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生
(鄭州大學管理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汜水河、枯河為鄭州市上街區的主要防洪、排澇河道,均屬黃河支流。由于河道沿線污水排放,污染物排放超過水體納污能力,導致河道水體部分化學指標超標,其水質類別分別為Ⅳ類、劣Ⅴ類,河道治污形勢嚴峻。由于河道水體自凈能力低,水質較差,難以形成完整的水生生物棲息地和食物鏈系統,水生植物和濱水植物種類單一,河道生態環境脆弱。因此,通過計算上街區水功能區的納污能力并進行分析研究,對區域河湖水生態環境管理及沿河排污口排污量控制至關重要。
上街區的河流水系均屬于黃河流域,主要河流為汜水河和枯河,境內無天然湖泊水庫。其中汜水河發源于新密市尖山鄉田中灣村,流經鞏義市新中鎮及米河鎮、滎陽市高山鎮、上街區峽窩鎮,于滎陽市汜水鎮流入黃河,流域面積373.28km2,河道干流全長46.74km,在上街區境內河段長9.10km,屬過境河流。汜水河是季節性河流,枯水年份最小流量為0.53m3/s,最大流量無記錄,常年平均流量2.60m3/s。
枯河發源于鄭州市上街區廿鋪村,向東南流經上街區、滎陽市、惠濟區,在惠濟區古滎北流入黃河,流域面積250.40km2,河道干流全長40.60km,在上街區境內河段長約2.00km。枯河是季節性河流,承擔著上街區北部、滎陽市北部、惠濟區西北部防洪排澇任務,屬于跨區排水河道。
按照流域分區,上街區處于黃河小浪底—花園口干流區;從水功能區角度,上街區隸屬于兩個一級水功能區(汜水河鞏義滎陽開發利用區和枯河滎陽鄭州開發利用區)和兩個二級水功能區(汜水河滎陽過渡區和枯河滎陽鄭州農業用水區)。
核定現狀及遠期規劃水平年地表水總納污能力,需確定河道水質規劃目標。根據上街區水功能區水質現狀、排污狀況、不同水功能區特點、環境發展趨勢以及當地技術經濟條件等,結合《鄭州市上街區生態水系規劃(2013年)》及省、市對生態環境方面的最新要求,擬定河道水質的規劃目標,見表1。

表1 上街區河道水質規劃目標
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是在給定水域范圍和一定設計流量條件下,滿足水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要求的最大允許納污量。納污能力分為現狀納污能力和規劃水平年納污能力。根據水資源綜合規劃有關技術要求,現狀污染程度小于納污能力的水功能區,以現狀污染物入河量為納污能力,現狀水質較差的參照計算的納污能力。
根據上街區河道的實際情況選取河道納污能力計算模型,汜水河、枯河等跨界河流污染物質在較短時間內能均勻混合,流速大于0.1m/s,采用一維水質模型計算納污能力。
一維水質模型公式如下:
(1)
式中:W為水域納污能力,t/a;Q為水功能區設計流量,m3/s;q為水功能區入河污水量,m3/s;Cs為水功能區水質目標,mg/L;k為污染物綜合衰減系數,1/s;x為水功能區上斷面到下斷面的距離,km;xi為簡化后排污口到下計算斷面的距離,km;u為水功能區設計流量下的平均流速,m/s。
2.2.1 水文條件
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的水文設計條件以計算斷面的設計流量表示。現狀條件下,一般采用最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作為設計流量。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采用95%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作為其設計流量。
該地區部分河流基流量很小或有可能斷流,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設計保證率。結合《鄭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使控制斷面設計流量與河道生態基流保持一致,取75%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作為枯水期設計流量,取90%保證率最豐月平均流量作為豐水期設計流量。上街區范圍內汜水河下游沒有水文站,各河道控制斷面流量采用水文比擬法進行推求。
2.2.2 控制因子和水質目標
納污能力計算選取CODCr和氨氮作為主要控制因子。以水功能區相應水環境質量標準類別的上限值作為水質目標值。水功能區相應環境質量標準具體落實于相應的監控斷面,斷面達標即意味著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
2.2.3 背景濃度
參考水功能區的水質目標以對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上限值(達到對應水環境質量標準的最大值)作為本底濃度。
2.2.4 綜合衰減系數
根據《全國地表水環境容量核定技術復核要點》中提供的河道水質綜合衰減系數參考值,結合各功能區水質優劣狀況和水文特征,進行水質綜合衰減系數的選取。根據實際情況,河道CODCr綜合衰減系數取0.06~0.15,氨氮衰減系數取0.1。
經計算核定2016年上街區地表水總納污能力:CODCr為305.1t/a,氨氮為25.5t/a;2020年地表水總納污能力:CODCr為293.1t/a,氨氮為24.1t/a;2030年地表水總納污能力:CODCr為276.8t/a,氨氮為22.8t/a。上街區河流納污能力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上街區河流納污能力計算結果
水功能區污染物削減量為現狀入河排污量減去該功能區的納污能力。當現狀入河排污量小于納污能力時,削減量為零。隨著上街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污染物排放量與入河量在規劃水平年內將會明顯增加。根據相關環境成果,以偏安全角度預測各水平年污染物排放量,獲得該區域各河道污染物CODCr和氨氮的削減量。即規劃年2020年CODCr入河削減量至少應達到944.60t/a,氨氮的削減量應達86.05t/a;2030年CODCr削減量至少應達到1297.00t/a,氨氮的削減量應達117.98t/a。上街區各水功能區污染物削減量見表3。

表3 上街區河流污染物削減量計算結果
為實現上街區河道水質的規劃目標,完成河流污染物削減量控制任務,深入分析該區域水環境問題成因也同樣重要。
4.1.1 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河道納污能力
上街區河道是流域面積較小的二、三級河道,加上近年來氣候變化和河流沿線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天然徑流減小,河道水體自凈能力低。同時由于沿線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標準低,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了河道納污能力,河道不能完全消納排入的污水,導致河道部分水質超標。
4.1.2 跨界河流上游污水排放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上游污水排放量逐漸增加,未經處理的污水經汜水河進入上街區,導致汜水河上街區河段受到污染,河水部分化學指標超標,影響了區域水環境質量以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也不利于河道周邊親水群眾的身心健康。
4.1.3 點源、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沿河鄉鎮、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鄉鎮污水管網收集率偏低,雨污混流情況比較普遍,污水不能集中處理排放,部分企業存在污水直排的情況。污染源防治面廣、量大,沿河點源、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導致區域內河流受到污染。
4.1.4 沿線群眾參與河湖保護積極性不高
政府對沿線居民環保宣傳力度不足,河流沿線群眾缺乏主人翁意識,存在向河道內隨意傾倒垃圾的情況,同時對發現的水污染環境情況未能及時進行制止和舉報。
為使上街區河流水質達到規劃水質目標的要求,一方面,必須要嚴格控制入河污染物總量:建立健全區域內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有效控制點源、面源污染,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達標處理后才能排入河道;加強跨界河流入境斷面水質監測,及時控制輸入性水質污染。另一方面,必須高效合理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調蓄河湖水,提高河湖水資源利用程度;增加河道生態補源工程建設,提高生態用水保障;加強中水利用能力建設,提高中水利用效率。