手段。
HHT發病少見,早期臨床癥狀輕微,起病較隱匿。臨床工作中應提高對其臨床、病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影像學特征表現的認識,以減少誤診、漏診,避免延誤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